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5|回复: 2

粮仓弊案震惊朝野 官商同体水泼不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4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粮仓弊案震惊朝野 官商同体水泼不进

来源:多维
2015-4-24 20:12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如《诗经》中描述的硕鼠这次侵蚀的是“天下粮仓”。4月17日,央视《焦点访谈》的调查报道《粮仓“硕鼠”》向公众揭开了东北中储粮仓库“以陈顶新”套取差价补贴这一“公开的秘密”。这个在中国大陆以调查报道著称的官方媒体的重量级节目,终于将反腐之火引向了“天下粮仓”。据称,近期刚刚造访东北对东北深表“揪心”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闻言大怒“此事性质恶劣”,要求彻查问责,坚守“天下粮仓”,国家粮食局也已派出工作组赶赴两省现场督办核查。

  
其实,这已经不是中储粮第一次起火。早在2013年5 月31日,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火灾,过火粮食超过有5万吨;不久之后,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窝案因开庭审理再次引发关注,从分公司总经理到直属库主任,上百人涉案,涉及金额数亿元人民币;2013年9月,中央巡视组指出中储粮存在多个问题;2013年10月,中储粮董事长、总经理双双换人……这一掌管天下安危“命门”的央企,缘何屡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却又一次次全身而退?怙恶不悛,一再触碰人们早已脆弱的敏感神经,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逻辑?

  
a861.jpg

  中国经济年度表情2014


  中储粮,畸形的存在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就不得不追问,中储粮究竟是何方神圣?

  中共建政初期,百废待兴,作为战略物资均“统购统销”,由中央当局统一调配。1953年,中国大陆面临粮食困境,收进的少,销售的多;东北的灾情很重;在受灾地区和粮食脱销地区,不少地方已开始发生混乱。当时,陈云在全国粮食会议上要求“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共正式凭靠这一基本方式以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 21%的人口。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造。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粮食大丰收,导致农民出现“卖粮难”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1990年,粮食再次丰产。为了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的局面,稳定粮食市场,中央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一时间,粮站、粮库、粮管所遍布全国。而且这些部门都归地方管,形成了省市县分级管理的体制。但在这样的体制下,中央政府既掌握不到真实的粮食储备,又难以调动粮食储备平抑粮价。

  于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开始酝酿改革粮食储备制度,2000年,国家粮食储备局正式被拆分为国家粮食局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目前,中储粮成为对中央储备粮、油安全实施监控的大型国有企业,不仅肩负着国务院调控中国粮食市场的使命,在中国粮油市场也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

  这就让中储粮依然难以突破监管与经营的双重身份。首先,中储粮的干部仍然从原来的粮食系统或其他行政部门抽调。结果,中储粮不仅没有逃离官僚化,还延续了粮食系统的窝案式腐败。其次,中储粮在收储政策和后来的政策粮收购中仍处于垄断地位,存在巨大的寻租空间。第三,垂直管理体制下,地方粮食行政部门居于弱势,难以对中储粮形成有效制约。此外,随着2008 年临储收购政策实施之后,库点猛增,监察特派员不堪重负,严重超出了中储粮的监管能力。

  沿着对这些“表象”的拷问逐步深入探究,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身份特殊的巨无霸企业内在的体制性悖论。诚然,这是一个“年轻”的央企。15岁的它尚显“稚嫩”。然而,这又是一个强势的央企。资产总额近2,000 亿元、人员近2万人且实行垂直管理,同为副部级的国家粮食局只是在业务上进行指导,而地方政府对其也没有日常监管的权力。中央第一巡视组在巡视中储粮后也指出公司内部监督管理不够严格,纪检监察力量薄弱。因此,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转圈粮”游戏,以及刚刚被曝光东北粮库“以陈顶新”弊案的发生,也就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光鲜背后的另一面

  可以说,中储粮存在的问题在很多央企身上都能找到共性,这种亦官亦商的国企巨头被完全操控在一个个独立的利益体中,形成类似部门利益的壁垒,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自上而下的全局腐败自然难以避免。
  以上病征,在近年烟草系统、盐业系统曝光的腐败窝案中可以找到印证。官商一体、政企不分的所谓企业,自然难以克制利用行政性垄断权力的冲动,一手操政策之便,一手捞市场之利。而这类企业的“垂直管理”,一旦失去有效制衡和监管,便极易在某一层级形成权力梗塞和肿瘤,让本应促进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制度设计沦为“监守自盗”。

