▲ 三明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安良堡。摄影/李艺爽
-风物君语-
沙县是小吃的帝国
丹霞是世界的遗产
“好山好水好风情,数一数二数三明。”这是福建人熟悉的一句戏称。你也许对三明不是很熟悉,但一说到出自三明的“神秘组织”——沙县小吃,应该没几个国人不知道吧?这是全体中国人的早餐厅和深夜食堂,是让人时不时想念的拌面和蒸饺。
▲ 世界自然遗产大金湖,依次分布有上清溪、金湖、龙王岩、八仙岩四个红色盆地。摄影/刘艳晖
这里有享誉世界的丹霞地质奇观,这里是客家人的祖地,这里还诞生了理学大师朱熹,这里也是福建省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 三明是福建一座年轻的活力之城。图/视觉中国
就像歌里唱的:“毋惊毋惊就毋惊,我是后生仔,风大雨大日头大,我就是敢拍拼!”从历史死角到三线新星,从污染重镇到中国绿都,敢闯、敢拼、敢改革的三明人抓住发展机遇、甚至创造发展机遇,为中国的贡献的,可不只是遍布大街小巷的沙县小吃。
▲ 泰宁傩舞,热闹红火富有张力。摄影/黄恒日
三明或许“默默无闻”,但沙县成名已久——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但谁会料到,沙县小吃其实是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出的美食潮。
▲ 水晶包,在福建许多地方都有这种小吃。图/视觉中国
三明沙县是八闽土著和北方南迁汉族的文化融合之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美食传统。有史记载,沙县的小吃起源于汉唐,鼎盛于明清,成名却在当代。
1992年,由于地方融资“标会”的崩盘,许多沙县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不得不带着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和一身手艺远走异乡。而出外谋生还债的沙县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做小吃。
▲ 沙县井后村,82岁的关春基在自家老宅里晾晒萝卜干、菜干、辣椒等。图/视觉中国
“逃会”的沙县人最早前往了福州、厦门等地,正好迎合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低价、美味的快餐的强烈需求。于是在短短几年内,沙县人靠着一碟拌面、一碗扁肉,在省内先站稳了脚跟。之后更是越走越远,将沙县小吃开到了广东、江西等地。
沙县小吃两大当家名角:扁肉和拌面,就像是鸳鸯配一样,被人戏称为情侣套餐。沙县人最早也是靠着这两大王牌,向外扩展着“沙县小吃”的版图,然而沙县的美味还远不止此。
沙县烧麦在面粉中掺了部分木薯粉,蒸熟后晶莹剔透、小巧玲珑,一眼望去便令人食欲大动,且食用时佐以豆豉油。烧麦分为咸甜两种,优质的沙县烧麦对馅料极为讲究。相传,旧时沙县著名的“烧卖锦”所做的烧麦,只卖给西门到南门之间的富户,以至旧时民间用“你不是吃烧麦的人”来调侃对方是个穷人。
沙县鱼丸也颇有本地特色,一般选用草鱼为原料,鱼肉斩茸,搅拌过程加盐水,成品洁白如玉,软嫩如腐,清爽不油腻。关于沙县名吃豆腐丸的来源,和鱼丸也有点关系,传说从前有位大户人家宴客,一条做菜用的鲢鱼让猫叼走了。厨子急中生智,用豆腐做了一道假鱼丸——豆腐丸。没想到上席后,吃的人个个叫好,从此,豆腐丸也成了沙县名吃之一。还有诸如米冻皮、芋饺、烧饼、金包银、青草冻等等,都是正宗的沙县本地小吃。
但实际上,三明的美食开挂并不只在沙县,周边的许多县市都是吃货天堂。
永安是著名的“粿条之城”,所谓的“粿条”,就是以大米洗净、磨浆后蒸熟食用,这样一种简单的小食,永安人也变着花样做出了粿条筒、饭勺粿、磨浆粿、烫粿条、九重粿……尤其是以叉叉粿搭配本地特产的黄椒酱油,再来上一碟活肉、肺边、天梯或套肠,这是永安人最无法释怀的乡愁。
▲ 米粿是三明特色小吃之一,在闽南、潮汕等地都有。图/图虫·创意
而在尤溪,当地人爱吃的清汤面、大条面,也都是利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了最让本地人怀念的家乡滋味,再配上一碟香气扑鼻的猪头肉或豆腐干,点缀着一两颗晶莹的黄椒——你不得不怀疑,如果当年受到标会波及的是三明的任何一个其他县市,取代“沙县小吃”的可能是“永安小吃”、“尤溪小吃”。
▲ 仙草可以喝,也可以用来做铁板仙草。摄影/李艺爽
三明西面的山区,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客家菜。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宁化的客家菜在寻常食材上大做文章:平平无奇的大米、番薯、芋头、豆腐在这里变化万千,成了芋饺、糍粑、薯包、灯盏糕、松丸子……
除此以外,客家人也吃得非常“野”,客家人钟爱以茶叶混合大量野生植物的嫩芽嫩叶,一同捣碎后,拌以花生、绿豆、芝麻、炒米等配料,成就一碗清凉降火的客家擂茶。宁化的辣椒干、“客源酒娘”、笋干在省内外也享誉盛名。居“闽西八大干”之首的明溪肉脯干,也是客家美食,载誉五百余年。
而有的美味在特定的节庆才会吃到,比如大田美阳村一年一度的“晒猪会”。这是当地人的“丰收节”、“团聚日”,村民们齐聚境公庙进香祈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后,人们会评选出最肥美诱人的“猪王”,能买到一块“猪王”肉也被看作好运的象征。
▲ 一年一度的“晒猪节”,是村民们的盛会。摄影/李艺爽
但并非所有三明美食都是如此诱人,有的食材就很有“黑暗料理”的潜质,名列闽西八大干菜之一的宁化田鼠干就让不少老饕也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