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6|回复: 12

《活着》系列 第五季:乐活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0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1-3-30 17:07 编辑

4213944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3: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1-3-30 16:58 编辑

第一期:《小茶馆,大快乐》

图文/ 《辽沈晚报》吴章杰

上个世纪初,沈阳北市场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天津三不管齐名,是当时闻名全国的“四大杂八地”之一,尽显繁华景象。

弹指间,近百年过去了,曾经荣耀与辉煌的沈阳北市场,已由原来的繁华商业区,蜕变成破旧建筑与狭窄街道的代名词,多数老住宅要么变成仓库,要么出租成了各种冷清的小店铺。

然而,在北市场老街区的一栋红砖老楼下,却有着一个别有洞天的热闹场所,那就是马师傅的小茶馆。

小茶馆是由一楼的两间老屋组成,屋中几张陈旧的木质长桌摆满了各式茶具,令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茶香;在小茶馆的最里面,还有一小间被煤烟熏黑的厨房,马师傅每天要在这里烧几十壶的开水。

马师傅的小茶馆没有名字,门口只挂着一个大大的“茶”字牌匾——这牌匾是用小半扇门板做成的。

“别以为这牌匾不起眼,这可是咱北市场的能人、那位独臂茶友写的。”提起这块牌匾,马师傅的脸上掠过一丝得意神情。

马师傅今年53岁,早在1993年便在铁西一家工厂下岗。在下岗之前,他经常到这家小茶馆来喝茶,喜欢和这里的茶友们一起谈天说地,人缘儿非常好。2007年5月,原房东、也是当时这家小茶馆的老板手臂骨折住院,特意求马师傅临时照看这里的生意。

十天过去了,房东的手臂没好;二十天过去了,房东仍没出院;一个月后,马师傅已对小茶馆产生了感情,那位仍在住院的房东干脆把小茶馆低价兑给了马师傅。

自从兑下小茶馆,马师傅便贴着小茶馆外墙建起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那张床就成了马师傅的新家。

马师傅开茶馆明码实价,利润非常低,最便宜的茶是3元钱喝一天,而自备茶叶在这喝一天只收2元开水钱!

除了经营小茶馆,马师傅每天早晨还要给附近农贸市场的业户送开水,冬季一天能送20壶,夏季减少到10壶。送一壶开水的价格是1.5元,加上小茶馆的收入,再去掉各项费用,冬季每天能赚七、八十元,而夏季只能赚三十多元。

立秋的沈阳还挺热,可仍有不少茶友摇着蒲扇来小茶馆喝茶。来小茶馆喝茶的茶友年龄段偏高,其中有老板、人力车夫和离退休老人等,有时还会有几位女性茶友出现。

在小茶馆的茶友中,年龄最大的是93岁的魏云亭,他是老北市场人,见证了沈阳北市场的整个兴衰;邵明义家住铁西区,每天开车到小茶馆喝茶,风雨无阻,这里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71岁的王永生家住皇姑区北部,每天骑自行车往返3个小时,中午买两个花卷和酱鸡头对付一顿,“来小茶馆是我退休后的新‘工作’。”

“别看我的茶馆小,但来这里的奇人却不少。”放下手中的水壶,马师傅扳着手指细数小茶馆里的奇人:只有58岁的茶友马春和有着近40年的“茶龄”,唱得一口字正腔圆的京剧;64岁的茶友白旭更是了得,掌握口技绝活,还经常外出走穴演出。此外,还有摔跤手,拉二胡的,会算命的,大家没事就在小茶馆表演一番……

随着时代变迁,北市场的老房子正逐步拆除,马师傅的小茶馆也不知何时从茶友们的视线中消失。

“北市场再变,大伙儿也盼着小茶馆还在,为我们这些喜欢喝茶、乐得清静的茶友留个地儿。” 93岁的老茶友魏云亭耳朵虽背,但说起话来却清晰、在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饮茶叹戏”荣华楼》

