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0

印度人为何反感中国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31 10: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人为何反感中国人?

来源:多维
2015-1-30 12:23
  
度人在一般中国人眼里都是满大街拉屎又撒尿,还不用纸擦屁股,强奸最原生态的奇葩国度,殊不知,在这样的一个国度的眼里,印度人对中国人比较反感。印度是什么?一般中国人并不了解这个举足轻重的邻国,只能说“干了这碗恒河水”也无助于此。

  
中国人去印度,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去拜喇嘛教,这是各类社会新贵的时尚,虔诚度之高,甚至有明星回来后天天磕一千响头,终致离婚。去印度旅游,回中国后只记得泰姬陵真白真美丽,至于红堡,胡马雍陵等等,能记住全称实属不易。中国人旅游往往热衷交流省钱经验,比拼谁过得惨,津津乐道“干了这碗恒河水”,享受人生再次升华的感觉——似乎非常有收获,中国在印度人眼里在拜教时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而且印度人被中国人误解了很多。

 
  a83.jpg

印度阅兵


  印度风俗就是传统,不接受就是不友好

  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印度的艰深、落差、深厚远超人们想象。殖民时期,多数驻扎的英国人都很难弄清即使朝夕相伴的同事,十万个为什么永远萦绕在外来者的心头,直到今天并没有太大变化。为什么英吉拉•甘地机场刚建立时,厕所中只有便坑是干净的?为什么印度人清洗楼层,拖地和扫地的人绝对分开,不可能给对方替班?为什么印度的厕所往往不提供手纸?印度人从来不用左手吃饭?这都成为中国人去印度之后,反客为主,不尊重东道主习俗的原因之一,没错,就是中国人去了印度不融入印度社会,不学习他们的生活习惯,用筷子这件事对于印度人来说是亵渎他们的传统。

  说完印度生活习惯,再说说印度公司管理,为什么印度公司的管理,最终总是由种姓关系影响?这些问题关乎这举足轻重的邻国繁复多变的社会现状,不在印度语境,不接触、牵挂、生活其中,很难回答。对此,无论是拜佛、旅游、穷游者,大可不必苛责自己。事实上除了少数学者、印度后裔,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们也同样对此无能为力,即使是曾经千里迢迢奔赴印度,生活数年的嬉皮士们(嬉皮士指不务正业的社会游荡者)。所以在印度人眼里,中国人没有印度教,在工作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也让人反感。只有与真正切入印度现实的人,以实际、坦诚的问题与之沟通,才有可能一点点接近这个复杂国家。

  贱民概念太强

  对印度种姓制度,一般中国人都记得历史教材中的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稍微博学的人还知道贱民概念。中国人去了印度之后,骨子里边有一种民族上的优越感,在社交上,并不重视对方的地位。现实中,印度种姓制度发展数千年,花样繁多,复杂程度远远高过以上几类。据说印度的种姓一共有几千多种。库林婆罗门一般会将自己的族谱追溯到印度北方邦的卡瑙杰,也即玄奘和尚当年参加戒日王组织的无遮大会的曲女城。历史记载,曾统治孟加拉的森纳王朝为了在佛教徒占多数的孟加拉地区推行印度教,从印度各地邀请婆罗门在孟加拉居住。

  除了姓氏,印度的民俗陋习也让中国人不理解,传统的库林婆罗门女性的婚姻相当受限的。库林婆罗门不但一夫多妻,出于血统考虑,选择面还极其有限——仅有四五家门当户对的可以婚配。因此,很多少女被迫嫁给老年人。更悲惨的是,若丈夫离世,往往还要依照“娑提”(娑提,原为印度教司婚姻幸福的女神达刹约尼的别名)风俗自焚殉葬。英治期间,库林婆罗门中不少有识之士带头反对一夫多妻和娑提等陋俗,才让这些恶俗有所收敛。对此,中国人经常指责他们,这也引起了印度人的反感。

  帝国时代的恨意

  说完贱民意识,再谈谈历史上两国关系,古印度帝国和唐帝国可谓是势同水火的冤家,当时的古印度帝国集合了波斯战象,阿拉伯骆驼骑兵等大批优良兵种,《摩诃婆罗多》(形成于公元前5或前4世纪)和《罗摩衍那》(约公元前4或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末形成)这两部史诗都是研究古印度国王列国时代军事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从里面可以得知,古印度的列国时代的军队已从吠陀时代的两个兵种(车、步)发展到步、车、骑、象四个兵种。至于列国时代军队的编制,史料记载不尽相同。据《摩诃波罗多·初篇》记载为四个兵种混编的三三制,其最小单位“波特提”相当于今日之班,由一象、一车、三马、五兵组成;3个波特提组成1个塞那穆克,3个塞那穆克组成1个怙勒摩,3个怙勒摩组成1个哥纳,3个哥纳组成1个瓦希尼,3个瓦希尼组成1个普利特那,3个普利特那组成1个杰穆,3个杰穆组成1个阿尼吉尼,3个阿尼吉尼组成1个阿克绍希尼。阿克绍希尼是其最大单位,相当于现代一个军团。

  这四种兵种是古代印度传统的兵种,甚至在公元7世纪的《大唐西域记》中,仍讲“凡有四兵,步、马、车、象”, 孔雀时代虽增加了水军、辎重两个兵种,成了六兵种,但并非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笈多帝国以后,车兵逐渐废而不用,只保留了步、骑、象三个兵种。唐帝国连年西征,硬要古印度帝国臣服,两国交战渊源颇深。不过当时中国的唐帝国骑兵以及弓弩手,面对灵活的骆驼骑兵以及防御力很强的战象,也颇费了一番周折。

  印度人反感中国人,还有一点原因是因为孟加拉。印度上流社会对孟加拉不屑一顾,至于孟加拉地区东部,即今天的孟加拉国,真正开发的历史不过数百年,在千年古国印度中,当然更被瞧不起。

  英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英国控制印度后,行政中心并未设置在莫卧儿王朝的旧都德里,而是在孟加拉的加尔各答兴建新城,从此,孟加拉从边鄙之地一跃成为全印的政治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近代爆发,挺直了腰杆的广东人民一样,孟加拉人民也有了开地图炮的底气。孟加拉人是全印度最热衷与他人在智力、文化上的交流的人群。孟加拉人犹如印度的大脑,盛产各种管理者、巨商大贾、名状师。西北旁遮普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知道动手不知道动脑,好一点的就当个医生,差一点的就当个兵;中部印度斯坦人文盲众多却自我感觉良好,天生就是“治于人”的命;

  西部的古吉拉特人和信德人善于经商,不过撑死也就倒卖货物;反倒是南部属于印度土著,在人种和语言上和孟加拉人差别特别大的泰米尔人,由于勤于思考善于学习,乐于交流,和孟加拉人颇有共同语言。
  不过孟加拉的贫穷程度是国际上深知的,中国人对于这个国家自然热情不高,所以去印度的人除了经商之外,旅游的甚少,当孟加拉人看到中国人这样的差别待遇和企业分区不公平之后,当然会和印度人一起,来反感中国人,孟加拉人也喜欢迁移,他们会把这种意识传达给印度人群之中。

  所以也有了印度人随着英国殖民者,在清帝国时候,成为爪牙欺负清代人的一幕,他们可以是门卫,也可以是手持棍棒的租界维稳者。最后形成中国人看印度太“野性”,未开化,印度人看中国人太清高,不尊重自己礼仪和势利眼的局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30 03:15 PM , Processed in 0.0400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