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驰骋职场] 中国的“斜杠青年”,正在重新定义工作的含义|巴伦宏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3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斜杠青年”,正在重新定义工作的含义|巴伦宏观

Screenshot 2025-07-13 at 8.49.41 PM.png

2.jpg
面对机会日益减少的局面,中国年轻人正在通过拼凑各种兼职工作来维持生计——同时也在重新定义“工作”的含义




作者|坦纳·布朗
编辑|蔡鹏程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严峻形势催生出一套生动的词汇,生动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焦虑。“躺平”、“内卷”和“996”等词语,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生活压力与挫折的代名词。

最新出现的词汇是“斜杠青年”——指的是靠多份兼职拼凑生计的年轻人。“斜杠”代表着许多人用一连串的身份来定义自己:作家/摄影师/设计师。这个词曾经象征着创意和抱负,如今却更多地关乎生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斜杠工作,凸显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压力。
政府最近报告称,5月份16至24岁城市青年的失业率已降至14.9%。但这一数据现在已将大学生排除在外,从而在数字上降低了失业率,却并未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真实的失业率仍远高于20%。
斜杠就业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大学教育体系与实际就业岗位之间的脱节。每年有超过1200万名大学生毕业。许多人希望进入科技、金融或政府等曾经有望实现阶层跃升的行业。但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对民办教育和科技行业的监管收紧,以及全球需求疲软,这些行业如今吸纳的新员工数量大幅减少。即便是条件优越的毕业生,也难以找到入门级的工作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人为了维持生计开始选择做自由职业或灵活就业。研究人员估计,如今中国有超过八千万人从事“斜杠青年”工作。大多数人并不是在追求自己的兴趣项目,而是通过做家教、送外卖、直播,以及从事数字媒体或服务行业的自由职业来拼凑收入。这类工作虽然灵活,但同样不稳定,也缺乏长期保障。
对于24岁的林雨涵来说,这一年一直在多线奔波。她是成都一名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没能通过校园招聘找到全职工作,现在只能一边给高中生做家教,一边设计社交媒体宣传单,还在周末去奶茶店打工。
“我每周都在投全职工作的简历,但一直没有消息,”她说,“这并不是我毕业后想象的生活,但至少做点不同的事情还能让我继续前进。除非万不得已,我不想回家。”
这种趋势在较小的城市同样明显。28岁的张锐在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被裁员后,回到了家乡河南。他现在送外卖、为本地一家婚庆工作室剪辑短视频,有时还会直播修自行车。
“这些工作单独拿出来都养不活自己,”他说,“但加在一起,勉强能维持生活。我已经不再指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了——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这种工作恐怕已经不存在了。”
中国的零工经济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许多“斜杠青年”依赖算法驱动的应用程序,这些平台要求响应迅速、随时待命,尤其是在外卖和运输服务领域。压力大、工作不确定且缺乏劳动保障,这些问题都带来了影响。研究和调查报道都指出,年轻零工劳动者普遍面临身体疲劳和心理倦怠。
虽然有些人仍然把“斜杠”看作是探索不同兴趣或逃避僵化职场文化的机会,但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选择。他们正身处一个支离破碎的就业市场,这个市场已经无法再提供他们受教育时曾被许诺的稳定。
北京方面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推出了一些缓解压力的措施:举办招聘会、提供政府支持的实习岗位、小微企业补贴,以及央行对信贷获取的支持。但到目前为止,这些努力还未能显著降低青年失业率。
经济学家和劳动问题专家表示,政府可能还需要做得更多——比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完善对零工劳动者的法律保护,并在医疗、绿色能源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创造更多就业渠道。
斜杠青年的兴起也反映出中国年轻人对自身社会定位的深层转变。传统的人生路径——从大学毕业到白领工作,再到买房成家——已经不再可靠。许多人正通过多重身份和各种平台拼凑生活,他们无法确定未来会有一份稳定的职业,还是只能不断即兴应对。
这些从业者的创造力不应被忽视,但他们的故事也揭示了更广泛的不安。目前,斜杠工作只是权宜之计。它究竟会成为通向新机遇的桥梁,还是长期经济碎片化的征兆,或许取决于国家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格局。


版权声明:
本文为Barron's原创文章。英文版见2025年7月12日报“Finding Steady Work in China Is Tough. Meet ‘Slash Youth.’(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17 06:30 AM , Processed in 0.0429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