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哲史艺丛] 借着“洪玄烨”的瓜,说说洪承畴的三两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4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借着“洪玄烨”的瓜,说说洪承畴的三两事

Screenshot 2025-11-24 at 11.44.46 AM.png

我确实没有想到,今年最大的历史瓜居然是:康熙有可能是洪承畴和孝庄生的?


IMG_9239.JPG


真的是离谱她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更离谱的是,自从我第一次看到这条新闻并且点进去看之后,每次打开小某书,就会看到各种言之凿凿的推论,而且每条流量都很高。


算法机制真的是害死人啊!!!!!!


IMG_9240.PNG


洪经略这辈子确实也牛,光投降的细节就有三个版本,《清史稿》的“太宗本纪”里是这样写的:


癸酉,洪承畴、祖大寿等至,入见请死。上赦之,谕以尽忠报效,承畴等泣谢。上问承畴曰:“明帝视宗室被俘,置若罔闻。阵亡将帅及穷蹙降我者,皆孥戮之。旧规乎?抑新例乎?”承畴对曰:“昔无此例,近因文臣妄奏,故然。”上曰:“君暗臣蔽,枉杀至此。夫将士被擒乞降,使其可赎,犹当赎之,奈何戮其妻子!”承畴曰:“皇上真仁主也。”


我来为大家翻译一下——


洪承畴和祖大寿被捕之后,见面伏地求死。


皇太极赦免了他们,只说,要他们今后尽忠报国,也算一个交代。洪承畴哭着谢恩。接下来的对话有意思极了。


皇太极:明朝皇帝做派,自家宗室被抓了,当没这回事,不闻不问。那些阵亡将领,还有穷途末路投降过来的,反要抄家灭门,老婆孩子统统杀光。这规矩,老早就有?还是新近才立的?


洪承畴:从前是没这回事的,新近那帮文臣乱奏一通,才变成这样。


皇太极:皇帝糊涂,臣子瞎搞,冤枉杀人,到了这个地步。那些将士被抓,求条活路,真要说能赎,也该让他们赎回去,哪能,倒要杀他全家!


洪承畴:皇上真算得上一个仁义的主子。


这是官方表述,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劝降这一说,皇太极赦免了洪承畴,讲崇祯那几句,明显是说,你回去也是这个下场,不如跟着我混。


这很可能是真的,因为当时崇祯已经给洪承畴开过追悼会了(“命礼部具仪,钦天监择日设坛予祭”)洪经略已经是一个烈士了,回不去,确实回不去了。


到讲洪承畴本人的列传,就讲得详细多了: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上大悦,即日赏赉无算,置酒陈百戏,诸将或不悦,曰:“上何待承畴之重也!”上进诸将曰:“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将欲何为?”诸将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诸行道,吾等皆瞽。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


再来翻译一下——


皇太极要用洪承畴,叫范文程去探探口风。


洪承畴呢,光脚,坐没坐相,嘴里不干净,骂。


范文程有定力,也不恼。慢慢聊。东拉西扯,讲古,讲今。


这时候,房梁上积了多少年的老灰,扑簌簌,掉下来,正好落在洪承畴的袍子上。


洪承畴看看,就伸手,弹一弹,掸干净。


范文程看在眼里,心里有数了。话也不多讲,马上动身,回去。


见了皇太极就讲:洪承畴,死不掉的。一件旧衫,他还宝贝。何况自家一条性命。


皇太极就自己跑去,当面解下身上那件貂裘,亲手披到洪承畴身上。


问:先生,冷伐?


洪承畴眼睛定住了,看了半日,叹口气,讲:真是命世之主。


就磕头,降了。


皇上开心。当天,赏赐下来,摆酒,唱戏,闹猛。


下面那些将军,面孔不好看。


私底下讲:皇上待洪承畴,忒重了。


皇上把大家叫拢来,问:阿拉这些人,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了。到底为啥?


将军们:为的是打中原。


皇上笑,打个比方,阿拉走路,统统是瞎子。现在好,来了个领路的人。我哪能不开心?


这个细节特别生动,但我每次都想说,史学家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洪承畴这个人,有洁癖啊!!!


