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百家杂谈] 回游的海归:《海归记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了大半年的准备,包括申办资料的准备,和各国国家代表的联系,以及去欧洲和美洲的穿梭外交,剩下的事情就是在2004年8月的世界会议上去争取了。为了表示重视,我们部门派出了一位重要的领导领队,再加上另外部委的一位领导,和我们底下N个罗罗兵,组成了一个浩大的代表团,去参加学术会议,同时也是为了争取申办的成功。

主要的会议是在2008年8月初于加拿大的温哥华召开,之前,因为中美合作的年度交流,我们代表团的一部分提前去了美国的夏威夷,参加了3天的中美合作交流会议,然后从夏威夷直飞温哥华。温哥华的会议从8月2日开始,6日结束,其中决定我们申办的国家代表会议是在5日,也是一个星期四召开。

在迎接答辩的最后几天时间内,我们一方面准备讲稿,另一个方面利用剩下不多的时间,发挥我们代表团成员和华人留学生的作用,并分利用以往的国际关系,尽量多做工作。这些工作,虽然有点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但是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谁也不敢放松,还是需要不停地努力的。

答辩的当天,经过抽签,我抽到了第二位,时间是演说30分钟,回答问题15分钟。经过充分准备的我,按照当初的计划,提前不到30秒完成了我的答辩演说,然后是回答各位国家代表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的就是费用、签证、饮食、旅游和交通。我们按照事先准备的内容做了详细的回答。

漫长的一个上午终于过去,法国、我们、印度和台北的答辩在午饭的时候才结束,而投票要到午饭之后才进行。怀着唐突不定的心情,吃着看似有味、嚼着无味的盒饭,心中盘算的是对下午投票结果的希望。在最后投票之前,我们参加申请的4家从会场退出,剩下的各位代表经过详细的讨论,然后投出了最后的结果。

终于,我们被喊了进去,我第一眼就看到了白板上写着的数字,台北3票,法国10票,我们27票,而印度只有5票。我们第一轮就以超过半数的得票顺利地取得了下一届国际会议的举办权。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在会场内的几个人真的是非常激动,终于,我们努力了近1年的工作有了结果,这也是我们专业多少年来期盼的结果,经过3次的尝试,终于在我的手上成功了,我浑身上下都洋溢着激动的情绪,感染了身边的很多人。

知道结果之后,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回等待消息的房间内,在第一时间告诉了我们申办团队这个好消息。虽然之前心中还是知道我们最后会成功的,但是,当其成为事实的时候,大家仍然是忍不住的激动,却不知这件事情给我们未来4年带来了多少额外的工作量。

第二天,是这个2000多人会议的闭幕式,按照惯例,下一届的申办国有5分钟的时间,给自己的国家做广告。在高度的兴奋之中,我操纵着还算可以的英语,即兴很好地发挥了一次。在这个短短的广告之中,我那年轻气盛的气势被表露得一览无遗,以至于等到会议结束之后,我在日本的一位老师很好心的提醒我:你是否说得有点过?

4年后的结果证明,我当初的预想还是有点保守,谁知道中国那几年的经济和国家收入是那么的强劲,而在会议开始不到半年的时间,中国居然遭受了一次几十年不遇的地震大灾难,使得2008年那次会议的各项指标都成了这个学术会议历史上的记录。

最后给大家贴一段我在闭幕式上被同事用照相机摄下来的即兴发言。今天来看,我自己都觉得奇怪,当初怎么那么有激情呢?几年不到的时间,我是否已经早已走出青壮年,进入日落西山的领域?无论如何,那是一段自己经历的真实,还是留下来作为纪念吧,毕竟,我给中国的这个领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康庄大道。

因为不想重复上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用这个URL观看我的一段录像(http://www.youtube.com/watch?v=UFnWJ87F4fU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归国就是一个行动,是指自己结束了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回到了国内,而爱国则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两者之间虽然有点关系,但是这种微弱的关系,按照统计学的尺度来测量,基本可以或略不计。可是,一个简单的归国行动,到了一些媒体记者手中,到了某些领导的报告之中,则被宣扬成一种高尚的行为和理念,被提高到了爱国的角度,让人不禁唏嘘。

每个人归国的理由都可能不同,但是就其本质,大多数都是自身行为的选择,或被动,或主动。有的时候,回归者本人自己主动或者被动地带上爱国的帽子,以示自己的区别或高尚。可是,当大家仔细分析一下,有多少人回国真正是因为爱国?早年,即使是那些为中国事业做出极大贡献的人,如果当年他们也有今天在国外的宽松的环境,当年他们回去也没有很好的位置和平台,扪心自问,他们之中到底能有多少人是不计后果、不考虑任何因素地纯粹因为爱国而回去?

