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广东人呐,一旦聊起「鸡」来,总有说不完的讲究与执念。
这些年写广东美食,也孜孜不倦地写鸡,推荐过数不清的吃鸡小店,专门研究过「白切鸡」,也围绕鸡在广东日常用语里的趣味文化写过「鸡言鸡语词典」。
如果要为粤菜选一个精神图腾,那一定是鸡的模样。
前段时间,有一部美食综艺上线,又增加了广东人的鉴鸡谈资,甚至还爆发了一波南北差异的争议。
事缘节目里跑出了一段「白切鸡之争」:一只用五谷杂粮饲养达180天的湛江走地鸡,竟被淮扬菜大师指「肉质偏老」,一时间,关于老鸡与嫩鸡的争论炒到了网路舆论最前排。
广东人不在意节目本身,只是就「赏鸡审美」展开了一场舌战守护。
为什么吃一道白切鸡,就能把人分成「懂吃」和「不懂吃」两派?广东人是不是更能明确地分出何为「煮老了」和「足日鸡」,而外地人则习惯认为紧实就是「老」?有关「靓鸡」的定义,甚至还生出广东限定的地域优越与成见。
无论如何,广东人的审鸡标准就是与外省人区别开来,有关于这个问题,或许可以把讨论收窄到四个字:鸡有鸡味。
这次,就来讲讲这广东人口中的玄学之辞,疏理一下「鸡有鸡味」的背后深意。
「鸡有鸡味」的出处
连AI都搜不到🤔
广东人在评价食物方面,本就有 独特的用词体系,例如烟韧、实净、腍滑、企身、惹味、滞口、脆卜卜、油淋淋、腍蔗蔗、穊挞挞、滑捋捋、湿笠笠……而在这些形容面前,最显抽象的是这句「鸡有鸡味」。
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这句广泛流传于广东人口中的四字真言,原来是有出处的。
而有资格为这句话标上copyright的,要说到当年香港知名主持人May姐(黄丽梅),大概80、90代往前的广东人都知道她。
May姐算是最早在电视上做美食节目的名人之一,在她的食评里,时常会出现一句「鸡有鸡味,鱼有鱼味」,自此便成为个人名言。只是在其时,这句话是因为被群嘲而走红的。
因为「鸡有鸡味」在那时看来,实在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被观众指责是废话烂gag(冷笑话之意)、言辞匮乏的说辞,甚至连其它台的美食节目主持人,也模仿同样的句式去评价食物,就为了隔空嘲讽。
放在今天的话来讲,其时的May姐,可谓遭遇了一场大型的「网暴」。
May姐(黄丽梅),图源:快拍.曼鏡頭
其实,「鸡有鸡味」在那年代的语境里引起群嘲也不难理解,毕竟其时冰鲜鸡尚未大行其道,大众时常能吃到现宰活鸡的新鲜滋味,自是觉得「鸡有鸡味」理所应当,便一味耻笑May姐:「鸡没有鸡味,难道有菜味鱼味咩?」
但放到今时的语境,鸡,还真的可以没有鸡味。
随着市区禁止现宰活禽,冰鲜鸡成为了主流,饲养天数短、流水线笼养的鸡最为经济适用,「鸡味」对于一些人来说,确实变得抽象起来。
May姐后来在回顾时也解释过,「鸡有鸡味」从来不是一句空泛的陈述,而是想表达鸡种的产地、饲养与处理方式带来的本真味道之别。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近二十年过去,这句话的含金量一直在上升,也在出圈多年后,成为广东人心照不宣的一句风味哲理,用以识别好鸡的一条黄金法则。
![]()
![]()
![]()
![]()
![]()
所以,
广东人执着的「鸡味」
到底是什么?
我们如今知道,「鸡味」是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解答的。
广东人追求鸡肉那本真鲜明的滋味,主要来源于鸡肉中的风味物质,例如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等带来的鲜甜感,还有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含量高时,散发出更多化合物使鸡肉的基础肉香愈加浓厚。
那么要如何让一只鸡产生这些风味物质呢?
