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主:山顶洞人
你不能既要三四十年代的黄金时代和业界欣荣,
又要六七十年代的左翼思潮和反文化。
既要三四十年代银幕上白人男女的星光璀璨,
又要六七十年代的黑人解放运动和我有一个梦想。
这一集标题的「白日梦」就很应景,
把好莱坞黄金时期的大制片厂,跟后来新好莱坞运动时期的电影浪潮来个跨越时空间的缝合,就得到了第三集的故事。
这是影视界的自我追怀。
他们幻想在未来,科技发展让业界重新回归大制片厂模式,
虚拟空间完美复原了那个白人俊男靓女在盖茨比庄园跳着踢踏舞的黄金年代:精致长裙上的亮片、鞋子底部的金属片、观众席上的可乐气泡、禁酒令解除后带进剧院的冰镇朗姆酒瓶上的水珠、让黑白色的银幕电影荡漾着金色。
结果你冷不丁用一位黑人素人当主角。
难怪这一集的 IMDB 评分 6.9(全季最低)
「选角失误」「主角毁了这一集」「角色很糟糕」——IMDB的热评如是说。
你好不容易勾起了大家对那个黄金时代的滤镜,然后又用 PC (Political Correct)敲碎它。
PC 的基因是左翼思潮,但黄金时代其实是一个很右的年代。
那些经历过西进运动的小尾巴,撑起钢铁地带建设的中坚一族,他们结束了在工地一天的劳作,揣着朗姆酒走进剧院,到柜台再买两樽冰可乐,递给先他一步抵达剧院的妻子和孩子。一家人开始享受吉恩·凯利的歌舞电影。
彼时,社会大众和宗教团体一起形成了相对保守的主流文化氛围,在文化食粮上,他们崇尚彰显开拓精神与英雄气概的西部片,或者氛围欢乐的家庭温情电影,
同性爱情、男女平权和黑人权利,在那个黄金年代的制片厂是很难寻见的。
那个年代的好莱坞影星,人均超凡业务能力和超绝气质,光是往那一站,就星光乍现,整个制片厂都蓬荜生辉,
当你完美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厂棚和造景,结果出于避嫌和「历史弥补」,把三四线演员,有色人种和少数群体往制片厂里追加——
还不够,你还考虑到自从婴儿潮一代在街头手牵手高喊人权民权与平权开始,半个世纪以来的观念进步,也都要塞进这座重新复原好的三四十年代的辉煌片厂里,
这么做,很容易遭致当今苦 PC 久矣的年轻影迷的逆反:你把他们未曾亲历,但是在想象中百无禁忌风华绝代的黄金年代的影视界也染上了一层彩虹色。
这就有点「坏事做绝」了,
本身,影迷们就是因为近年业界在技术与创作瓶颈下盲动地一个劲去堆 DEI 和 PC 酱料,才自发开始追怀和渴求过去那个纯粹美丽的黄金年代,
你好不容易应许了影迷这一渴求,用虚拟技术重现了当年好莱坞比弗利山庄酒店的璀璨以及充盈地中海复兴风格美学的拍片厂棚造景,
结果又将觉醒文化和 LGBT 的 DEI 路数跳脸展现。
《黑镜》这第三集里,一位演技木讷、致力于用黑人故事让好莱坞更加多元共融的黑人演员,与演技精湛自然、一颦一蹙自带古典气质的白人女星和周围精致典雅的厂棚之间的那种格格不入,勾起的就是观众对近年 PC 魔怔的苦痛回忆。
引来负评也就不奇怪了。
这集评分全季最低,恰恰说明,「追怀」是影迷们的一种渴求。
谁叫现在的创作者都如此小心翼翼,一个不落地往作品中倾注 PC 元素,显得当年那个本来很保守的黄金年代敢于大大方方启用漂亮白人男女演员的操作成了一种激进的做法。反而近年这种 PC 的魔怔化成了一种恪守陈规的体现。
观众迫切需要看到这一现象得以改善,
第三集的这种「业界自我追怀」,方向是对的,也是敏锐的,这就是近年好莱坞和影视界为了寻求突破业界困境而展现出来的「返祖现象」(从过往的辉煌中寻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