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1

[知识] 打工暂停,收好这份全国美食攻略,先吃为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0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工暂停,收好这份全国美食攻略,先吃为敬!

 三联读者 三联美食
 2025年05月01日 08:02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打工暂停,假期开始!拿好这份攻略,去祖国天南海北领略特色美食。

快来查收这份五一全国美食地图!

0.gif


图片点击标题即可直达原文!


   山西刀削面成名史

文 / 吴丽玮

很多人都说山西的面食有名,但论面条种类的全国知名度和流行性来说,仿佛又比不上陕西,这让山西人特别捶胸顿足,也唯有刀削面还能为山西人挽回一些面子。刀削面说起来,又会被打上“大同”的标签,这让做过大同饮食历史研究的贺峰觉得非常自豪,“至少在200年前,我没有在任何大同的资料中找到有关于刀削面的记载。而且刀削面一定不是大同起源,因为雁北本就不是小麦产区,它一定是从晋中或者晋南地区传过来的。但是大同人就有种能力,一棵小苗,挪到了这里,就会变得枝繁叶茂”。

1.jpg

▲山西,做刀削面共有3种工具,这只是其中之一(张雷 摄)


   这个海边小城,藏着生蚝天花板

文 / 庄生晓梦

山东青岛人亲切地将生蚝称为“海蛎子”,这种壳厚肉肥的贝类,是胶州湾畔的珍宝。作为北方冷水蚝的代表,青岛海蛎子以红岛产区最为闻名,其肉质饱满,鲜甜中带着淡淡的海水咸香,被当地人誉为“海洋的精华”。

2.gif


   这个草原城市藏着全国最好吃的烧麦

文 / 张永春

只见老板左手拿起一张稍麦皮靠近盛肉馅的盆,右手里的竹板在盆里一剜,一颗核桃大小的肉丸就连同竹板头一起到了稍麦皮中央。老板左手一抛,右手里的竹板随之轻巧一翻,稍麦皮就如白色的头纱由上向下盖住了竹板和那颗肉丸。老板右手抽出竹板的同时,左手轻轻一挤压,一颗稍麦就包好了。

3.jpg

纪录片《守护青城》


   最地道的青岛之味,从一碗海肠捞饭开始

文 / 季宇

青岛人家喜爱面食,却有一道亦饭亦菜的佳肴不可小觑,它就是——海肠捞饭。 我记得第一次吃到这美味,是在十岁左右的年纪。那时我暂住在一个青岛本地奶奶的家里,因是初来乍到,奶奶怕我孤单,便总将我带在身边。有次去买菜,她也叫上我。我屁颠屁颠地跟着她走进青岛的菜市场,就像刘姥姥逛大观园一样左观右望,新奇得很。 青岛临海,海产自然丰富多样。许多摊贩的水箱里,搁着许多稀奇古怪的鱼啊、虾啊、蟹啊以及其他各色各样的鲜活海鲜。其中有的水箱装着一堆像肠子一样的东西,软萌又怪异。它们大多透着暗红色,也有一些深褐色的。 

4.jpg


   闻着臭喝着酸的豆汁儿,到底是谁爱喝?

文 / 段添翼

从没喝过的人听闻它的大名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喝过的人里十个有八个都忍受不了它那股令人上头的酸臭味道。食客们开开心心地来,骂骂咧咧地走。爱喝豆汁儿的人笑你不懂它的美,喝不惯的人摆摆手说“爱喝你就多喝点”。

5.gif


   这才是最应该爆火的淄博顶流,不是烧烤!