真的,我们有洁癖的人,就算是要死了,也不能容忍梁间老keng好吧。


但是人民群众不答应,这个细节不过瘾,要加料,加猛料。


什么猛料?


美人计。


41.jpg

孝庄画像


我查了很多文献,能查到讲述“庄妃劝降”的,是一部叫《满清外史》的民国笔记——


时皇太极妃博尔济吉特氏者,内蒙古科尔沁贝勒塞桑女也,貌美冠一时,乃遣之。妃密贮人参汁于小壶,效婢装,入奉承畴。承畴闭目面壁,泣不已。妃强劝之,亦不顾。已而妃又强劝曰:“将军纵绝粒,独不可稍饮而后就义耶?”语次,情态婉嫣,意致凄愁,且以壶承其唇。承畴不得已,少沾饮焉。逾时,竟不死。妃又进焉,承畴连饮之,愈不死,精神且加充焉。如是者数日,妃多方劝慰,迭进美馔,承畴渐甘之。未之,意转,遂饮啖如初。由是妃益日夜进劝,并反覆喻以利害。承畴计始决,遂降于清。


IMG_9242.JPG


这里也没讲庄妃和洪承畴困觉啊,说的是庄妃带一只小水壶,里面是参汤,打扮成丫鬟的样子。洪承畴面孔朝着墙壁,眼睛闭牢。就是哭。妃子劝。他不理。


过一歇,妃子又劝。讲:将军,就算要死,总归要喝口水伐?喝点东西,再上路,也算体面。一面讲,一面就把小水壶,递到他嘴边。


洪承畴没法子。只好碰一碰嘴唇,喝了一点点。过了一歇,人还好好的,没死。妃子就再喂。洪承畴就再喝。越喝,越死不掉。反倒,精神上来了。


妃子天天来劝。好菜好饭,也送进来了。洪承畴呢,慢慢的,也就吃了。


没过多久,心里就活动了。妃子天天来。白天来,夜里也来。劝。翻来覆去,把好坏道理,都讲给他听。


洪承畴心里,总算想通了。


就降了。


IMG_9243.PNG


你们不要讲孝庄不会是这个口音的,我当然是戏说,因为布木布泰是个根本不会讲汉语的蒙古妇女,要讲这么一长串汉话,可能吧,想屁吃。更何况,洪经略还是福建口音呢!


《满清外史》这本书,几乎集合了所有我们今天流传的清朝八卦,包括但不限于:


1、慈安是被慈禧毒死的。

2、阿鲁特皇后是被慈禧害死的。

3、同治皇帝得的是花柳病。

4、雍正皇帝改“十四”为“于四”登基

5、雍正被吕留良孙女杀死。


IMG_9244.PNG

乾隆皇帝的直接给你们看原文吧


泼在洪承畴身上的桃色脏水还不止这一件,我小时候看过一本名为《秦淮名妓董小宛》的长篇小说,书里说,洪承畴看见董小宛起了色心,但是调戏不成,一怒之下,把董小宛献给了顺治皇帝,成了董鄂妃——


IMG_9245.JPG


董小宛当然不可能是董鄂妃,孟森先生很早就考证过,董小宛去世的时候二十八岁,这一年顺治皇帝才十四岁。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一说到洪承畴,总要讲他很好色?不是看上庄妃,就是看上董小宛?


我之前看过杨海英老师写的《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里面根据墓志铭研究了洪承畴的家庭情况,可以一窥洪经略究竟是不是好色之徒。


IMG_9246.JPG

杨海英《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书影


IMG_9247.PNG


洪承畴的原配夫人姓李,是福建安溪人。这个太太和后来康熙朝的名臣李光地同族。


李夫人一开始跟着洪承畴,崇祯四年给他生下了独子洪士铭,后来因为洪承畴要去平乱,李夫人就回到福建老家,抚养儿女,伺候公婆。


顺治四年,洪承畴的父亲洪启熙去世,他的弟弟洪承畯、儿子洪士铭从泉州老家赶到南京报丧,洪承畴当时奏请朝廷准他“同京守制,终丧三年”,但是这个请求没有得到批准,朝廷批准洪承畴去泉州接回老母傅氏。