图文/ 吴峻松

如果把广州亚运当作一次“大考”,在城市面貌上可谓日新月异,作为广州厅堂的中轴线已拔地而起。“小蛮腰”也替代了“中信”的广州地标地位。

如果说现代化建筑塑造的是城市的外形相貌,那么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塑造的则是城市的精神气质。在躁动与畅想中,位于老城区荔湾龙津东路的“荣华楼”以及驻场20多年的“云峰粤语艺术团”每天传来的粤剧古韵与琴声悠扬,则给广州这个身份特殊的城市带来无尽岭南味道。

曾几何时,茶楼与剧团的“联袂”模式颇为盛行,如今荣华楼是硕果仅存的一家。这间始创于1876年的广式茶楼,灯光略显黯淡,装修亦属陈旧,菜式是经典广府口味。每天下午两点,驻场的粤剧团便会准时开演,而前来捧场的街坊也像赴一场约会般,无需刻意却乐在其中。在这里,时光似乎放慢了流转,很多消逝在都市变迁中的旧日情愫,都可以在此感念萦怀。一壶清茶、一笼点心、一曲粤韵,即使是出现在老旧的骑楼街市,都难免有些恍若隔世的疏离。对于那些慕名而来的后生而言,这多少只能算是一种怀旧的时髦,即使熟悉了剧情怕也入不了戏,只有那些时而随着曲调浅唱低吟、时而击节叫好的老戏迷,才能真正体会个中妙趣。听到精彩处,走上台前给演员送上“发财利市”是最好的支持,而这种全凭自愿的“利市”便是演员和剧团的收入来源。

2009年,粤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固然有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但也有些许无奈,包括粤剧在内的绝大部分地方剧种都在日渐式微。“荣华楼”与“云峰粤剧团”的结合,可谓用心良苦,相得益彰。

较之繁盛新奇的食肆,即使有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傍身,荣华楼的经营也属不易。有热爱粤剧的老街坊担心这种戏曲茶楼将成绝响,传闻中的旧城改造计划也带来更多变数。却也有人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大都市,新旧更替纯属正常,大可不必伤神。

踌躇之余,竟让人联想起位于巴黎北部蒙马特高地的红磨坊:一个多世纪以前,在红磨坊表演的“康康舞”只是底层社会的一种狂欢娱乐,与聚居在附近的潦倒艺术家一同成为蒙马特的特色。而今的蒙马特成为欧洲艺术圣地,而红磨坊更是名满天下,“康康舞”居然历经百余年而繁盛依旧,成为巴黎甚至法国旅游文化的一大招牌。

一座城市给自己树立了新的标高,而回归生活的本质,广州还需要老旧的茶楼和粤曲吗?那就问巴黎需不需要红磨坊和“康康舞”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期:《评书泰斗归来》

图文/ 孙起

10月2日晚7:30,87岁的陈(士和)派评书泰斗刘立福先生又一次站在天津市和平文化宫的舞台上表演评书《聊斋志异》,此时距他上一次连续演出已过了7年之久。闻讯者纷至沓来,有从北京、唐山赶火车过来的,有从武汉出差座飞机专门回来的,还有些是听到消息掉转车头直奔剧场的,更多是从天津四面八方赶来的评书迷们。早在开演前一个星期左右,200余人的茶园就已预先售出了九成,演出当天,不得不破例加座,来照顾远道而来的热情观众。

当老先生从幕布后缓缓走上舞台的时候,场下响起了长久的掌声和叫好声,刘先生微笑着向观众作揖、问好,台下渐渐安静了下来。只见他屏气凝神,醒木一拍,一首定场诗过后,徐徐道来,一段叫人期许已久的《聊斋志异》就此开篇。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独自一人神完气足地表演了2个多小时,绝对是个奇迹。台下观众低声赞道:“精神!不减当年”。热茶、瓜子、萝卜、老艺人、流传百年的老书目,剧场里充满了旧时茶馆的味道,剧场专门经营曲艺节目的董经理说:“这里正式开业以来一年多,剧场从来没这么火爆过,关键还得是有威望的名角来坐镇。”

