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回复: 0

墨西哥蒙特雷:北美“新东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4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西哥蒙特雷:北美“新东莞”?

Screenshot 2025-11-24 at 8.14.04 PM.png
1.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一次在达拉斯-沃斯堡(DFW)机场的行政酒廊,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去往蒙特雷(Monterrey)的登机口异常热闹,挤满了讲着英语、德语和中文的商务人士。


邻座一位供应链经理正兴奋地讨论着蒙特雷的“超级工厂”机会。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什么是蒙特雷?


这印证了我们内部物流和客户的数据:墨西哥北部的工业城市蒙特雷(Monterrey),正在成为北美供应链版图中最热的节点。它是墨西哥东北部新莱昂州的首府,距墨西哥城约900公里,靠近美国德克萨斯州边境(距拉雷多市仅两个半小时车程)。


从宏观上看,这背后是全球供应链从“效率优先”转向“韧性优先”的必然结果。企业不再将所有制造环节押注于单一国家,而是转向“本地生产、本地供应”的区域化布局。


从蒙特雷自身看,也有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因素。而蒙特雷的崛起,并非要取代“中国制造”,而是作为“中国Plus”战略的全球化新路径,正在扮演“北美东莞”的角色。


为什么是蒙特雷?蒙特雷成为“北美新东莞”的背后,是“近岸外包”的天时与地利。


地缘政治和疫情后供应链重塑带来的“天时”,是蒙特雷崛起的首要因素。


中美关税摩擦和“去风险化”战略,迫使企业寻找中国以外的制造基地。数据变化非常直观:2023年,墨西哥首次超过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那一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暴跌20%至4272亿美元,而从墨西哥进口额则达到4756亿美元(数据来源:US Census Bureau, 2023)。


几年前的疫情暴露了长链物流的脆弱性。2021年巅峰期,从亚洲到北美的海运成本一度飙升。相比之下,蒙特雷的“地利”无可替代。它距美国得州边境仅两小时车程,是连接美国和墨西哥的黄金通道。


货物从蒙特雷经铁路或公路至洛杉矶只需要两到三天,到芝加哥约30小时。这比从亚洲海运至美国节省了高达80%的物流时间;相应地,成本也会显著降低。2020年生效的《美墨加协定》(USMCA)及其原产地规则——例如要求75%的汽车北美内容比例,更是为本土制造注入了政策确定性。


除了外部机遇,蒙特雷的内部生态也在加速成型。而说身处墨西哥第二大工业区的蒙特雷是“北美新东莞”,也并不只在于生产能力,还在于“北美三角枢纽”的形成。


中国东莞模式的核心是极致的产业集群。墨西哥蒙特雷也正沿着这条路,围绕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构建生态圈。蒙特雷并非孤立的“工厂”,它正在与美国加州、得州形成一个“北美三角枢纽”,我们不妨在这里建立一个新的“大湾区”概念。在这个“三角大湾区”中,蒙特雷扮演“制造中心”的角色,得州提供物流与能源,加州的长处则主要在于创新与资本。


在蒙特雷这个“北美东莞”,巨头引领效应明显。


例如,特斯拉(Tesla)2023年官宣在蒙特雷投资五十亿至百亿美元建设“超级工厂”。这个进程尽管有所放缓,2025年投产的计划也未能实现,但头部企业所产生的“磁铁”效应已经拉动了整个生态链。


中国企业的身影更是非常突出。中国供应商正“组团”进驻墨西哥,尤其是蒙特雷,以绕开USMCA壁垒进入美国市场。


在家电领域,中国海信(Hisense)2023年宣布投资2.5亿美元,在蒙特雷开设第二家电厂(冰箱生产),利用零关税出口美国。


在新能源领域,天合光能(Trina Solar)2023年宣布在蒙特雷的富山(Hofusan)工业园投资10亿美元建设太阳能板厂,现在还在推进中。


在汽车制造领域,江淮汽车(JAC Group)已启动在蒙特雷的投资,建设汽车装配厂,预计2026年投产,利用USMCA零关税供应北美市场。


据行业估算(Rhodium Group等),2023–2025年中国对墨西哥FDI累计超100亿美元,蒙特雷所在新莱昂州占比显著。


如果我们细细比较墨西哥蒙特雷与中国东莞,会发现这两座城市有着相似的优势,但面临的挑战区别较大。


如今的蒙特雷,与当年的东莞有相似的“世界工厂”DNA。


优势一是产业集群。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富山工业园,蒙特雷还有FINSA等工业园,这些工业园入驻了大量汽车、电子企业,形成了“几公里产业链”的雏形。优势二在于人力资源。一方面,可以说,墨西哥在对拉美国家人才的吸引力方面几乎仅次于美国。另一方面,2024年,蒙特雷制造业平均时薪5美元左右,远低于美国南部的20-25美元,甚至低于目前东莞的水平。


但蒙特雷也面临着东莞未曾遇到的“成长的烦恼”,这些是选择“北美东莞”的企业必须正视的瓶颈。


首先是基础设施极限。东莞有成熟的高铁和港口网络,而蒙特雷正面临严峻的水电短缺。2023-2025年,水荒问题突出,蒙特雷三座主要水库容量曾一度降至43%、9%和1%,居民供水受限,电力供应也不稳定,这成为制造业的瓶颈。


第二,墨西哥的劳动力“红利”也有短板。墨西哥的人口红利不及当年的中国,熟练工竞争激烈,导致成本快速上升。蒙特雷时薪从2023年的3.70美元升至2024年的5美元上下,预计2025年将达到6.10美元。这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瓶颈。


第三,安全与文化方面也有“烦恼”。治安是墨西哥的普遍痛点;尽管蒙特雷的工业园区受到政府特别保护,相对稳定(Numbeo犯罪指数2025年是58.8,属中度风险),但工会文化、社区关系等,仍是中国企业需要适应的新课题。


面对劳动力瓶颈,中国企业的解决方案极具时代特色:带去自动化。许多中企将在中国验证过的“AI+硬件”自动化产线带到墨西哥,用科技弥补人才短缺。


当然,这样做,给当地带去的就业机会有限,可能会降低当地的热情。也正是为此,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和社区管理成为需要关注新需求。设厂后如何与本地居民建立良好关系,是中国企业格外要下功夫的领域。此外,评估USMCA合规和本地自动化等,也是需要关注的角度。


同时,企业也必须学会管理新的风险。地缘政治不能盲目乐观,企业应将供应市场多元化,例如,保持一部分产能供应拉美本地市场。


蒙特雷的崛起,也预示着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为几个主要的区域中心。未来,全球可能形成“三大东莞”:第一北美东莞:以蒙特雷为中心,服务北美市场;第二,欧洲东莞:以匈牙利、波兰为代表,服务德国和欧盟市场;第三,亚洲东莞:以中国“老”东莞,以及越南等国家为代表,继续服务亚洲及全球其他市场。


这不代表“去中国化”,而是中国全球化的下一步——“中国Plus”。中国企业正从“出口”转向“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蒙特雷工厂的核心设备、模具很多仍从东莞进口,形成了遥相呼应的“卫星城”效应。


当分析最新的全球化图景时,这“三大东莞”,以及“中国plus”,就是我想特别指出的。


对于企业家而言,“出海”早已是必选项。上一个四十年,“如何与东莞打交道”是全球企业的必修课;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如何理解蒙特雷”,也会是北美乃至全球商界领袖的新功课。


编辑:杨安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5 12:11 PM , Processed in 0.0659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