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1

《南京照相馆》终于不再是弱者叙事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2 08: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照相馆》终于不再是弱者叙事了

余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
13小时前

a1.png 《南京照相馆》这片子真不错,汉奸看了也得流泪。各路影评已经很充分,我略做补充。虽然还没有好到我期望的程度,但是比以前的几部都进步太多了。

最关键的进步,没有直接写在脚本里,是无形散发出的那种气质,就是终于不再是“弱者叙事”了。什么是弱者叙事?就是求着别人同情我、认可我、表扬我啊。我记得1995年看《南京大屠杀》,片方为了不刺激所谓国际社会,把片名改成了《南京1937》。那是要和国际接轨的时代嘛,姿态如此卑微。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基础原作者气质就弱,到现在还在做一个傲娇的精神西方人。陆川那个《南京南京》就更不用说了,居然批判的是战争本身——战争伤害了所有人,这是日本人的调调啊。据说他原本设计成日本兵包里放了一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想要哭诉一下启蒙被背叛。


现在导演和演员的气质已经变了,不一定是有意识地,但是无意识地已经不惯着别了。我就认为你是畜牲啊,不对吗?我们就不是朋友啊,说实话怎么了?难道还要结予国之欢心啊?

不过电影里表现底片传出去之后,国际媒体无不关注日军暴行,似乎又有点那个味道了。国际社会恐怕到现在也不会太重视南京大屠杀。毕竟申奥这个名字是父辈给的,总会留一点往日气息。不算问题。

第二,叙事明显超越了1980年代“启蒙”魔咒,但也没有断然割裂。1980年代以来,因为对过去十多年政治生活的厌倦,文化艺术界开始流行小叙事、向内(心)转和日常生活叙事,以此告别革命、告别宏大叙事、告别真实世界。在日常生活和小人物叙事上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越来越小越猥琐。《南京照相馆》总算能把日常生活叙事和家国大主题做一些连接了,说的是街坊邻居小老板是南京日常生活的主体,虽然还是市民阶级视野的叙事,但至少没有像陆川那样替敌人搞人性和解。

这片子,具有大众性,但是对学院派也算友好。选择了照相馆这个场景,“技术观视”“视觉文化”理论之类又可以派上用场了,鲁迅的幻灯片时刻又被招回来了。同时叠加了方言表现,能让学院派写不少论文了。我比较喜欢里面中国人一口兰京话。金老板最后时刻自知必死,义无反顾走向畜生们,说“我四泼造片滴唉”,那一幕令人动容。我昨天遇到一个镇江老哥,我说你口音好像《南京照相馆》里面的,去看过了没?他说还没去看。

我那一场电影院上座率能有八成。看完了,我身后一对上海夫妻还在座位上讨论,男的大概说日本摄影师原型后来没死,在日本还当上了导演。挺有研究的。

祝新人们再接再厉。有网友说了,气质对了,很多事就做对了。老人们也该反思反思启蒙了,不是启蒙就不好,但你搞成了启蒙赢学,太土了。

a1.jpg

a2.jpg
发表于 2025-8-12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余亮认为《南京照相馆》“终于不再是弱者叙事”,其实是一种误读和误判。所谓“弱者叙事”,从传播学和历史学角度看,绝非简单的“求同情”或“低姿态”,而是历史记忆与受害者声音的必要呈现。弱者叙事正是通过强调受害者的经历与痛苦,纠正过去强权话语的遮蔽,保障历史正义的实现。

1995年《南京大屠杀》改名为《南京1937》,正是在中国历史叙述从“政治话语”向“公共记忆”转型的关键节点。传播策略选择这一改名,是试图突破冷战后国际传播壁垒,使历史记忆在更广泛的国际社会中获得认可,而非“姿态卑微”的简单表征。这种策略反映的是一种对跨文化沟通复杂性的敏感与现实主义,而非自卑或求和。

陆川《南京南京》中“批判战争本身”的叙述,恰恰体现了现代战争记忆中普遍存在的反思战争暴行的国际伦理视角。批判战争不意味着削弱对侵略者的历史责任追究,而是深化对战争破坏性的理解,从而推动“从战争走向和平”的文化转型。试图将这种叙述简单归结为“日本人的调调”,忽视了全球和平话语与战争受害者自我反思的复杂性,是一种浅薄的历史简化。

从历史叙事学角度看,弱者叙事与大叙事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补充。弱者叙事强调个体经验的细节与情感,是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微观切面”,赋予历史记忆以具体性和人性。所谓《南京照相馆》超越“弱者叙事”,实则是将受害者的个人故事与社会历史更紧密地结合,使叙述更为丰满而非“强者叙事”的胜利。

最后,“气质”变化虽是一种文化感知,但无意识的“气质”也深受当下政治、社会语境影响。强调“不惯着别人”,实际上反映了当下民族主义情绪的增强,而非简单的艺术独立。这种情绪可能强化身份认同,但未必利于多元视角下的历史反思。历史记忆应建立在开放、理性与事实基础之上,而非情绪主导的“我们对他们”的简单对立。

综上,真正的历史电影进步,不是从“弱者叙事”中逃离,而是深化对受害者经验的理解与尊重,结合全球传播环境和时代变迁,创造出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叙事。片中“气质”的改变应放在更宽广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审视,而非简单以民族主义语境去解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9 11:12 PM , Processed in 0.0810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