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0

讨工资耗时8年 工人直接在工地「成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7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06-07 14:46:35 世界日报 京华时报/郑羽佳、韩天博、常鑫报导

photo (10).jpg
板房村内环境杂乱。(取材自央广网) 许静予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花园别墅三期烂尾工地,为索讨工程款,近千工人自工程停工后已在此居住8年。一排排蓝顶的活动板房围绕著烂尾楼建起,内通水电,甚至可以接有线,并因低廉的出租价格吸引了不少外地商贩来此落脚,逐渐形成了北京城中一座独特的「板房村」,目前内有2000多人居住。

讨薪工地 千人守著板房村

北五环外,肖家河桥附近一小区内,一排排板房或整齐排列或杂乱无章地交错在钢筋外露的烂尾楼中,四周被围墙圈起,与附近耸立的高层住宅楼形成鲜明对比。这片板房与烂尾楼夹杂的区域占地近万平米,内有2000多人居住。由于板房的数量越来越多,周边小区的居民习惯称之为「板房村」。

「板房村」所在区域原本将建成35栋别墅,后工程停工烂尾。几十栋别墅只有地下室和地上一层初步建好,墙体水泥裸露,一层上部一根根钢筋直立,暴露在外。

工程在建时,二位老人曾为工地看守库房。没想到,这一「守」就是8年。

photo (11).jpg
搭建的板房上被城管喷上了「封」字,烂尾楼地下室的大门已被封上。(取材自央广网) 许静予


穿过「板房村」一段弯曲而坑窪的土路,便到了老人的「家」,10平米的板房内除了简单的床铺、椅子外,再无其它电器。坐在闷热难忍的板房内,老人回忆起当年来京务工的经历。

2007年,老人的儿子作为施工队队长,带著老家300多名村民从河南安阳来到北京,为这片别墅工程施工,希望能在北京挣钱。因需要提前垫付工程款,这些村民或贷款或向亲戚朋友借钱,每人都筹集了资金。据老人介绍,最少的人也筹了30万,大部分村民都筹了上百万。老人儿媳宋女士介绍,因为是施工队队长,她与丈夫先后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钱,筹集了300多万后,带著二老一同进京。

与老人一家相似,该别墅工程还有另外两个施工队,每个施工队300余人。就这样,近千名的工人从四川、东北、河北、河南等地先后赶到工地。据介绍,3个施工队都与承包方(施工方)唐县华盛建筑公司签署合同,共同为北京圆明园花园别墅三期施工。


然而,项目并不像工人们所想的那样顺利进行,从2007年10月28日项目施工开始,已3次被要求停工,最后一次停工为2008年5月27日,此后一直未开工。

8年间,施工方及材料供应商始终没有被结算工资,工人们一边等待工程复工,一边等待结算工资,就这样一直生活在施工现场。

photo (12).jpg
虽然违建的房屋形式不一样,但这里和其它城中村一样,有著廉价、便利的吸引力;也藏著卫生、消防、治安的隐患。(取材自央广网) 许静予



「板房村」的形成,缘于开发商与施工方多年来的经济纠纷。

就工程停工原因,双方各自说法不同。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吴女士表示,圆明园的问题为开工资质过期。2008年6月13日,海淀区住建委的一份《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记录》显示,施工现场整改意见为停工。

然而,开发商并不认可施工方的说法。开发商办公室负责人章英解释,当年没有延期,但后期已经办理过延期,停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方不断层层转包,彼此之间缺少信任,因此本公司不再与对方合作,才停止施工,「此外,板房属于违建,应该谁建谁拆,拆迁费不应该由本公司负责」。

除停工原因不一致外,双方另一矛盾点在于结算工程款,双方在数额上相差甚多。吴女士称,据统计,拖欠在场供应商材料费、施工人员工资、留守人员96个月人工费等,共计约3500多万元。