那么,一个简单的个人回国的行为,为什么经常就被提升到了爱国的高度?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官方宣传的重要性。中国人,自从按照马克思的路线修正以后行走以来,一直就十分重视舆论和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在目前的世界上,每个单位都有党组织的国家除了北朝鲜之类的几个屈指可数的小国家之外,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之中,大概就只有中国了。历史上的N次思想斗争、路线斗争不止一次地重复说明思想工作在中国的重要性。思想工作,说到底,就是一些虚的东西,然后以一些非常特别而且是常人做不到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把一个人简单的归国行动提升到爱国的角度,恰好符合了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祖国是多么的有吸引力,我们的政策是多么的英明。

别人的例子我不好细说,就拿我当初回国的例子说吧。本来,我就是因为不喜欢在美国安静的生活,希望能够在中国有一个好一点的平台,做一点事情,顺便也归还一下当初欠下来的人情,刚好国内有了那个机会,所以根本没有考虑什么爱国不爱国的事情。或许,因为我的思想境界不高,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度,可是我回国以后接触的N百个所谓的科技精英之中,至今还没有看到一个信服的例子,说是当初纯粹是因为爱国而回去的。记得我回国答辩的时候,被提醒式地问道为什么在美国生活得好好的,要回国,是否是因为爱国?当时,还没有过分冲动的我,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于是如实地回答,国内条件平台这么好,比起我们前辈回去的时候好多了,又可以做点事情,为什么不回去?

尽管如此,还是有好几位媒体的同志,把我这样一个单纯的回国行动提高到了爱国的角度,让我足足地脸红了好几回,这是实事,尽管我夫人可能说,你还能脸红?不仅如此,还有媒体在采访我之后,顺便也造出了一大段采访我夫人的文字,让我不知所措,也让她至今提到这件事情,还气愤不已。

知道了媒体同志创造的辛苦,同时也让我们理解了这么多爱国行动的来源。有了这次教训,后来对待媒体时我就非常小心,直到后来和一位媒体的同志交上了朋友,才算彻底解决了媒体有意无意去放大信息的问题。

所以,说起来,一说爱国,主要的问题是媒体,还有政府相关部门,其次就是个人听之任之。从媒体的角度,新闻事件越有特殊性,越是有爆炸的可能,才能赚上眼球,并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从国家相关部门的角度,能够多几个爱国的典型,说明自己部门的工作多得好,何乐而不为?从个人的角度,多一点曝光度,多一点名气,多一圈光环,有什么不好。这样,媒体、官方和个人各取所得,形成多赢,于是乎,所有的回国行动都变成了爱国,一个简单的归国行为就变成了高尚而伟大的爱国行动,新闻从此而生。

反之,纵观其他国家的留学归国人员,很少看到如此高调的宣传。我在日本的老师,小的时候多数时间生活在美国,然后又是师从我们领域领头人之一,从伯克利拿了博士以后才回到日本,并且进入了日本最好的东京大学工作,也没有见到日本的媒体当时有什么报道,更不用谈什么爱国思想和行动了。

想必,所谓的爱国宣传,很大可能是中国特色,而那些带着这个光环的人,还是需要自己清醒一点,归国仅仅是一个个人行动,还远远不能同爱国平起平坐。

归国就是归国,永远不会等于爱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4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文已经介绍过了,从管理的角度看,中国的科研项目可以主要分为纵向和横向两大类。纵向项目是指经费支持直接来源于国家财政支持的项目,有着比较严格的审计,其中以科研创新为主要内容;横向项目是指经费支持来源于企业、社会的项目,因为不是直接来源于国家财政,所以审计就相对轻松一点,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科技服务,是科研结果和技术的应用。

正是因为国家财政审计制度比较严格,而且每个人的工资和补助在国家行政或者是事业单位都是有明文规定的,所以要想提高收入,就必须要从国家财政以外的地方想办法,横向项目也因此成为重要的额外收入来源。

