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RPG!——中国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
作为一支从游击队成长为亚洲第一陆军的百战之师,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从不缺乏经典的轻武器。
但也从没有一款武器像它一样,不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改变着自己,还改变了人民解放军步兵班排的编组战术。
这就是今天《武器的秘密》的主角,“游击战三大神器”之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
作为一支从游击队成长为亚洲第一陆军的百战之师,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从不缺乏经典的轻武器。但也从没有一款武器像它一样,不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改变着自己,还改变了人民解放军步兵班排的编组战术。这就是今天《武器的秘密》的主角,“游击战三大神器”之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
在解放战争期间,虽然敌人坦克的数量并不是特别多,但仍给缺乏反坦克火力的我军造成了一定麻烦。特别是在金门战役中,由于首波登陆部队反坦克火箭筒数量严重不足,导致部队在抢滩时被国民党军队的M5A1轻型坦克分割驱散,造成重大伤亡,并直接导致了战役的最终失利。
而在朝鲜战争中,面对坦克的数量和质量均比“国军”不知高到哪里去了的“联合国军”,志愿军战士们除了少量缴获的反坦克武器之外,更多的只能靠血肉之躯+炸药包的组合去阻挡这些钢铁巨兽,而且在面对碉堡工事时往往也只能照方抓药,付出了很大伤亡。
为此,国内军工部门曾在缴获的美制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的基础上仿制了51式90mm火箭筒,并迅速投放到朝鲜战场上,它们和57mm无后坐力炮等武器一起,在抗击“联合国军”阵地战阶段的“坦克劈入”战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和当时很多武器一样,由于国家的生产能力过于贫弱,一年仅能交付4000多枚火箭弹,在弹药消耗量极大的朝鲜战场上犹如杯水车薪,51式火箭筒连完全换装一线部队都无力保证。如果有足够的反坦克火箭,摧毁敌碉堡也会更容易,也许就不会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士的牺牲了吧。
1956年,我军开始换装第二代仿苏轻武器,除了大名鼎鼎的56式枪族外,另一种被冠以“56”的武器也进入了我军装备序列,这就是仿制苏联RPG-2的56式40mm火箭筒,其重量仅相当于51式的1/3。据说彭老总在观看它的射击表演时曾感慨,“如果朝鲜战场上有它该多好啊!”
不过56式40火缺点也不少,其采用的发射药能量不足,燃烧利用率较低,导致其初速仅为84m/s,最大有效射程不过100米,而且简陋的瞄具又恶化了这一问题。1969年珍宝岛战斗中,面对尺寸低矮的苏联装甲车辆,我军战士往往要靠近到50米乃至更近的距离潜伏,这无异于“自杀”式使用。
这些缺点都能通过良好的战术弥补,最要命的是其破甲深度不足,且引信在面对大倾斜装甲时很不可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我军战士可以在北国的严寒中爬冰卧雪一整夜,等待摧毁薄皮大馅的BTR装甲车;但是这种精神也无法使56式40火贯穿T-62式主战坦克的正面甚至是侧面装甲。
珍宝岛战斗结束后,我军对反坦克武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那辆被地雷炸断履带的T-62被拖回来分析,国内开始了一场包括牵引/自行式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火箭筒和地雷(甚至包括核地雷)等在内的旷日持久的反坦克武器大会战。誉满天下的69式40火由此诞生。
69式40火的研制发端于1963年,作为中苏关系破裂前最后一批前往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留学并毕业的学员,当时28岁的炮兵大尉曹刚川“顺”了一批包括AT-3反坦克导弹在内的苏军最先进武器装备技术资料回国,其中就包括1961年服役的RPG-7的图纸。国内科研部门很快组织了仿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