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大省河北, 只捧红了别人家的面 在河北,面条永远是面食中的王者。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喜欢莜面、荞麦面,中部、南部的河北人更多用小麦做面条。河北人可以一天三顿面条,吃不重样,也吃不腻。
板面——被河北人捧红的面条。 摄影/吴学文
板面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的家乡默默无闻,却在燕赵大地走红了。
在河北的很多地方,尤其石家庄、唐山、承德等城市,“正宗安徽牛肉板面”随处可见。甚至市区间公路、高速路的休息区,也都有它的身影。 在河北,安徽牛肉板面店随处可见。 摄影/吴学文 走在河北,容易让人产生到了安徽的错觉。
可是,安徽人却很少知道“安徽牛肉板面”。板面原是安徽北部阜阳市太和县的地方小吃,而且,太和板面是搭配羊肉来吃的。上世纪90年代,随着安徽等地劳动力北上务工,太和板面就被带到了河北。
石家庄的一些板面店里,还保留着“太和板面”的叫法。 摄影/李青 河北人对面条是来者不拒的,多多益善。但一开始,河北人不喜欢太和板面的羊肉味道,而且羊肉价格更贵。灵活多变的板面店老板,便根据河北人的口味需求和当时的消费水平,保留了面条的优良传统,改用牛油做卤汤的底味,再象征性地放几粒牛肉。这样,来自安徽的板面就在河北重装上市了。
羊肉板面被河北改造成了牛肉板面。 摄影/吴学文 安徽的羊肉板面,就成了河北的“安徽牛肉板面”。它高盐、高油、高辣,跟河北人爱吃的烧饼很搭,又经济实惠,慢慢地竟成为了所有打工人的美食,在河北一路封神。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安徽牛肉板面不光融入了河北的味道,深度参与了河北美食的建设,还见证了建设河北的劳动人民的酸甜苦辣。
被冬奥会带火的河北张家口,最爱莜面的味道。
张家口莜面的各种吃法。 摄影/蓝太阳TNT,图/图虫·创意 在河北北部,华北平原用最小的空间过渡到内蒙古高原,向北出了张家口市区,地势便急剧上升,陡峭如大坝。大坝顶端,是平坦的坝上草原。这里温度低、温差大,不适合小麦生长,却成了莜麦的天堂。
内蒙人喜欢吃莜面是出了名的,可是,莜面自己明白,张家口人对它的爱有多深。
颜色诱人的莜面。 图/视觉中国 从莜麦粒到莜面,这个过程要复杂得多。莜麦要历经“三生三熟”之劫,才能成为成熟的面团。但是在这个过程,也充分地打磨出了它独特的香。蒸莜面的过程中,空气里弥漫的味道,总能搅得人肚里的蛔虫大闹五脏庙。
莜面也可以很好看。 图/视觉中国
在张家口,莜面的吃法很多:推成窝窝、搓成鱼鱼、包成饺饺、压成条条,统统上锅蒸十几分钟就好。春天,可以下到烩好的酸菜山药里;夏天,拌上黄瓜水萝卜丝儿;秋冬,蘸上一碗羊肉口蘑汤。每个季节,都有值得惦记的味道。 图1摄影/晓风F,图/图虫·创意 图2、3/视觉中国
一碗莜面,诠释了张家口美食的灵魂,怎么吃,都香! 以荞麦为主的饸饹,在各地都不属于主流的面食。
但在河北,饸饹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因为,饸饹和河北人爱吃的烧饼,搭配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饸饹面。 摄影/onekeys,图/汇图网 在北部的张家口、承德,中部的石家庄、南部的邢台等地,饸饹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高配版的饸饹,享受的都是大牌面条的待遇,用几个小时精心熬制的牛肉汤、羊肉汤做汤底;低配版的饸饹,只要垫上豆芽,浇一勺醋、一勺蒜泥,点两滴香油,就能出味儿。 吃一碗这样的饸饹,真不打算来一个烧饼? 图/视觉中国 不管哪种饸饹,只要搭配烧饼,一口饸饹,一口烧饼,就像在嘴里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要评出最百搭的烧饼,我选石家庄的缸炉烧饼,它仿佛天生为饸饹而生。只不过,现在很少能吃到了。
缸炉烧饼,小时候的味道。 摄影/陈月分,图/图虫·创意
饸饹,饸饹,合合乐乐。河北人喜欢饸饹,或许还是因为它的名字取得好。
宫面:
陕西张家山手工挂面走红的时候,石家庄的藁(gǎo)城宫面是懵的。它万万没想到,挂面也能红!可是,为什么红的不是我?
藁城宫面:同样细如丝,为啥我不红? 摄影/kaierxin,图/图虫·创意 说起藁城宫面,它和张家山空心挂面一样,都是集各种荣誉于一身的“三好学生”级好挂面。比如,它们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都在复杂特殊的工艺中传承着匠心,每一根面条都如发丝般细腻,却又久煮不烂,带着一股韧劲儿。
藁城宫面:我的空心,你可看得见? 摄影/kaierxin,图/图虫·创意 说到内在的实力,宫面丝毫不输张家山挂面。说到名气,可就相差太远了。张爷爷的面全国人民都知道,藁城的面却只能默默地端上河北人的餐桌。
看来能不能红,还是需要点儿运气。
在石家庄,人们对宫面的喜爱似乎并不热烈,但它却缺不得。早上,一碗番茄汤、一个荷包蛋、一包宫面,就是最好的早餐。生病没有胃口,得靠一碗滴了香油的宫面续命。老人过生日,用宫面煮的这一碗长寿面,就是最体贴的祝愿。
藁城宫面:清淡中透着绵长。 摄影/kaierxin,图/图虫·创意 外出闯荡的石家庄人,行李箱里常被妈妈塞着一捆宫面,它是最易携带的石家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