文 / 王小懒

现在来淄博的游客们,已经可以熟练打开博山菜这个副本了,而炸肉这种食物,也是来源于博山菜。传统的博山菜讲究四四席,由四平盘、四大件、四行件和四饭菜组成。而在四行件中少不了的便是炸肉。炸肉和炸排骨、炸小鸡一起组成了“博山三炸”,是淄博人逢年过节、招待亲友必备的“满口货”。不同于裹了厚糊子的川渝小酥肉,炸肉的面糊更薄,甚至吃的时候还能透过面糊看到肉的纹理;也不同于北京松肉的厚实,炸肉依然保留了酥脆的口感。更为特别的可能是那一勺花椒面的加入,让它在脆和香之间独具一格,留下唇齿间的无限眷恋。

6.jpg

▲淄博人对炸肉的偏爱,是流淌在血脉之中的


   这一口无锡经典本帮菜,让米饭“闻风丧胆”

文 / 申功静

以前过年,无锡人去上海、苏州等地走访亲友,总会习惯性带上两样伴手礼:一篓无锡小笼和一篓清水油面筋,篓子是用细竹丝编制的,轻盈考究且颜值甚高。对无锡人来说,圆圆的油面筋象征着团圆。若论起无锡清水面筋,得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南朝四百八十寺,无锡有惠山名寺,香火十分兴旺,前来拜佛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寺院的僧侣为香客准备的素斋菜肴,多以生麸(面筋)为原料,可生麸隔了夜,容易发馊变味,伙房僧灵机一动,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滚沸的油锅煎炸,在高温的油锅中,生麸迅速膨胀成一个个金灿灿的空心圆球,无锡油面筋就这样诞生了。

7.jpg

图 / 视觉中国


   宁波的这个海湾,藏着小海鲜的天花板

文 / 秦时明月

张牙舞爪的梭子蟹,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横行霸道着却依然爬不出渔民的竹筐子;活蹦乱跳的野生小白虾里,偶尔夹杂着几只透明如玉的基围虾;金灿灿的梅童鱼往往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抢光。特别是手指那么粗细,背上爆着一条条青筋似的长满红膏的皮皮虾,啪嗒啪嗒地弹跳着,一不小心手指便会被它扎出血来。当然还少不了乌漆嘛黑、滑不溜秋的弹涂鱼和各种蛏子、花蛤之类的贝类,偶尔还见几只小小的八爪鱼紧紧地吸附在塑料瓶子里,等着识货又肯花钱的主顾来买走它们。

8.jpg

图 / pixabay


  这个中国县城的“土特产”,是世界最贵食材之一?

文 / 丘濂

在国内如果你想从正规渠道买一罐鱼子酱尝尝新鲜——就是按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严格定义,取自鲟形目鱼类鱼卵的加工产品,那你百分之百买到的是一罐国产鱼子酱。这是因为,在鲟鱼进入人工养殖的时代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国和出口国。世界最大的鱼子酱生产企业就在浙江。

9.jpg

▲鱼子酱和蛋糕或者冰淇淋搭配,是吸引年轻人的方式之一(黄宇 摄)


   全中国最懂嗦粉的城市,必须是……

文 / 邱杨

常德人的一天从唆一碗热气腾腾吱溜嫩滑的米粉开始。肥厚白嫩的米粉,铺上一层红烧牛肉浇头,舀上半勺牛肉牛骨熬制的汤头,再佐以辣椒末,一碗地道的常德牛肉粉便香辣扑鼻而来。“油头滑脑”的米粉根根分明,轻轻叼住,它便乖乖地溜进口中。食客“哧溜哧溜”的吸纳声和畅快淋漓的赞叹声此起彼伏,让过往行人也情不自禁舌畔生津,恨不得冲进粉馆来上一碗。湘西北冬天的早晨阴冷潮湿,一碗米粉唆得人鼻尖沁出毛毛汗,僵冷的四肢暖起来,连心情也变得明朗。

10.jpg

▲肥厚白嫩的米粉,铺上一层麻辣牛肉浇头,淋上一勺高汤,成就了“刘聋子”粉馆里一碗香喷喷的麻辣牛肉粉(朱墨 摄)

 楼主| 发表于 2025-5-10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美食江湖,那些隐秘于闹市的高手

文 / 程磊

武汉人把吃早点叫过早,永吃不厌的是一碗热干面,对于他们来说,这甚至不是粮食,而是故乡味觉的精神寄托。清晨,人们端着一碗热干面,穿行于大街小巷、地铁公交,边走边吃,不溅出、不沾衣。这个画面,亦是武汉的名片。

11-ezgif.com-optimize.gif


   在这座被称为“美食联合国”的小城,你能吃到多少美味?