对此,章英则表示,不存在工程结算问题。35栋别墅达到封顶后的施工费用应为2600多万,2008年曾为工人结款近300万元,在施工中,开发商提供了建筑钢筋,由于施工仅进行一半,大量的新钢筋并未使用,后期对方将这批钢筋卖掉,价值为800万元左右,因此两项费用加起来,并未欠施工方任何工程款,「对方报价存在夸大,也可以随意报3亿啊」。

从停工至今,每天都有材料商和民工赴工地催账。由于层层拖欠工资,2010年,供应商北京宏福华信混凝土起诉开发商及施工方。此后,开发商与施工方两方一直在诉诸法律解决纠纷,始终未果。因此大量工人、材料商、供应商未拿到工程款,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法,都长期居住施工现场等待结帐。

工人们生活在「板房村」,一边等待结帐,一边寻找新的谋生路径。

「我们很想回家,但却不能回」,讨薪的老人仍旧情绪激动,颤抖地用手举出3的手势,不断重复著「借了300万啊」,加之高额的利息,老人始终不敢面对亲戚朋友,8年未敢回家。

随著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回想起8年来所居住的环境,称已经搬了两次。2008年停工初期,建筑工地城墙外有两排正规的活动板房,也是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而在2012年年底,区政府拆了施工现场外的临建房后,面对各方面欠款,工人们无处可去,也并不愿意离开讨薪工地,一时全部住进了施工现场,晚上居住在烂尾楼的地下室。

为了讨薪,居住条件问题虽已解决,但生活经济来源成了新的问题。平日里,一些妇女在「家」附近的空地上养鸡羊,种些玉米蔬菜,一部分用于家人食用,一部分到附近市场卖。男人到附近小区内做小本生意或打些零工。

随著讨薪工人家属的陆续来京,居住在板房村的人口越来越多。据马连窪街道办在2014年的统计,统计当天在「板房村」共有800多人,由于考虑到一部分人外出工作或谎报人数的情况,该数字并不准确。据一施工队队长表示,截至目前,该「板房村」住有2000多人,其中80%为讨薪人员,20%为租客。

据此前街道办统计,板房共有500多间。由于大量人口生活在此,「板房村」内人员混乱、环境髒乱、出租乱象等一系列潜在问题暴露。在「板房村」,共有两个门口可通行,外来人口可随时通行,村内人口较多,人口密集。村中间搭建一处简易的公共卫生间,旁边一处坑内堆放垃圾,气味难闻。

对于这些活动板房的性质,属地执法部门明确表示是违建。

据马连窪街道办掌握的情况,这块地皮已经被反复抵押了多次,个中情况非常复杂,不仅包含开发商与施工方的债务纠纷,还包含其它法律纠纷,甚至「现在都很难说清楚这块地的产权归属」。

马连窪街道办新闻发言人刘源表示,该工程开发商负责人长期在国外,只留下几个工作人员处理一些事情,同时他们也与街道保持著经常性的联系,并且承认拖欠施工方工程款,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在具体数额上,开发商和施工方各执一词,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街道方也曾经尝试过调解双方矛盾,但开发商方面负责人一直没有露面,留下的工作人员起不到太大作用,因此效果甚微。

为何这些违建板房多年来一直无法拆除?马连窪街道办副主任王红军直言拆不起,违建区域面积大、违建数量多,「街道办拆除小型违建没有问题,但该地有近万平米,按照每平米均价为100元,初步统计要500万元。该区域仍未完工,按规定应由开发商负责,拆除的费用也应由开发商出资」。

刘源同时表示,讨薪求生存不足以成为靠出租违建来牟利的理由。目前,街道所属城管部门,已经开始对未完工楼座内居住的人员进行清退,并对入口进行封堵,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安全隐患,「楼座下空间低于地平面,一旦遇到大雨,雨水极容易倒灌,地面建筑用火、用电、用气等方面,都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也给一些黑加工窝点和游商,提供了生存空间。

刘源表示,未来,如果对板房村地面违建进行大规模拆除,可能还会为工人留下一部分宿舍,「毕竟还是要给讨薪的工人一个住的地方」。(中国新闻组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4 08:45 AM , Processed in 0.0518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