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0|回复: 6

《活着》系列 第八季:《探秘甘肃岷县儿童乞讨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7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秘甘肃岷县儿童乞讨族(上篇):被压榨的童年

田卫涛 图/文

李宗盛有一首歌曲叫做《希望》,是写给他的孩子的。里面唱到:她们是我的希望/让我有继续的力量/她们是未来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但愿我能给她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我的镜头里面那些乞讨孩子们,却与歌中唱的有天壤之别。

在众多的甘肃岷县乞讨族中,孩子是主力军。经过和乞讨者长时间接触,我发现,这么多小孩,只有一半是和自己父母一起的;而另一半小孩,在乞讨的人群中成了“工具”,是被大人们租来的,做专职乞丐。

最多时,岷县乞讨群体有一百多人在沈阳。有的是全家老少出动或亲戚相连;春夏秋冬、来来去去、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尤其是街头那些应该在学校上学的孩子,却被大人带来跪地要钱。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孩子是被租来的,租一个孩子每月300元,老板却要求孩子每天要来110元,完不成任务不给饭吃,还要皮带伺候。很多被租来的孩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乞讨的孩子每天早晨7点出工,晚上10点回来,完不成任务还要更晚,每天在街头游荡15个小时,看了让人揪心!

幼小的他们,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日,都奔波在车流之中,遭受呵斥、辱骂甚至于殴打。讨要时,他们还要非常警觉地东瞅西看,只要有警车经过或带大檐帽的出现,他们就要不顾眼前疾驰而过的汽车,快速逃跑。乞儿被汽车撞伤、死亡,或不堪老板辱骂殴打导致出走的事情时有发生。小孩子每天上千次下跪,膝盖的衣服被磨破,膝盖结了厚厚的老茧。

看着天真浪漫的学龄孩子,本应享受生活的阳光雨露,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撒娇,现在却承担起了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重担,放弃自尊下跪乞讨,难免让人心生酸楚。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就这样被剥夺了。他们对金钱尚没有任何概念,但讨要的经历却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童年的记忆深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这是一群以乞讨为生的儿童。在乞丐头目、甚至是亲生父母的驱使下,自尊于他们早已荡然无存,本应天真的脸庞上覆盖了一层麻木和沧桑。跟随摄影师的镜头,你将看到鲜为人知的乞讨族生存内幕。田卫涛 图/文



2.jpg
如此的场景你一定司空见惯:街头路边,低头跪坐的讨饭孩子,有的有大人带,有的孤零零一人。幼小的他们本应享受父母的宠爱和呵护,如今却成为大人的讨钱工具。



3.jpg
如此的场景你一定司空见惯:街头路边,低头跪坐的讨饭孩子,有的有大人带,有的孤零零一人。幼小的他们本应享受父母的宠爱和呵护,如今却成为大人的讨钱工具。



4.jpg
如此的场景你一定司空见惯:街头路边,低头跪坐的讨饭孩子,有的有大人带,有的孤零零一人。幼小的他们本应享受父母的宠爱和呵护,如今却成为大人的讨钱工具。



5.jpg
如此的场景你一定司空见惯:街头路边,低头跪坐的讨饭孩子,有的有大人带,有的孤零零一人。幼小的他们本应享受父母的宠爱和呵护,如今却成为大人的讨钱工具。



6.jpg
如此的场景你一定司空见惯:街头路边,低头跪坐的讨饭孩子,有的有大人带,有的孤零零一人。幼小的他们本应享受父母的宠爱和呵护,如今却成为大人的讨钱工具。



7.jpg
如此的场景你一定司空见惯:街头路边,低头跪坐的讨饭孩子,有的有大人带,有的孤零零一人。幼小的他们本应享受父母的宠爱和呵护,如今却成为大人的讨钱工具。



8.jpg
如此的场景你一定司空见惯:街头路边,低头跪坐的讨饭孩子,有的有大人带,有的孤零零一人。幼小的他们本应享受父母的宠爱和呵护,如今却成为大人的讨钱工具。



9.jpg
如此的场景你一定司空见惯:街头路边,低头跪坐的讨饭孩子,有的有大人带,有的孤零零一人。幼小的他们本应享受父母的宠爱和呵护,如今却成为大人的讨钱工具。



10.jpg
如此的场景你一定司空见惯:街头路边,低头跪坐的讨饭孩子,有的有大人带,有的孤零零一人。幼小的他们本应享受父母的宠爱和呵护,如今却成为大人的讨钱工具。