文 / 丘濂

在义乌的中东美食有“大众”与“小众”之分。“大众”比如土耳其菜,因为菜系知名,又有旋转烤肉为代表,所以相关餐厅不少。齐名的比如苏坦(Sultan)和搏斯(Bosphorus),开业均已十多年,菜品质量都不错。也门菜某种程度也算大众,虽然对于国人来讲非常陌生,但义乌有大量的也门客商,也门餐厅也就颇成气候。

12.jpg

▲埃及人爱吃鸽子。来霏霞葳吃饭,一定要试试这道乳鸽包饭(黄宇 摄)


   在梅州,客家人的一天从一碗腌面开始

文 / Zzz

评判一碗腌面好不好吃、正宗与否,调味的佐料显然是至关重要的衡量标准。酱汁,是滋味的来源,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在源远流长的腌面江湖里,猪油和蒜头酥的地位也举足轻重。刚起锅的面条干爽筋道,与油润的猪油、酥脆的蒜头酥相碰撞,一拌一挑之间,成就独一份的客家味道。在寒意陡生的初冬清晨,我坐在临街的座位上,本着时兴的“吃面先喝汤”说法,捧起汤、嘟起嘴,呼呼两声,吹开油星、吹散热气,抿上一口滚烫鲜香,整副身心都被熨帖得舒展开来。

13.gif


   遵义小巷内,探索N种“粑粑”滋味

文 / 基奇

十多年前念书时,我总爱抄近路,连续钻几条巷子能节省出赖床和吃早餐的时间。偶尔晨起水肿又缺觉,同学会打趣:“哟,这是吃了多少泡粑哦,都成了泡粑脸咯!”虽说是玩笑,但也毫不夸张,时间紧迫时,我的早餐选项必是甜滋滋的半袋子米泡粑。前夜,泡粑作坊石磨轮转,碾轧粘米流出纯白乳浆,注入陈米浆发酵。次日凌晨天未亮,屉笼叠了一层又一层,蒸出清甜蒸出香,再趁着热气转送到棉被箱里。红糖味、玉米味、桂花味……剥开芭蕉叶,圆碟状、小而薄、松软细腻的糕体中渗着酒糟味,价美物廉,QQ弹弹,极为上瘾,连吃四五个方才停下。课间休息,凉着吃又是另一番滋味。

14.jpg

图 / 视觉中国


  在这座江南小城,她把“新荣记”老菜做成了美食天花板

文 / 丘濂

2020年机缘使然,王丽君又回到了当年新荣记大酒店的地方,在这栋位于椒江老城区工人西路上的白色独栋洋房,开了一家名叫“玖味”的餐厅。“玖味”当中,标志性的菜品是新荣记里的“老菜”。新荣记成立至今,菜品库中菜式已经上万,平时不断更迭替换,菜单上只能见到1%。“玖味”就选取了一些曾经打动过食客的老味道,同时也对新荣记在过往岁月中形成的经典菜来做新的演绎。王丽君人生的种种际遇,无论成就感还是失落,都与这间餐饮企业缠绕在一起。她相处多年的熟客早已成为朋友,这里盛放了他们共同的记忆。

15.jpg

▲白灼小白子(缓山 摄)


   最正宗的“白人饭”,开在这个小县城里

文 / 吴丽玮

叶雨露的意大利餐厅开在县城中心位置的一处老居民区楼下,大能提前嘱咐我说,一定要早点去。这家名叫“咔客”的小餐厅这两年被很多游客在社交媒体上介绍,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餐厅,赶上旅游旺季,门口排长队的情况也是时常会出现的。跟我们一起赶在午餐高峰期前到店的还有一位50多岁的女士,她头戴圆边草编帽,帽檐上别着白色边太阳镜,身穿一条镂空花边的白棉布短连衣裙,浑身洋溢着浓郁的海边夏日风情。她点完菜大声嘱咐着服务员,布拉塔沙拉一定要把红醋汁单装一小盘,她要自己上手来拌。“他们家最正宗的就是海鲜贝壳意面,我每次来青田都要专门过来吃。”这位女士一边拿叉子灵活地剃掉花蛤的外壳,一边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在意大利生活多年的华侨,她对口味还是很挑剔的,如今虽然定居在上海,但每次回青田老家看老人,都要来咔客吃一顿,觉得比在上海吃得还舒服。