陈派评书艺术源于大家陈士和先生,其表演方式与传统评书坐论古今不同的是,陈派评书讲究的是现身说法,并借鉴戏曲中的程式表演,为观众生动地演绎出各种故事。其主要书目都是《聊斋志异》中的篇目。从小就跟着师爷陈士和与父亲刘健英耳濡目染的刘立福从打22岁开始说评书《聊斋》,至今65年,深谙其中精髓,表演造诣高超。在当天表演的篇目《小翠》中,皇上、大臣、老爷、太太、丫鬟、家丁、活泼的小姑娘、憨痴的傻儿子等各种角色的表情、情绪、语音、身段,瞬间转换,让观众应接不暇,常常是过了几秒钟,才回过味来,会心大笑。可以说,评书里头一人一个性格,一人一个面相,个个不同,要求演员样样精通、具备深厚的功底才能表演到位让观众信服,展现出《聊斋》故事中一段段场景,叫观众如临其境,大为赞叹。不仅如此,评书讲究一个“评”字,评是非、评人情、评道理,尤其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分析更是陈派评书的特点。往往原著中短短几行字,说书先生能讲上好几天,但其演绎的情节又处处不离原文,并随时可以根据古今中外的新事旧事、人情道理包括现场的情况加以点评,这,也是现场听书的魅力所在。

以往大家可能对《聊斋志异》的理解有误区,认为是《鬼狐传》,包括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也都充斥着魔幻色彩,可以说已经背离了原著的精神主旨,但评书《聊斋志异》却没有这些偏离原著的东西,完全是通过故事来讲人情、道理。按照刘先生的划分:“评书聊斋主要演绎了人、鬼、狐、仙、物等五类”,其中的鬼并非阴森恐怖之鬼,狐也是有情有义之狐,是按照人的模式去刻画的,所以更能体现出蒲氏“借鬼狐而寄孤愤”的意境。

与从前不同的是,当天来剧场听书的大多是年轻人,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别看他们年轻,可对曲艺的了解和喜爱却不输给许多老观众。网络是他们交流的工具,也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看着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津津有味地欣赏传统评书的劲头儿,显示出曲艺之乡的观众们骨子里的与众不同。

早年间,天津这块地界有100多个大小书场,说书艺人不下2、300人,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老茶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茶馆文化也为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传统艺术也慢慢地被大家忽视。现今能坚持说评书的专业演员,全天津也找不到几个。新茶馆虽然建了不少,可味道却有着微妙的变化。评书、相声、鼓曲,现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消费而不再是过去老人们天天花几毛钱过午后时光的一种生活。刘立福先生的回归舞台,让人们惊喜地可以在每周六晚那两小时的时间中,穿梭时光隧道,回到纯正的老书场,回到理想中的精神世界。刘先生总说:“我说了一辈子评书,评书《聊斋志异》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只要我身体允许,我就不会离开舞台。”这是观众们的福气,也是评书艺术的福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期:《相声也时尚》

图文/孙起

如果说有一种生活方式最能体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天津,那非茶馆相声莫数,幽默、草根、讲究雅俗共赏这些特点与天津人的性格不谋而合,因此也成就了茶馆相声复活于天津的历史必然。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的相声已处在低谷的底层。电视台、电台很少播放相声节目,也没有茶馆演相声,有点名气的相声演员,有的演小品或做了节目主持人,可以说相声除了在春晚上露一面之外,在大众中已很少见。正是天津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于宝林先生,在1998年,为了能让相声重回茶馆,不顾年高体弱挨门挨户到相声演员家作动员,先后将陈鸣志、邓继增等几名弟子集合起来,又亲自找到正赋闲在家的演员尹笑声、黄铁良、佟守本等人,在津门恢复了茶馆相声表演,1999年建立了全国首个由专业演员组成的民营相声艺术团——“众友相声艺术团”,而且首演即火。