11.jpg
繁华的商业街,一位乞儿死死地抱着一位市民的腿不肯放手,旁边三位大人给孩子暗中鼓劲。



12.jpg
无奈之下,遇见乞讨儿童,人们只能“落荒而逃”。



13.jpg
乞讨儿童自身的境遇,更令人心忧。图为乞儿看到警车拼命逃跑,摔倒在地。



14.jpg
六岁的吴孤在街头车流中讨要时,看到一辆带警灯的运钞车,误以为是警车,吓得快速奔逃,结果被汽车撞飞1米多远不省人事。



15.jpg
岁的嘎强要不到钱,被“老板娘”街头训斥。



16.jpg
哈强、嘎强两兄弟父母双亡,被叔叔以每月300元的租金出租给别人来沈阳乞讨,尽管每天上千次下跪,仍要不到老板规定的钱数,经常被罚饿。



17.jpg
10岁的董霞(化名)曾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墙上的奖状便是证明。无奈她被大人拉去到沈阳乞讨。



18.jpg
乞讨儿相互攀比谁要到钱多。



19.jpg
3岁的幼儿协助妈妈工作出色,多要了几十元,得到的奖励是一碗方便面。



20.jpg
夜晚乞丐头子与同乡聚在一起划拳喝酒,根本不管乞儿几点回来,吃饭没有,只要要来规定的10元钱就行了。



21.jpg
一名乞儿和大人一起吃捡来的食物。



22.jpg
一盆温水,一袋洗衣粉,洗去一身的灰尘。



23.jpg
晚上,小乞儿不睡觉挨个被窝蹿,大人做样子拿出菜刀挥舞,吓得他转身便跑。



24.jpg
杨鹏和其它小伙伴被抓进救助站。



25.jpg
乞儿隔着救助站的铁窗,与赶来的妈妈对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秘甘肃岷县儿童乞讨族(中篇):出租的乞儿

田卫涛 图/文

乞讨儿童中有这样一个“隐形群体”,那就是被出租的孩子。花钱租孩子的人被乞讨者称为“老板”。

在众多的老板中,来自甘肃省岷县中寨乡小寨办事处虎龙村三社的老李,就是嘎子的老板。

2005年4月初,老李通过一个远房亲戚牵线,以每个月300元的价格租到了嘎子。对外,老李称嘎子为“外甥”。

“来沈阳的第一天老李就给我下了任务,上午12点之前要到50元,下午再要50元,晚上12点前还要讨到10元,一天一共110元。”嘎子说。

“能要到吗?”

“开始不行,但老李很凶,要不到他就用皮带抽我,连续半个多月,被打出窍门了,就行了。”

“打得真疼,但我从来没哭,也不想让爸妈知道,家里吃饭的钱都是老李给的,我也要给家里赚饭钱。”

对于用皮带抽孩子,老李自有解释:“刚开始小孩不好好要钱,不打不行,得天天跟着很操心,打他几回就有了记性,到时间取钱就行了。其实我对他很好的,吃得也好,每天都有水果吃。”

每天早晨7点30分,嘎子准时来到繁华的商业街“上班”。一有乘客下出租,他就冲过去为乘客开车门,或直接给人跪下,然而大部分乘客都不给钱。面对各种辱骂,嘎子就像没听见,在各个出租车之间奔跑。