这一年七月,75岁的傅氏终于在南京见到了56岁的儿子洪承畴,京剧《洪母骂畴》里的情节当然是虚构的,何一个母亲,见到已经“右目全翳,发白体瘦”的儿子,当然只可能“相对悲泣”,不可能“以杖击之”。


不过,李夫人却没有跟着婆婆来到南京,原因只有一个——


洪承畴这时已经娶了一个新太太刘氏。


(顺治)二年乙酉,公五十三岁,刘夫人来归。

——法式善《洪文襄公年谱》


这个刘太太出自哪族,我们无从得知,但是用了“来归”两个字,就可知来头不小。


而在出土的洪承畴的儿媳妇林夫人的墓志铭里,则有一段记录——


(林)夫人出名门,知礼节,就婚京师,谨修妇道。文襄公有所爱刘氏,得公欢,夫人事刘与事李埒,及文襄公衔命专征,驰驱荒徼,惟携刘氏与俱,每家间来往,夫人通殷勤于刘,诚敬有加,因以文襄眠食调度为托。文襄引疾家居,孝养备至。文襄与李、刘相继殇,哀礼毕琴。


这里所说的“刘”即新夫人刘氏,“李”是洪承畴的原配,写这个墓志铭的,恰恰是和李夫人同乡同族的李光地。李光地的墓志铭里,说林夫人到了北京之后,洪承畴偏爱刘夫人,林夫人侍奉刘氏与李氏同等用心。洪承畴奉命独自出征时也带着刘,每次寄信回家,林夫人都殷勤地与刘氏联络,对她特别诚敬,并托她照料洪承畴的饮食起居。


杨海英就此做出了一个大胆猜测,那就是这个刘夫人应该是由摄政王多尔衮赐予的(在刘夫人来归之前,多尔衮曾经赐予洪承畴庄田、牛马和奴婢,可以理解成是嫁妆)


这在当时非常常见,吴三桂等人均被赐婚,这些夫人除了联姻的作用,还有监视功能。举一个例子,顺治二年,原明东平侯刘泽清降清,摄政王赐给他侍女二人,没过多久,其中一个侍女陈桂告发,刘泽清被凌迟处死。


有了这样的例子,洪承畴格外偏爱刘夫人,外出打仗也只带刘夫人,便很容易让我们引发另一层联想,他也许是知道刘夫人的监视作用,所以故意为之?


原配李夫人的墓志给我们揭示了一点洪承畴的情绪。


李夫人“命廷丞(洪承畴独子)省觐,于是文襄公闻室家完好,悲喜交集。……及廷丞至,(李氏)夫人不与偕来,公大惊,询所以,廷丞云:母以大父未葬,大母在堂,大人驰驱未便……文襄公泣数行下。”


这一段的时间节点是顺治四年,南京


李夫人叫独养儿子洪士铭去见阿爸。


洪承畴听说屋里厢太平,都好。心里么,悲喜交集,五味杂陈。洪士铭到了,洪承畴发现就儿子一个人,老婆没来,有点吃惊,问,怎么回事?


廷丞就讲,妈讲,阿爷还没落葬,阿婆还在堂上,大人你自家外面跑马打仗,不方便来。


洪承畴听了,眼泪一行一行淌下来。


这是洪承畴唯一袒露感情的瞬间,难道真的是因为婆婆的原因没有跟来吗?那么为什么七月份洪母来了南京,李夫人仍然没有前来呢?


原因只可能有一个,因为刘夫人在那里,夫妻不能相见。


洪承畴最应该唱的是《四郎探母》啊啊啊啊啊!


李夫人什么时候来的呢?