有评论家称此举为“相声这才回到了自己的沃土上”。从此,天津的茶馆相声日益红火,后与众友并称“三剑客”的哈哈笑、九河相声艺术团相继成立,至今已成为支撑天津茶馆相声的主体,除大年三十休息一天外,全年不停歇地在劝业场、谦祥益、名流、大金台、金乐等茶馆演出,成为天津享誉全国的一道独特风景。

其实,相声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的北方,尤以北京为发源地,然而却在清朝末期发祥于天津,是相声艺术的大本营,象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演员生于北京,而红于天津的例子不在少数。

天津相声保持了相声的传统艺术特色和传统的表演方式,且代代相传至今。在天津可以听到正宗的传统相声,因而天津相声也成为天津标志性的文化产品。这就是为什么天南海北的游客到了天津,一定要听一听天津相声,甚至有了“不听天津相声等于没到天津”的说法。在天津的影响下,北京成立了“相声俱乐部”,沈阳、济南、大连、保定、武汉等地也相继成立相声团体。

这十一年中,热心的观众给予了相声演员们最大的帮助和支持,不只是精神上,还包括很多具体工作。如写本子、跑路、照相、口头宣传、网上宣传等。

初期,观众大多是50至70岁的老年人,近几年时间观众变成以青年为主,且外地观众慕名而来者越来越多,相声市场一派生机。2005年左右,相声竟走进了高等学府,不少大学甚至中小学都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团体。从茶馆里走出的郭德纲引起主流媒体关注后,更使相声热潮一时无两,电视台、电台,相声专题栏目几乎天天有,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地的观众专程到天津听相声,已不是新鲜事,甚至有南方的商人打算把茶馆相声经营模式引入上海等地。天津相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炽热。

然而,每当你坐到天津的茶馆中,花3、50元听两三个小时的相声,你还是能感受到特别平和、特别亲切、特别放松的草根文化。

这些植根于人民、站在与观众近在咫尺的舞台上演出的演员们,一年大概要演四、五百场,像尹笑声、黄铁良这样70岁以上的老演员,仍在每天打车赶场演出,作为一个团体的台柱子,他们甚至比有些年轻演员还要更加勤奋和辛苦。不能让相声艺术在自己这一代死去是他们重上舞台的动力,而坚持到今天则更多是源于对相声的深深热爱。

天津人懂相声、爱相声,一杯茶、一包瓜子,可以让人笑一晚上,生活并非事事如意,可在相声中,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可以一笑了之,一笑勉之。

著名曲艺理论家、相声专家薛宝琨说道:相声是一门喜剧艺术,可笑不是喜剧,快感不是美感,任何一种艺术都要达到能够让人回味的高度。其实,文化的新与旧和格调的雅与俗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倒是势力的眼光和媚上的习气始终成为相声进取的大碍。

希望相声艺术家们坚持以众为友、众中识势、众中观美,做到如孔夫子所说“吾从众”所获取的成功和快乐。愿您也能从天津茶馆相声中获得片刻的欢乐,其实细想,任何烦恼,也不过如此。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期:《掏耳朵匠人的茶边人生》

图文/雷宇

国庆大假的第二天,9点刚过,吴明祥就来到茶楼,放下他的工具包后就开始忙着在绿树掩映的湖边摆座椅。吴明祥并不是茶楼的“茶博士”,他的真正职业是为茶楼客人掏耳朵,12年前,他继承师傅的衣钵,正式进入这个全国闻名的茶楼从事掏耳朵工作。在这个茶楼里他还有7名竞争对手,大家一起穿插在喝茶聊天的人群中,寻找生意。由于和茶楼关系很熟悉,他们不用给茶楼交管理费,条件是要帮助茶楼做些摆放座椅的粗活。