中午,老李拎着一个塑料袋出现。嘎子在一个广告牌后面,把一上午要的钱全交了出去,老李嘀咕了几句,把塑料袋交给嘎子。里面是一成不变的午餐:四个馒头、一个西红柿。嘎子找个阴凉地,馒头就着西红柿很快下肚,然后跑到附近大厦的洗手间,对着水龙头一阵痛饮。另一边,收过钱的老李则来到中兴大厦风味小吃城,点了一碗西北面条。

“晚上的10元钱是一天中最难要的,通常到火车站去,没人给不说,碰到铁路的人还往外撵,就得一遍一遍地往里进。”嘎子在一个拐角疲惫地清点了一下今天的收获,又向路边走去。

7月4日,嘎子被执法人员送到了沈阳救助站,同时被救助的还有其他四个孩子,准备送回甘肃,老李作为监护人也跟了去。

7月12日,笔者避开老李,来到甘肃漳县金钟乡嘎子的家。

嘎子家是一栋破旧的土房,唯一显眼的是房顶上一口新买的大锅(卫星电视天线)。而屋内,一台熊猫牌14英寸二手黑白电视机是嘎子用乞讨的薪水买的,也是家里唯一的电器。

“以前爸妈去邻居家看电视,邻居经常锁上大门不让进。这回挣了钱买了电视,再也不用受气看别人家的了”。嘎子一边按着遥控器一边说。

嘎子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东敏学不停地夸赞李老板是好人,对儿子也很好。他们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看了老李给家里写的信。信上说,嘎子每天都有好吃的,顿顿有水果吃。嘎子撇撇嘴嘟囔着:“天天都是西红柿。”

当笔者问嘎子母亲:“你儿子要不来钱,李老板用皮带抽……”的时候,嘎子立刻用手捂住记者的嘴。转过头,嘎子小声告诉记者:“叔叔,你别给他们说在沈阳的事,他们会担心的……。”

当被问到怎么把孩子租出去乞讨时,母亲哽咽着说:“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啊!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每顿吃的都是洋芋糊糊(土豆加玉米面制作的粥),老李到我们家说外面吃得好,一点儿也不受罪,还能给家赚钱,所以我们就同意了。”

离开岷县之后,笔者就与嘎子失去了联系。不知这个懂事的男孩现况如何?是在上学,还是继续乞讨……

可以确知的一件事是,老李后来因租用未成年人乞讨罪,被警方依法处理。

(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男孩嘎子被父母以300元/月的价格出租给老李。他每天必须上缴110元,否则就要挨皮带抽。老李则衣着光鲜,被村里人推崇为能人。现实生活,远比电影来的残酷。图为一位疯掉的母亲,她女儿出租后失踪了。田卫涛 图/文



2.jpg
在沈阳繁华的商业街上,这个扒着车门讨钱的男孩就是嘎子,今年13岁。



3.jpg
嘎子的“老板”老李规定,每天必须完成110元的任务,要不然就皮带伺候。老李在嘎子背后紧紧盯着他乞讨。



4.jpg
嘎子的“老板”老李规定,每天必须完成110元的任务,要不然就皮带伺候。老李在嘎子背后紧紧盯着他乞讨。



5.jpg
馒头加生西红柿就是这个小雇员的午餐,顿顿如此。老李则给嘎子家里写信说,孩子每天都有水果(西红柿)吃。



6.jpg
老李拿着收上来的钱,来到沈阳中兴大厦风味楼,要了一碗自己爱吃的西北面条。



7.jpg
为了安抚嘎子的家人,老李特地给孩子穿上干净的衣服,拍照片寄回去。



8.jpg
老李代笔给嘎子的父母写信,信中称:“每天都有好吃的,我们在家都没有吃过!每天都有水果吃,总之各方面都比家里强十倍。”