要再过两年,洪承畴向多尔衮打报告,说自家七十七岁的老娘,要回福建老家(日夜思归不已)


自家呢,劝。再三劝。讲,路上不太平。福建么,也还没清爽。


然后又答应了,“臣妻及臣子妇陆月终必来”,为母急催,报告里又讲:老太太催得紧,实在不敢违。


所以,请兵部给船,给人马。还要一张勘合,一张防护牌。


意思是,屋里厢的人,走水路,平平安安进京城。


多尔衮看了,批了。批:卿妻子,并子妇眷属,即刻搬来京城。要的文书、牌子,统统给。兵部知道。


抬出一个“孝”,多尔衮只好知道了,只好批准了,那位刘氏夫人必然也已经做好思想工作。


曾经拿过大明朝诰命的李夫人上京了,第二年,婆母傅氏还是吵着要回家,洪承畴私下送母回福建,她没有回去,仍旧待在北京。


IMG_9248.PNG

洪承畴祖父母、父母、夫妻三代诰命书影,引自《中国明代档案总汇》第3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在北京,李夫人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隐藏起来,她的墓志铭里写着“两室好合如一”,是真是假,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但洪承畴的晚年生涯又如何呢?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贤妻美妾,娥皇女英。《啸亭杂录》里记载了他晚年待客的一件轶事,写的很好,我把原文放在图片里,对照翻译一下:


IMG_9249.PNG


洪承畴晚年不出门,哪怕是同乡,带着名帖找上门来,他也不见,说是病,说是睡,总之推掉。


有一位同乡是读书人,远道而来,被拒之门外,只好回旅馆,天色将晚,心里一阵空落。他在屋里坐着,窗纸破的,墙角冷风钻进来,人坐着像是空着。不多时,门口突然一阵喧哗,说是相国亲自回访,马车已经到了门前。


他忙不迭地跑出去,只见文襄公下了车,亲手来握他,语气平平,像是老相识,一通家常。待到进屋,屋里忽地就变了天似的——菜肴已经摆好,帘子是珠帘,墙上是绣幕,灯火一片亮得人发晕。


主位请他坐下,身边围着的,全是当年文章鼎盛的人物,都是识字有面的人。接着便是唱戏,唱了几出,台上粉墨登场,台下杯盏来去。酒过三巡,文襄公站起身告辞,他这边起身要送,那边又作让,一来一回,像是还在朝堂上打太极,最后登车而去。


等他回了自己的住处,才发现什么都没变——还是那盏孤灯,墙角照得出斑驳影子,窗纸破着,风还是从老地方灌进来,一点不客气。


这场宴席,其实只是文襄公多年积着的心事,一时没有地方放,借着这个人——同乡、读书人、空闲的旧相识,排了这一场排场,戏演给他人看,也演给自己看。


戏总有演完的时候,康熙四年二月二十八日,洪承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他这辈子死了两次,一次是崇祯十四年,那一次在北京,崇祯皇帝亲自做了《御制悼洪经略文》。一次是康熙四年,还是在北京,这一次冷冷清清,朝廷要到三年之后才给他立了一块碑。他获得了一个“文襄”的谥号,其实不坏,因为清朝的“文襄”公还有左宗棠、复康安、兆惠、张之洞。


但是也不重要了。


洪承畴去世之后,李夫人又出现了,她从尴尬的洪承畴之妻,成了荣耀无比的礼部主事洪士铭之母。


现在,轮到刘夫人隐藏起来了,原因只有一个,她没有子女。


她开始热热闹闹地过生日了,七十整,寿筵排得极体面,门生故旧一拨接一拨。洪承畴的门生、进士董文骥给她祝寿写了这样几句:


其事刘夫人于家,如古下事翟妻之义。


这典故说的是春秋时候的事,重耳当年被骊姬搞得逃出晋国,跑去翟地避难,身边只带了心腹赵衰。翟国那边打了仗,抢了两位姑娘,年纪小的给了重耳,大的配赵衰,后来还生了个儿子,赵盾。


赵衰其实在晋国有原配,生了三个儿子,都已长成。可等他流亡十九年回来,重耳已经是晋文公,赵衰也做了原大夫,风头正劲。他的正房夫人呢,一句没怨,非要把那个翟地来的也接回来,还开口认了赵盾是正室嫡子。自己的三个亲儿子,都排在赵盾下面,没一句怨言,个个叫哥哥。


到了七十五岁,又过生日,大家夸得更结棍:


