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远去的蒙古马
文|唐元鹏
翻开新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已经找不到骑兵、军马的词目了。今时今日,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在内蒙、甘肃、新疆等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这个兵种实际上已经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消失。那些风驰电掣,刀光闪闪的战争场面,只能从影视剧里追寻,现实中不会再有了。
战马连睡觉都必须抬头
人们对骑兵的认识,通常都是风驰电掣的骑兵冲锋,马刀闪闪,人头滚滚。但到了热兵器时代,特别是重机枪列装部队后,挥刀冲锋已经不是骑兵的常用战术,现代骑兵更多是骑马步兵,利用马匹的机动性优势,进行灵活快速的转移和作战。
八路军的骑兵训练是一门技术活,首先要驯马,老百姓的马再好也是牲口,离军马还有很大的差距。驾过辕套过车的马,必须要骝,就是每天骑马慢走,首先要让马把头昂起来,马背压下去,然后再上马鞍练跑。马一停下来,就把马缰拴到高处,让马抬起头来。除了饮马的时候,战马连睡觉都必须抬头。
一个合格的骑兵,必须学会伺候战马。刷马、检查口腔、绑护腿,还要学习喂马、铡马草,这些都是每个骑兵首要的课程。然后新兵要学踩高跷,1米5高的高跷,必须踩会了才算合格的骑兵,否则骑在马上被人一拽就下来。
分配到战马之后,先学习骑乘和卧倒射击,马后上鞍等的技术。练熟了基础马术,再学马上射击、马上劈刀、马上投弹(向后投)以及跨越障碍、马上救护等,另外还要学冲锋队列、包围队列和掩护队列等战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骑兵团的三光”
骑兵虽然有着许多优点,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特别昂贵,一个骑兵一般相当于四五名步兵的费用。
抗战期间八路军的骑兵团就不敢招收过多的骑兵,一般四个连四百来人马,耗费就是惊人的,每天消耗的粮草在三千斤左右。只要在一个村庄驻营两三天,那地方就粗粮光、谷草光、饮水光,被老百姓戏称为“骑兵团的三光”。
军马不像人们印象中那样,随便放到草地上啃着青草就能养活。为了让马匹保持体力,需要喂精饲料,精料就是豆类、麸皮类和谷物等。如豆粒、豆饼还有豆粕等都是非常好的马粮,但成本高,还要煮熟炒熟了才给马吃。另外还要给马喂食盐、石粉等增强体质的饲料。
正因为饲养如此复杂,所以建国以后,军马的伙食标准始终高于士兵的标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士兵的伙食标准每天是六、七角钱,而军马的标准一元多,在骑兵一团时,军马的马草都是从东北几千公里运来的谷草,每斤草当时是一角多钱。每匹马每天喂7斤马草,5斤马料。现在军马的伙食标准是十元多,还是高于人的标准。
在朝鲜战争时期,最高峰有三万匹军马在朝鲜效力,这些大多是套车的挽马,不是战马,但也已经显示出惊人的消耗,比如一辆双马套车载重800斤,而一辆卡车却载重4800斤,一般6匹马的物资消耗就能抵上一辆卡车。
所以,骑兵是比机械化部队还费钱的军种,车不开动不需花钱,军马不能一天不喂。但骑兵也有机械化部队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在漫长的边防线上,许多地方都是车辆无法通过的,茫茫草原、戈壁等地形都离不开骑兵的巡逻。
三大马种——三河、山丹、伊吾马
人们都喜欢高头大马,觉得骑着帅气,跑得快。但真正到了军队之中,那些纯种马或者高头大马却不是军马的首选。在解放军数十年的军马繁育养殖中,逐渐形成了三个马种——三河、伊吾、山丹马,这三者中,前两者与蒙古马有亲缘关系。
众所周知,蒙古马曾经随着蒙古轻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因此蒙古马几乎成了优良军马的代名词。实际上也是如此,对于身材体重都不算大型的亚洲人种而言,蒙古马以其坚韧粗壮成为首选。
首先蒙古马耐力好,耐寒性强,即便是零下40摄氏度依然可以作战。剽悍的蒙古马经过训练后,在战场上就会不惊不诈、勇猛无比。而且蒙古马具备超常的耐力,可以连续奔跑作战,非常有利于骑兵的长途奔袭。
更为重要的是,蒙古马能适应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汗腺发达、不畏严寒酷暑,即使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也能生存。正是这些优良的品质,使得蒙古马成为军马的首选和骑兵的最爱。