9.jpg
老李打着电话送他的小雇员“上班”。



10.jpg
老李打着电话送他的小雇员“上班”。



11.jpg
老李生病后,乞讨者老董“兼职”做医生,为其打点滴。老李的妻子陪在身边。



12.jpg
晚上的定额是10块钱,最难要。嘎子常常溜进火车站候车室,向旅客下跪讨要。这天他被乘警逮个正着。



13.jpg
嘎子被执法人员送进救助站,享受到难得的轻松。他荡秋千玩耍,露出开心的笑容。



14.jpg
老李捞不出嘎子,干脆也背着行李走进了救助站。



15.jpg
老李捞不出嘎子,干脆也背着行李走进了救助站。



16.jpg
沈阳开往甘肃的火车上,老李的心情一直不错。背对背坐着的嘎子则心事重重。嘎子说:“我来沈阳半年,给老李要了1万多元”。



17.jpg
山沟沟里的小村子,就是闻名全国的乞讨村——甘肃岷县中寨镇虎龙村。老李的家就在这里。



18.jpg
山沟沟里的小村子,就是闻名全国的乞讨村——甘肃岷县中寨镇虎龙村。老李的家就在这里。



19.jpg
听说老李回来了,村民们纷纷出门迎接。在他们眼里,老李是会赚钱的“能人”,很让他们羡慕。




20.jpg
老李的妻子和邻居跑到村口接他,帮着搬行李。




21.jpg
老李的一双儿女得知爸爸回家了,下学就飞奔回来。




22.jpg
一盘油面馍加一盘腊肉土豆片,老李喜气洋洋地招待邻居。




23.jpg
老李的女儿在油灯下写作业。



24.jpg
老李挑选了一些衣服送给小雇员嘎子。



25.jpg
送走嘎子,老李一家聚在一起吃早饭。



26.jpg
回到家的嘎子和父母、哥哥在一起。



27.jpg
嘎子用老李给他发的薪水,买了一台90块钱的二手黑白电视机。



28.jpg
嘎子解开腰带,露出裤子的女士侧拉门,说:“这就是老李跟家里说的,给我买的新衣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秘甘肃岷县儿童乞讨族(下篇):乞讨族“致富经”

田卫涛 图/文

兔年春节,我接到多个乞讨者问候电话。拜年的同时,他们也跟我询问沈阳现在对乞讨管理得严不严,如果环境宽松,他们还想转场回沈阳。

乞讨者说:“东北人爽快,过年了大家心情好,不会骂人,给钱也大方。”

我接触的乞讨者全部来自甘肃省岷县中寨镇虎龙村和小寨村。严格地说,他们都是职业乞讨者。

在岷县当地,乞讨是公认的“致富捷径”,而孩子则成为乞讨“工具”。尚未懂事的幼儿伏在父母背上,娇小可怜,让过路市民心生怜悯,自掏腰包;年龄大点的孩子则在大人监控下,采取抱腿、拦截等死缠烂打的方式要钱;更有利欲熏心、致富心切者,租别人的孩子乞讨。

壮年男子在乞讨时拄根拐杖,摇身一变成了“残疾人”。老董就靠装残疾乞讨4年,然后回家乡盖起了十余间在当地来说算是“豪华”的新房。新房墙面上张贴着女儿获得的奖状,但学习优秀的女儿也中断了学业,被老董带去乞讨。“女娃娃上学认识几个字就行了,要那么大的学问干啥,不如讨钱见世面”,老董倔强地说。

乞讨者老杨带领妻儿乞讨3个月,回来花5300元购买了摩托车。邻居买来鞭炮燃放,算是“贺车”。在乡亲们的眼里,他们都是“能人”。

我在和当地村民的接触中,遇到很多与老董一样想法的人。村民介绍,虎龙村十个社共1500人,有过乞讨经历的几近80%。小寨乡九成儿童,特别是处于5~10岁年龄段之间的,都有外出讨要的经历,包括正在上学的和已经辍学的。每逢寒暑假,很多学生都会随父母或他人外出乞讨,在低年级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高。看到乞讨的家庭生活改善,盖起了新房,添置了家用电器,未出去讨钱的家庭也怦然心动。

所有乞讨族,无一例外,都将外出乞讨的原因归结为两个字——贫困。尽管没有一个村民愿意承认,但“不劳而获”的确是乞丐这一“职业”最大的诱惑。有村民说:“说实话,乞讨比种庄稼轻松多了,而且来钱还快。”

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仍想问一句:难道仅仅是由于贫困?难道他们真的贫穷到了只能放弃自己和孩子的尊严去活着?

