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0

[历史] 《五年十年》第22期:妈妈用过的缝纫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8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缝纫机在中国已有85年历史。“我妈妈是个正宗东北老太太,做事从来是叮叮当当的。我问她您就不能淑女点,她说习惯了没感觉。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性格粗犷的妈妈在我儿时用家里唯一的缝纫机,为我仿造出商店橱窗里各种漂亮衣服。”(图/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 摄)




2.jpg
1958年12月4日,上海张家宅组织家庭妇女参加生产。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中,上海有十多万家庭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成立缝纫组。缝纫组不但为里弄居民缝制衣服,也为服装生产合作社加工衣料,这些缝纫机全是里弄内居民主动搬来的。(图/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 摄)




3.jpg
1958年7月28日,赫哲族姑娘董云芝用手摇式缝纫机做衣服。居住在黑龙江铙河县四排村的赫哲族人民,曾是以鱼猎为生的少数民族,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帮助下,开始学习农业生产。(图/新华社记者 佟德印 摄)




4.jpg
1965年12月16日,越南战争期间,在一个由最初五名工人、三部缝纫机发展起来的军装厂中,南越人民武装力量的女工们在利用缝纫机加紧生产。(图/新华社记者 郭纪 摄)




5.jpg
1964年春天,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特克斯县哈萨克族牧民阿不卡的女儿,用新近买来的缝纫机缝制服装。(图/新华社记者 王平 摄)




6.jpg
随着兰州市工业建设的发展,新的商业网在新兴的工业区迅速建立起来。为了保证新兴工业区的工人很快穿到冬衣,一个备有近百台缝纫机的服装缝纫生产合作社中,一些男社员们正在赶制皮大衣。(图/新华社稿 1956年11月21日发)




7.jpg
1960年2月10日,上海绣品二厂厂长贾文依(左)、党支部书记吴文娟(中)正和工人研究进一步改进新近创造的三头绣花缝纫机。他们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改装和创造成功了三头绣花机、自动捲边机等多种机具,使刺绣等工序逐步走向机械化。(图/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 摄)




8.jpg
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山东莒南县洙边公社庄庄河南大队知识青年李秀芬,六年多来,用自己的缝纫机在休息时间无偿地为周围13个村庄的社员做了400多件新衣,缝补了200多件衣服,被群众称颂为雷锋式的好青年。(图/新华社稿 李锦 摄 1978年7月7日发)




9.jpg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侗族聚居的高增公社,是州、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不少社员购买了缝纫机。图为女社员使用新购置的“蝴蝶牌”缝纫机缝制新衣。(新华社记者田建之摄 1974年11月1日发)




10.jpg
1984年3月9日到14日,上海市缝纫机公司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傅在大街上设摊为群众免费修理家用缝纫机。他们共接修缝纫机1500多台,并根据来信预约上门修理500多台,还介绍缝纫机使用保养常识和维修技术,受到群众的赞扬。(图/新华社记者 徐义根 摄)




11.jpg
上海市“转换机制、放开经营”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上海工业缝纫机厂1992年4月27日乔迁浦东新区。这家工厂将在“八五”、“九五”期间再投资两亿元,在浦东新区建成设备先进、管理一流、产品高档、环境优美的花园式服装机械城。(图/新华社记者 徐义根 摄)




12.jpg
河北邯郸缝纫机厂各车间班组普遍推行定额、成本、质量责任制,超额完成者有奖,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使这个厂改变历年亏损局面,企业有了盈余,到十月初已完成全年生产计划的95%,为市场增产了金菊牌缝纫机。(图/新华社记者 刘志伟 摄 1980年10月30日发)




1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3:31 PM , Processed in 0.0631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