夫人本是神仙质,月姊琼宫尤近日。式食庶几饮庶几,美言有止惭枯笔。


写这首诗的人是黎元宽,明亡之后做了遗民,洪承畴曾经向朝廷推荐过他,但是他说母亲年老,坚持不去。这样的人也夸起了李夫人,说明李夫人确实不是一般的女人。


最终,和洪承畴合葬的是李夫人。


IMG_9250.PNG

洪承畴及妻李氏合葬墓志


IMG_9251.PNG


洪承畴这一辈子,当然是一个悲剧。


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


尽管李光地说他一辈子谨慎,但只要刻着“贰臣”这两个字,他就永无可恕。


他只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从子女数量来看,肯定是算不上好色的。


但是也无所谓了,隋炀帝也没几个儿子,基本都和萧皇后所生,还不是被人说成色情狂。所以洪经略,也不冤。


戏说这种东西呢,不仅中国人民欢喜,整个东亚都爱整。


洪承畴如果泉下有知,建议他和日本的石田三成做朋友,他们俩是典型的“同情兄”。


石田三成是丰臣秀吉的大管家,算盘打得精,全国的后勤、米粮,统统是他一手抓。


人是聪明的,但是,脾气也硬。只认规矩,不认人情,所以输给德川家康。


上路之前,三成口干。叫看守,给点水喝。看守呢,拿了几个柿子,意思是,拿这个当水。


三成摇头,不要,讲:吃柿子,要生痰,对身子不好。


旁边看闹猛的人就笑了。讲:马上要没的人了,还讲究这个养生?


三成面孔一板:心里装着大事的人,哪怕是最后一口气,也是不肯随便的。


你们看,这个例子是不是很像洪承畴(这个桥段也在日本国内诸如《关原》《功名十字路》各种大河影片中数次上演)


石田三成也有“黄谣”,就是传说丰臣秀赖是他和茶茶生的儿子——实际上,茶茶怀孕的时候,石田三成明明人还在朝鲜呢。


鲁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了一篇《立此存照》,这篇文章这样讲:


高越天先生作的《贰臣汉奸的丑史和恶果》,第一节之末云:“明朝颇崇气节,所以亡国之际,忠臣义烈,殉节不屈的多不胜计,实为我汉族生色。但是同时汉奸贰臣,却也不少,最大汉奸吴三桂,贰臣洪承畴,这两个没廉耻的东西,我们今日闻名,还须掩鼻。其实他们在当时昧了良心努力讨好清廷,结果还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真是愚不可及,大汉奸的下场尚且如此,许多次等汉奸,结果自更属可惨。……”


后又据《雪庵絮墨》,述清朝对于开创功臣,皆配享太庙,然无汉人之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洪承畴四名,洪且由乾隆列之《贰臣传》之首,于是诫曰:“似这样丢脸的事情,我想不独含怨泉下的洪经略要大吃一惊,凡一班吃里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


这种训诫,是反问不得的。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洪承畴不入《贰臣传》,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我们迅哥儿的拷问,至今依然锐利,一针见血。


你看,从“庄妃劝降”、“调戏董小宛”,再到今天这个“洪康熙”的离谱八卦,三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不肯放过洪承畴。


我们似乎热衷于给他泼上桃色脏水,孜孜不倦地把他钉在“贰臣”的耻辱柱上。


为什么?


因为比起一个复杂、矛盾、在历史夹缝中被碾压的“具体的人”,我们更需要一个“脸谱化”的叛徒。


我们宁愿相信那些荒唐的“猛料”,也不愿去直面那个有洁癖、会为家事“泣数行下”的洪文襄。


IMG_9252.PNG

洪承畴画像


毕竟,用“好色”和“不忠”来定义他,远比理解他的挣扎、孤独和“万般不由人”,要容易得多。


历史的吊诡就在于此——我们总以为自己在凝视深渊,其实,我们只是在围观一场自己编排的、永不落幕的戏。


而洪承畴,恰好是那个三百年来,最合适的主角。


IMG_9253.PNG

1、杨海英,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3、王宏志,洪承畴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李新达,洪承畴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5、榕光,洪承畴和他的父母——由发现洪母墓道碑而引起的话题

6、浅析清廷对洪承畴的评价变化http://www.jsass.org.cn/jgsz/yjj ... t20191119_5729.html

7、王思治,洪承畴降清评议,清史研究1996年03期

IMG_9254.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4 09:53 PM , Processed in 0.0807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