根据数据所指,散养鸡比笼养鸡味道香气更浓,主要是因为在优质山林里散养的鸡捕食昆虫、草籽、杂粮,鸡肉里存储的风味物质丰富,整体数值显著高于笼养鸡,所以有关键条件为肉质蕴蓄香气。
而风味物质的沉积与日龄长短有关,在鸡种性成熟时风味物质的沉积会明显增多,这就是我们广东人最在意的「出栏天数」。
普遍认为「出栏天数」能达到150天的走地鸡已有优质的「鸡味」,广东人会将达到这条标准线上的鸡称为「足日(或是「够身」)」,所以,有时听到一个广东人吃完一块鸡后说:「好足日、好够身」,其实就是「鸡有鸡味」的另一表达。
反之市场普遍的经济型鸡种,大多在养殖30-60日便出栏,没有足够的日子以及天然的环境去积攒风味,就如同一只先天不足的鸡仔,吃起来自然鸡味欠奉,且肉质是绵绵的毫无生命弹性,这类鸡种从外皮到肉质都能轻易被辨别出来,广东人会努努嘴说:「饲料鸡😕」。
在那个引起争议的美食综艺里,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介绍他选用的是「散养在自家果园,不加饲料,只用五谷杂粮喂食,天数达180天的湛江走地鸡」时,脸上有抑不住的自信。
因为他知道,这句话的每一个信息,都能精准踩在「懂行」的广东人的兴奋点上。
因鸡肉偏老而落选的全进华,在事后访问也难掩不愤,指那些嫩口的童子鸡,送给广东人也不吃。但是,这些都没能打动淮扬菜大师。
换来了一句「肉质偏老,没有嫩滑感」,引起不少广东网民暴走,被认为这是外地人不懂欣赏何为广东靓鸡,甚至质疑是不是吃不出「足日鸡」与「煮老了」的区别,恨不能让所有不懂吃的人给此鸡嗑头道歉。
就因为对一只白切鸡的评价标准只有「嫩」才是好,便引起了不少广东人对鸡感到痛彻心扉的抱歉,挑起了地域间的味觉审判。
如此听起来,觉不觉得广东人对「鸡有鸡味」有点太固化己见,甚至生出一种地域优越感来?
说到底,这深层原因也在于成长记忆:鸡实在占据广东人餐桌太重要的位置 ,所以省内很多城乡居民都有自养走地鸡的习惯,年复一年悉心喂饲,就为了能吃上好鸡。
有一些广东家庭,每到年中的时候,就会到乡下鸡棚精心挑选几只小鸡实施光源氏计划,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按想要的重量、肉质、大小进行槽鸡,这样到了过年的时候,就能吃上自养大肥鸡啦(是的,我家就是这样☺️)
顺便看看我舅舅养在院子里的鸡鸡,为了让走地鸡们精精神神,舅舅把院子里的植被打理得十分丰富,栽草皮、养芦荟、种果树、圈池塘,因为志不在收成,所以从不给土地打药,任由植物天生天养让鸡鸡撒欢。也是看舅舅养鸡才知道,愈是无拘无束的走地鸡,愈是比想象中要恋家,不用围棚圈养,随它自由自在往后山上跑,到天黑前就会乖乖地回来。
而去到一些粤西小县城,即便市民已经从田边平房住进了高楼大厦,但养鸡给自家吃的习惯深入血液,所以各家还会在楼房的天台圈地喂鸡,然后鸡鸡们会在楼顶间飞檐走壁,实现了如在山林间的自由自在,也会飞到邻居鸡处串门打架,达到了如在平地的运动量。
毫不夸张地说,在一些粤西县城路上走,抬头看居民楼屋顶,分分钟和一只鸡四目相对。图源网络。而在走地鸡不能唾手可得的城市,例如广州,信仰着「鸡味」的追求也不会因此平息,所以总愿意为了一只靓鸡东奔西走,这也是老广们那么钟情吃农家菜的主因。综述种种,这总是吃到自家养的靓鸡,还有长年文化里对鸡味的偏好,让广东人从小被这些鸡味标记过,形成了独有的吃鸡审美,组成南粤大地的味觉共同体。
一桌不锈钢盘盛菜,一只现宰的白切鸡能分出两大盘摆显眼位置,平平无奇的广东人家常菜,而已。而争议产生就在于,如今大规模宅配/冰鲜供应体系所推动的“速成鸡”或童子鸡,成为大多数城市餐桌的常态,不同生产链、饮食习惯自然造就不同的「鸡味」基底,综艺便把这种分歧放大了,广东人的情绪,其实也是在捍卫一种被生产方式和生活经验塑造的审美。
伤感地说,广东人只不过是,怀念起随便一只鸡都有鸡味的日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