一个稳定的横向收入来源,是需要国家行政政策支持的,在这点上,中国人从来不缺智慧。比如说,在环保部门,你就通过环保法律,强制地要求哪些项目都要通过环境评估;在质量检查部门,你就可以规定如何检查,需要进行怎样的实验和验证,谁有资格做这样的事情;在建设部门,你可以要求怎样的工程需要请有什么资格的人来指导、分析、实验乃至设计和施工。此类方法屡试不爽,为部门源源不断地带来了经济效益,我们的部门当然也不例外,弄出来了一些法律规定,形成了一些很有经济效果的产业链。这类运作,在国内有着比较形象的比喻。一个说法是,这类运作就像是一个人既当运动员,也当裁判员;另一个说法是,同一个单位,一边拿着扫帚,一边拿着集装的袋子,自己找出内容,然后自己笑纳。更有形象的说法是,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因此,在这种制度支持之下,不获利那是不可能的。

正是得益于部门的规定,我们单位也有一定数量的横向收入,不过这类项目一般都是十多万,多一点的就是几十万的量级,偶尔有很少的项目超过百万。我回国的时候,承蒙领导的厚爱,给我们联系到了一个和京沪高速相关的项目,算是相当大的了,达到了几百万的量级。因为单个项目经费不大,能够最后归到单位可以用来改善大家收入的就显得非常不足,所以寻找更大项目的支持,不仅有着标向性的作用,更有提高大家收入水平的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更大项目是可遇不可求的。在百万以上的就是千万量级,再往上走就是亿万量级了,如果能够得到亿万元以上支持的项目,当然是当之无愧的特大项目。在2005年的时候,经某位领导的介绍,我们单位和南方的一个特大的国企开始接触,探讨帮助对方完成我们部门规定动作的一个项目。

最初的接触是由一个大型工程的技术服务开始的,经过几轮的讨论的酝酿,最后变成了一个联合4个巨大工程的科技服务项目,时间前后相距近20年,是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特复杂的项目。

之所以说其复杂,首先是大,因为大了,必然有很多内容我们没有接触过;其次是我们单位以前并没有作为第一负责单位承担过类似的大型项目;再次是我们单位不具备完成该项目所有内容的科技队伍,因此和别的单位的合作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正是因为如此,也说明了当初那位领导为了我们这个项目所作出的努力和承担的压力。

由于这个项目在技术上、协调上(可以想象,很多单位希望参与,有些甚至是希望牵头这个项目)、经费预算、队伍和时间管理等方面的极其复杂性,项目的谈判前后持续了接近1年的时间。我因为从回国的第一天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不参与任何能够可以额外创收的科技服务项目,所以前期的谈判,乃至后来的执行都是由其他人负责,我一直没有也不希望介入过深。后来的发展表明,如此巨大的项目,如果牵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出面,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我当初没有预料到的,本来以为如此庞大的项目,又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的,后来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是和我们队伍中人员的经验不足和过于考虑经济效益而造成的。

不过怎么说,这个项目当时签约的项目经费接近1.7亿元,不仅是我们单位,也是我们系统科技服务方面(不包括国家科学工程类项目)单个项目总经费创纪录的超大项目。原来以为可以通过这个项目为单位挣得一大笔活动资金的想法在后来的执行中被逐渐的破灭,最后不仅单位没有得到很多经济实效,而且到了第一阶段的最后关头,主要技术人员居然出现了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得正处于汶川地震之后应急阶段的我们,不得不派遣最有协调能力的领导前往现场,在地震余震不断的现场,忘我地工作了接近两个月,为挽回单位的影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今天,回头来看,可以总结的东西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在05初年就预料到06年开始之后继续快速增长的国家财政,我们单位的经费也随之水涨船高,我们也就不会去费尽心血来争取这个除了有一点名气,其他基本没有实惠的超大项目。

难怪在中国科技界经常有人说,要想舒服,并且挣钱,最好是承接比较小的项目。比较小的项目,可以自己带着几个学生干干就可以了。这样的项目,困难小,周转快,而且经济实惠。

可是,如果希望在科技影响方面往上走,没有重大的项目怎么可以支撑。况且,如果真正地好好做好如此巨大的项目,一定能够在执行过程中找到和解决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这对科学研究的推进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这些,对于已经离开的我,只能是记忆中的一个交点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4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0 08:55 PM , Processed in 0.0367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