  因此,有观点认为,必须精准剥离此类企业的“政策性” 和“企业性”,杜绝政企“雌雄同体”后遗症。比如,对于中储粮,不妨将其业务流程环节合理切分,由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负责制定中央储备计划,由中储粮公司负责落实收粮、存粮,轮换粮销售必须交由其他企业负责,并健全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对其协同监督制约的格局。而对于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这类“企业”,则有必要检讨政企一体的必要性,从顶层设计上痛下决心和狠手。

  2015年2月中纪委一声令下,将2015年中央第一轮巡视瞄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26家央企。当时消息称,中央决定今年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企业巡视全覆盖,春节一过就展开巡视。果然,2015年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即发布消息:“一汽”董事长徐建一接受组织调查。随后,中石油总经理廖永远接受组织调查,广东电网原党委书记黄建军、国家电网直流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于志刚被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南方电网副总经理祁达才接受组织调查……

  实际上,在石油、水电、电信、矿产、钢铁等关乎国家安全或者生死存亡的行业,央企巨头们实际上一如上文提到中储粮,既可以操控或者垄断战略物资,又能借助国家垄断渔利自肥,今天所发掘的一系列窝案也证明了这些失范的国企巨头们光鲜背后的另一面。

  在这背后则是的整个的体制性角色失衡。有评论人士称,若根深蒂固的行政官僚体制移植企业继续,政商不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必然悲剧将不可避免。中共力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内在逻辑就是打破权力垄断,理清角色定位,该收收、改放放。李克强倡导简政放权,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也是由此而发。因此,避免中储粮式的国企蛀虫,不妨先自中储粮始,打烂“监守自盗”的旧体制。
发表于 2015-4-24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涉案官员应该挨花生米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粮食安全震动中南海 四大隐忧惊人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5-4-25 01:02 PM 编辑

中国粮食安全震动中南海 四大隐忧惊人

文章来源: 多维
于 2015-04-25 09:48:36

 国学者布朗曾两次提出“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曾经一度引发中国决策层的高度警觉。近日,央视报道辽宁、吉林两省有粮库以陈粮顶新粮,恶意套取价差补贴等弊病,再次引发中共高层对粮食安全的警觉,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此事性质恶劣,要求进行彻查、依法问责,切实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主管农业的国务院总理汪洋也开始着手因对粮食安全的危机。

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领导人希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连年丰收实现“十一连增”,或许能够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着“定盘星”的作用。但在繁华的丰收背后,粮食储存的猫腻、部分粮食对进口的严重依赖、粮食消费结构的趋向不平衡、粮食生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显示中国的粮食安全却也存在诸多隐忧。


a18.jpg

全国秋粮丰收

粮食产量自给无忧?

粮食产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首重,被中共高层比喻为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定盘星”。但近年来中国的粮食是否自给无忧,也是疑问。2015年3月6日,中国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说,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不断趋好,不仅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量实现新高,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450千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据中国官方智囊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2015年预计中国粮食产量61,000万吨,增长0.5%。考量中国粮食安全最主要的指标三大主粮自给率,2014年达到98.4%。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口粮自给”是安全的。

但是,公开数据也显示,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是非常严峻的。2014年中国进口了7,500万吨大豆,大豆的自给率只占15.6%。中国进口大豆的份额超过世界大豆总出口的60%。如果将大豆计算在内,中国的主要粮食(三大主粮+大豆)自给率已经降到了只有86.3%,总体粮食自给率已经降到了87.9%。如果考虑这个因素,中国粮食安全并非如余欣荣所说的那么乐观。

此外,现实中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只有谷物单位面积产量的1/3,如果中国进口粮食换算成耕地,相当于进口了中国耕地面积38.4%产量的粮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粮食的耕地自给率只有72%左右。不仅大豆的进口不仅显示了中国粮食的耕地自给率不高的现实,更有网友披露,中国官方或虚报了粮食产量。该网友在中国有显著舆论影响力的天涯论坛表示,近年来大豆的进口不断增加,抵消了一部分主粮消费,掩盖了近些年粮食总产量特别是主粮作物产量日渐降低这个现象。

该网友按照1998年人均主粮消耗量410公斤这个较高的基数计算,统计得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0,200万吨中国粮食总产量含有6,500万吨的水分,虽然这不排除,1998年到2013年期间人均主粮消耗的增长,可即便以2013年中国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人均粮食消费量430公斤的数据计算,2013年中国生产的粮食总量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粮食总产量还是有3,778万吨的缺漏。