三河马是最典型的蒙古马品种,但谁能想到,它还是日本侵略者培育的马种?三河马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马。十月革命时期,部分后贝加尔的哥萨克人,来到现在的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市境内定居,又带来了相当数量的马匹。
1934年以后,伪满时日本人在海拉尔设种马场,引进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种公马,在呼伦贝尔草原与当地马杂交。因此,三河马的血缘主要是在这些后贝加尔马和杂种马的基础上,混入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马的血液,经几十年精心培育而成。三河马外形较蒙古马高大,毛色主要为骝毛和粟毛,力速兼备,持久力好,脚步轻快,三河马属于挽乘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
主要产自新疆的伊吾马又是另一种主力军马,它以1955年由阿勒泰军分区移交的哈萨克马为基础,和1957-1958年从伊犁地区购进的伊犁马杂交(伊犁马的血缘成份约占12.5-25%),在伊吾草原上通过长期选育形成的。因为哈萨克马本身具有蒙古马的血统,也可以说粗壮结实的伊吾马也是蒙古马的后代。
通常军马品种都是以主要马场产地命名,比如山丹马,这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定型的马种,就是甘肃山丹马场出品。
山丹马场重建于1942年,基础母马为祁连山东段草原牧区自古存留下来的地方品种浩门马。1953-1962年马场引入顿河马与浩门母马进行杂交,产生了大量一代杂种马。
在1962年,山丹马场邀请甘肃农业大学养马学专家到场共同组成“山丹马育科委员会”制定出育种计划。从1963年开始,又用原有的地方品种公马与杂种一代母马回交,产生含顿河马血液25%的混血马。经实地测验证明,混血马可以达到育种的目的要求。
此后又经过10多年的横交和自群繁育,达到了预期的育种目标,直到1984年才宣告育成。但育成的同时,解放军的骑兵军种也到了结束历史使命的时候。
解放军骑兵曾有十万之众
解放军的骑兵并没有很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的骑兵部队是红军陕甘游击队的骑兵大队。后来中央红军长征期间,在宁夏的青石嘴打掉国军两个骑兵连,缴获了140余匹战马,从而组建了红军的骑兵侦察连,这也是解放军最早的骑兵部队之一。
抗战期间,八路军先后建有军委骑兵团、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一一五师骑兵团、一二○师骑兵支队、一二九师骑兵团、绥蒙骑兵游击师等单位。骑兵部队曾参加过开创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大青山、平北、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众多战斗。其中,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组建的骑兵团,称之为“红色哥萨克”。
骑兵团战术、技术由从新疆调来的团长周纯麟负责教授,师从苏联红军骑兵。但自幼习武、精通刀术的彭雪枫没有采用苏军高加索式马刀,而是博采众长亲自设计了一种马刀,刀身修长,刀背轻薄,用精钢打造,刀刃十分锋利,战士们爱不释手,称之为“雪枫刀”。
解放战争时期是解放军骑兵部队发展的鼎盛时期,最多时达到13个骑兵师10万之众。特别是占有东北之后,东北野战军建有热河骑兵师、冀热辽骑兵师,后发展为第四野战军骑兵第一师、骑兵第二师;西北野战军建有甘肃军区骑兵第二师、新疆骑兵第八师;华北野战军建有骑兵团,内蒙古地区建有9个骑兵师。
值得一提的是,以蒙古骑兵师为主的1900余骑兵参加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1949年以后,解放军建立过骑兵学校,还有专门的《骑兵进行曲》。
但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骑兵已经无法在新的形势下发挥作用,因此也到了消亡的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解放军的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了,全军仅象征性地在内蒙古、甘肃、新疆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以适应西部边防特殊自然环境的戍边需要。
本专题参考资料:《永远的骑兵》 巴义尔著 《中国骑兵》王外马甲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