没人能给我答案。

(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甘肃岷县虎龙村80%的村民都靠乞讨致富。他们以孩子为“工具”,或伪装残疾人乞讨。老董讨饭4年,回家便盖了10间新房。摄影师追踪一年,揭露职业乞讨者表里不一的隐秘生活。田卫涛 图/文



2.jpg
正在买摩托车的人叫老杨。他去沈阳乞讨3个月,回到岷县便买了这台5300元的摩托车。他只是“荣归故里”的岷县职业乞讨者的一个缩影。



3.jpg
岷县是一个贫困的地方。乞讨成为当地人赖以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每到寒暑假,村民们便带着孩子“倾巢出动”,踏上找钱之路。



4.jpg
沈阳市的这片棚户区,聚居着成群的职业乞讨族。但他们的实际生活,并不是外在表现的那样。



5.jpg
白天,乞讨族全体出动,到大街上乞讨。女人背着年幼的孩子,博取同情。



6.jpg
到了晚上,乞讨族们纷纷收工回到租住的民房,清点一天的收入。算不过来时,他们还要拨打一下算盘。



7.jpg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人们晚上把自己收拾干净,对镜梳妆。



8.jpg
男人则喝酒消遣,打手机问候一下在其它城市乞讨的亲属。



9.jpg
男人喝酒不就任何菜肴,用东北话说叫做“干腊”。小孩儿也来凑个热闹。



10.jpg
他们手上都纹着梅花,被外人称为“梅花帮”。当地百姓说:“这是风俗”。



11.jpg
壮年乞讨者买拐伪装成残疾人上街乞讨。他们说:“拐杖就是我们的铁饭碗。”



12.jpg
老候来沈阳10个月要了2万多元。他办了一张银行卡自豪地说:“我们也是有卡一族了”。



13.jpg
另一名装残疾的乞讨者拎着拐杖,手脚利落地走进救助站“求助”。



14.jpg
有时候管得严了,乞讨族就躲在家里看电视,当是放假。



15.jpg
乞讨族也要“享受”假期,体验新鲜的城市生活。老候一家和老乡们去沈阳北陵公园游玩。他们初次乘坐摩托快艇,非常兴奋。



16.jpg
每日在街边磕头乞讨的女孩扮演了一回小格格。



17.jpg
乞讨者群居在一起,难保隐私。老候没有敲门,无意中闯进别人的私人空间,结果招来一计耳光。



18.jpg
撑把伞学城里人的样子,女孩们觉得很时尚。



19.jpg
隔三差五大家聚在一起,去街头的小吃摊消费一次。



20.jpg
老周居住的棚户区要动迁,他拖家带口乘坐出租车搬往新家。



21.jpg
夏天去东北、冬天去南方是乞讨者通常的选择。有时一个城市管理严了,他们就转移到另一个城市。



22.jpg
乞讨者在城市间来回“转场”,孩子们也得跟着大人四处奔波。



23.jpg
有过讨要经历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往往是人在课堂心在外。老师稍加管理便产生厌学心理,逃学随父母外出继续做乞丐。



24.jpg
沈阳辽河邮局,乞讨者把讨到的钱源源不断地汇往家乡。



25.jpg
老董带领妻女全家乞讨,为此他成绩优异的女儿辍学了。回到家乡,他用讨饭攒下的钱盖起了十余间在岷县虎龙村算是“豪华”的新房。



26.jpg
除夕夜,驻守沈阳的乞讨族们都没有休息,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他们说:“过年了,钱好要,还不挨骂。”回到住处,老侯和女儿贴上喜庆的对联,期盼他们往后“财源滚滚,富贵永驻”。



27.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4:13 PM , Processed in 0.1143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