另一方面,虽然实现了““十一连增””,但近年来,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幅明显下降,2004年到2014年的粮食总产量增幅是0.29%,2009年到2014年的粮食总产量增幅降到0.14%,且近几年来,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点也呈下降趋势,2011年尚有4.34%的增长点,但2014年已降到不到1%的增长点,可见中国粮食总产量虽有基数的稳增,但增幅潜力并不大。

储备安全是最大威胁

“十一连增”的光环之下,中国的粮食库存也持续增加,代价则是比国际市场高得多的收购价格。在持续的托市政策激励下,中国三大主粮出现阶段性过剩,以玉米最为突出。2013/2014年度,市场机构就称玉米临储收购创下“天量库存”。而截至3月31日,2014/2015年度的临储玉米累计收购量达7,61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296万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近日表示:“全世界最庞大的库存已经建立起来了”。

但是,粮食储备系统的腐败,也是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前不久,中国中央电视台披露了中国东北中储粮仓库官员以折扣价格购买陈粮或低质粮食,在填写相关文件时却显示是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新粮的黑幕,引发舆论哗然,中国的粮食储备安全问题进一步引起公众担忧。报道中曝光的粮食已发芽、变色甚至发霉。报道称,“通过这样的操纵,质量难以保证。”而政府组织的粮食和棉花拍卖经常流拍,更加剧了外界对存储粮质量的猜疑,它们的质量或许真的已差到无法商用的地步。

另外,近年来,毒大米、勾兑油、增白面等报道不时见诸媒体,一次次地引起公众恐慌。此外,关于转基因粮食的安全问题也一直在争论中。在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同时,对于质量的监管更应该加强。只有数量保障的粮食安全,显然是不完整的,也谈不上真正的粮食安全。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中国有可观的粮食储备,但据中国新华社2014年10月20日报道,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日前表示,中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3500万吨,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据有关专家估算,中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约合2000亿元(1元人民币约合0.16美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消费结构不均衡的危机

除上述两大隐忧外,粮食消费结构不均衡同样威胁粮食安全。虽然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在增加,但中国的粮食人均消费量也增加迅速。而粮食人均消费量不断增加,主要是中国对饲料粮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国民收入增长,国民膳食结构的多样化使居民对口粮的消费量逐年减少,但对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成倍增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食物平衡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肉类拥有量已经从1978年的10.3公斤增长到了2011年的55.6公斤。

尽管中国肉类统计数据存在许多争议,但是肉类消费的长期增长趋势是毫无疑义的。据中国媒体财新网报道,国家统计局的生产数据显示,2010年人均拥有的猪肉消费量约为38公斤,而国家统计局的住户调查统计显示,人均消费不足20公斤;大概一半的猪肉统计不见了。生产的虚报应该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动物性食品的产出严重依赖于饲料粮的投入,这就意味着饲料用粮将成为粮食消费增量中的最主要部分。从长期来看,国内主要粮食生产如果不调整供应结构,将越来越难满足对粮食的这一需求,粮食安全面临压力将会剧增。

中国政府不仅要面对粮食的消费结构变化趋向不均衡的挑战,同时人均消费额的不均衡状态也一直威胁着中国的粮食购买安全。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但目前,中国仍然有低于绝对贫困标准的人口近3,000万。此外,还有近6,000万人口没有实现稳定脱贫,遇到天灾人祸,他们极其容易重新返贫。贫困人口的巨大数量将对中国的粮食购买安全提出严峻挑战。

环境污染是难言之痛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重商轻农的政策,促进了一大批工厂的诞生,但同时工厂占地、排污也严重危害了粮食生产安全。前不久,有媒体披露湖南株洲某区因工厂大规模扩建及违规排污,造成当地的水质和土地严重污染,已无法生产可以入口的安全粮食,环境污染致使可耕面积严重缺失。但在中国,这并非个例。另外,过量的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更加令人忧虑。

目前中国化肥的使用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每年有约100万吨的残杂留在土壤里。农业生产所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占到整个国家各种污染物排放的一半左右。这都造成了土地一定程度的污染。

另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传统农业经营户不断衰退。中国不只出现了“民工荒”,还出现了“农民荒”。对此,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十年之后,谁来种地?谁来养活中国?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的事。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之命脉,习近平曾说,总体看,中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但中国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如果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实现粮食产以供需、粮食消费结构均衡以及生产资源合理利用,劳动力充足等目标,将是人口大国的执政者必须接受的考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4 02:40 AM , Processed in 0.0562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