16.jpg

▲咔客餐厅的风干火腿、蘑菇烩饭、海鲜冷盘(蔡小川 摄)


   川南隐藏面都,面吃上一个月不重样

文 / 牡蛎

宜宾人的一天从一碗燃面开始。最负盛名的宜宾燃面,和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一样,诞生于码头文化。码头兴盛繁荣的光绪年间,重油、重口味、无水分的燃面,经得起饿,吃起来过瘾,是超重体力劳动者大快朵颐的首选。发展到今天,宜宾燃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同时也更加讲究。面,要选本地特色的碱水面条——水叶子面。灵魂则在于海椒油,菜籽油加葱须爆香熬制成葱油,泼在海椒面上,再加点花椒面,面甩干加酱油、辣油拌匀,再铺上碎米芽菜、花生碎、葱末。

17.gif


   厦门这家宝藏“扁食店”,开了快80年

口述|黄国宝

扁食的面皮和拌面的面,过去都是人工做。比如说做皮,要先和出一块面,一大块面擀出一张皮。皮当然越薄越好,本来擀面棍是木头的,会让面皮带上木头味,我妈妈头脑聪明,把木棍换成铁棍,一擦就亮,而且用久了油光光的,比木棍好。这项工艺我们现在还在用。我请了两个工人,把手艺教给他们,但这项工作不好干,因为面皮非常容易干掉,所以它需要在密闭空间,没有空调,不安风扇,很辛苦。扁食肉馅我要用猪后腿,用扁鱼粉拌。扁鱼晒烤、磨成粉,就是扁鱼粉,这是最传统的天然调味。当天杀的猪这是肯定的。我每天不多买,也就20斤。别小瞧这区区20斤,得两头超过400斤的猪,才能从猪后腿上取够这一点儿。我一看一摸就知道今天的猪有没有到400斤。有时候实在到不了,当天的馅儿里加水的时候就得调整。质量不同,密度不同,调配起来会有差别。我干这么多年,肯定有固定几家摊位给我送肉,早上谁最先给我打电话,我就买谁家的。谁也不会骗我就是了。

18.jpg


   没有一只鸭,能活着走出闽南

文 / 牡蛎

“莆田是个巨大的奥比岛。”在春节刷到这个点赞过万的吐槽热帖时,回到老家的我已经以一天两顿的节奏喝了几天的奥比汤。奥比,为福建莆田方言,指鸭子。作为活了二十多年,便喝了二十多年鸭汤的福建人,我很负责任地说,就像广东人对鸡爱的深沉,在福建人心中,鸭子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

19.gif


   广东最有“鸡味”的鸡是……

文 / 鲍汁飞

无论你是腰缠万贯或是清贫穷困,对于离乡已久的广府人来说,回到家里最想吃到的,多半会是一口肥美的白切鸡。鸡有鸡味,皮爽肉滑的白切鸡,骨髓还要带着点血红色的,才是思念中的影像。不需要多大的排场,就算是街边巷口的小档里,只要能吃到那种传统的味道,人就会如释重负般重新接上地气,仿似那一口下肚之后,才正式宣告回到家一样。

20.jpg

图 / pixabay


   广式腊肠,何以制霸中国腊味江湖?

文 / 牡蛎

腊肉、腊肠、腊鸭、腊鱼、腊蛋……广式腊味五花八门,最受欢迎的还是腊肠。在来广州生活之前,我一直以为广式腊肠全是修长的造型。一逛当地菜市场才发现,广式腊肠除了高瘦版,还有一种直径大而短、胖乎乎的粒粒肠。据说这种腊肠可以整粒蒸煮,不用切割,入口有爆浆感,吃起来肉感更足。

21.jpg

图 / 视觉中国



END
     本文作:三联读者
微信排版:秋秋

微信审核:雅婷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21 07:53 AM , Processed in 0.0828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