吴明祥是资阳人,32年前来成都打拼,学到掏耳朵的技艺,因为为人厚道,师傅将他带进了鹤祥茶楼。“这个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了!”,闲下来的吴明祥感叹,“很多人都在做,我们这里有两个擦皮鞋的,也在兼职做”。虽然有些牢骚,但吴明祥还是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不满,他相信只要手艺好,还是能养家糊口。每天可以有4-5单生意,按照平均每个20元来算,还是可以维持开销。由于吴明祥做的时间长,而且在茶楼也颇有人缘,大家都叫他“老耳朵”。

成都人对茶的钟情度不亚于火锅,而成都茶馆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茶馆,在于其独特的民俗气息,掏耳朵、听川戏、遛鸟,你可以在10元钱以内的一杯茶功夫,体会到成都人独有的平民休闲气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期:《凝固时光的江南小镇早茶铺》

图文/傅拥军

马鸣村的茶馆在桐乡当地名气很大,以前村里老街上一共有四家茶馆,现在只剩下两家了。浙江桐乡这一带像这样的原汁原味的老茶馆已经不多。

马鸣村位于浙江桐乡市洲泉镇,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约2000多村民。

老街很短,从东头走到西头,才50多步;老街很窄,小汽车不能过。但这条老街绝对是村里的文化经济中心。现有茶馆2家、肉店2家、面馆2家、剃头店2家、修电视机店1家、副食品小店2家。这些店家中最热闹最有名的当所茶馆。但这两家茶馆都没有招牌。每天凌晨三四点茶馆就会开门迎客。

凌晨三点一过,老街就飘满炊烟的味道。最开门的是一家面店,夜色中一位身穿绿军衣的老伯来到面店,并不吃面。进门就手挠头发,跟面店伙计说,“妈呀!今天见鬼了,看错时间了,把3点钟看成4点了……”原来是一早来喝茶的。

桐乡这一带凌晨喝早茶的习惯从什么时候开始,村民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从小跟爷爷就开始上茶馆喝茶。一般天不亮就去茶馆喝茶,到八九点钟再下地干活。

3点半左右,老街头上的茶馆终于有了光亮。一扇木门打开,一梭温暖的光线打在老街的水泥地上。

老板是一位60多的老伯,很和善,叫屠云洲。他说茶馆是81年开的,就快满30年了。以前人多,生意好,位置都不够坐,现在越来越不如从前了。他一边生火一边叨唠着,浓重的乡音有些难懂,但隐约感到他对茶馆的前景很忧虑。

身穿中山装的村民陆续聚集茶馆,全是老人,有的还是打着手电筒过来的。他们进了茶馆都习惯坐在自己的老位置上。开始你一句我一句,茶馆开始吵闹起来。

村民习惯喝红茶,先用热水在小茶壶上泡上三五分钟,在倒入茶杯慢慢一小口一小口喝。一壶茶一元钱,如果自带茶叶,只收7角钱。天亮前,茶馆里基本坐满了茶客。

这时候,老街的店铺都开了,最热闹的时候到了。

这家茶馆对面有一剃头店,主人也是一位老人,不爱说话。有茶客过去剃头,老师傅动作麻利,三下五除二就搞定。剃头一次4元。这家茶馆旁边还有一面店。喝完茶再来一碗肉丝面,那就舒舒服服过一天。

茶馆里是看不到女茶客的,老板说一直是这样的,女人不来的。

茶客来得快,去得也快。8点不到,茶馆里只剩下3个茶客。老板屠云洲拿出收钱的小木盒,开始数收来的硬币。今天一共收了35元。比昨天少了几块钱。但是老板说,虽然现在开茶馆不挣钱,但他还是会一直开下去的,因为他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2:05 PM , Processed in 0.1688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