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杂谈] 蒋亚平:你不是网民,你是互联网的一部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 07: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蒋亚平:你不是网民,你是互联网的一部分 

 2016-12-01 蒋亚平 大家



文 |蒋亚平


一、媒体家族和传播形态


早些年学习新闻专业的人,习惯依照不同的出生顺序,把报刊、电台、电视这三种传统媒体,称之为“老大”、“老二”和“老三”。老大的用户叫读者,老二的用户叫听众,老三的用户叫观众。在传播学里,人们又把人类的传播形态,依序分为身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工具,主要就是报刊、电台和电视这三兄弟,分别属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是大众传播时代的骄子。传播学把这“三兄弟”的用户,即读者、听众、观众,统一称作为受众。


这“三兄弟”主政的媒体时代,现在称之为传统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学里的受众一词,和新闻学里读者、听众、观众的涵义,在逻辑上,是完全自洽的,表现为单向的给与受。媒体和媒体工作者负责主动“给予”,是单向发力;读者、听众、观众则是被动“接受”,是单向受力,所以说他们是“受众”,很准确。


但是,进入互联网媒体时代,也即人们称之为新媒体时代后,媒体大家族突然增添了个“老四”,有了第四媒体,人类的传播状态,就不大一样了。


二、互联网传播的基因


这个不一样,就是在当下的互联网媒体形态里,没有单纯的“受众”了。


中国社会,大约是从二十年前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吧。十七年前,即1999年,我在人民日报上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你上网了吗?》。文章列举了网络媒体的十大特性,即速度快、容量大、范围广、可检索、可复制、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导航性、可靠性。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网络媒体,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在人类社会的传媒世界里冉冉升起。”近二十年过去,这个冉冉升起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媒体家族的当家壮汉。


实际上,现在看,此文中被称之为网络媒体的众多特性,许多和传统媒体是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媒体就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基因综合体、变异体。这也就是为何互联网媒体具有各种传统媒体具有的各种功能的原因。如提供文本阅读,就是报刊的本性。如速度快、范围广、多媒体等,本也都是广播、电视作为曾经的新媒体出现后,相对于报刊的特性。


那么,互联网媒体作为新一代的媒体,真正属于自己的特性,是什么呢?


主要有四点:可复制、可检索、超文本和可交互。这四点中,交互性又是其最本质、带有基因性质的特性。交互这个特性,及其在当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展开,和各种色彩斑斓、目不暇接的传播应用,是人类传播形态经过长期的演化,一步步从身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发展到大众传播后,又从大众传播向人类最原始、最本原的人际传播乃至身内传播形态的皈依。


当然,这是一种螺旋式的皈依。这种皈依,表明人类的传播形态,伴随着新的技术和媒介形态,本质上在“复古”,在回归自己始祖本初的传播模样。


三、交互性媒体已是主流媒体


对“主流媒体”的定义,先前一直是清楚的,两个要点,一是传统媒体,二是体制内的公有制媒体。这样的媒体,都是单向输入型。主流媒体,还喻指影响力大。这在互联网媒体壮大前,确实是这样。现在,新闻传播的世道,已经改变了。


我们先试着为互联网媒体家族的“老四”们排排座:电子邮件、门户网站、BBS论坛、个人主页、QQ群、博客、微博、手机等移动终端、APP、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移动直播,等等。


上述其中任何一个家族成员,他们作为媒介或媒体专擅的传播形态可能是不一样的。


如电子邮件,其大众传播性就差,却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有着最可靠的速度和信度。某种意义上,后来的种种网络交互应用,实际上就是电子邮件各种潜在功能在不同环境的发散。


如最初以人民网和新浪网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无论从哪个方面评判,都比传统的报刊、电台和电视台更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


如在上世纪末网易曾经拓展过的个人主页,腾讯早期模仿的OICQ,和1999年5月9日人民网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使馆次日开办的强国论坛,则是至今昌盛不衰迭代而兴的社交媒体、自媒体如空间、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的滥觞。特别是当时得到政府和网民共同认可的人民网强国论坛,第一次通过议论国事方式,向中国的网民展现了互联网独有的交互基因的可爱性、有用性,乃至特殊的、不可大意的冲击力。


如稍后的新浪微博,尽管在资本的折腾下和技术的冲击下,随着新浪公司的命运跌宕起伏,更像一个惟有一支强大编采队伍才能养成的多彩、互动的网上新闻速递频道,把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交媾到极致。


如腾讯QQ各种交互功能中潜在的媒体传播能力,在移动互联兴起和博客、微博周期性退潮后,通过寄生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在青春群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迸发。


如马化腾和张小龙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当下的媒体骄子,成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取代桌面计算机作为新媒体主流平台的天籁之声;始于智能手机的多彩移动终端,正发展成为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人身的延伸器官,和一个似乎可以完全覆盖先前所有种种传播形式功能的尤物。


如当下盈利能力强盛的移动互联+移动直播组合,更是把报纸、广播、电视台、互联网这四种媒体形式,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者几种传播形态,叠加交融在一起,形成当代媒体传播形式的演进高地。


类似这样种种的依序而进的演变,以及伴随这演变导致的媒体格局的改变,人们称之为媒体的大众传播属性似乎越来越弱,其交互属性却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气势如虹。近年越发凸显的纸媒的不可挽回的大面积溃败,只是人类的传播形态,在以TCP/IP等协议主导的互联网传播冲击下发生巨变的一个涟漪。


主流媒体易位,实际上是单行灌输的传播方式,对双向、多向交互传播方式的退却和礼让,尽管这退却和礼让是不得已的。这是当代全球、特别是希望建立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应当面对和高度关注的大事件。



四、基于单向灌输的大众传播已被釜底抽薪


显然,有着交互基因的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自文字出现以后,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里人类传播形式最大的改变,就是那种用单向的大喇叭方式,即我给你收、我推你受、我说你听的方式,不大灵了;单一的媒体组织者对用户的谆谆教导和不倦灌输,不大灵了。而是双方或多方开始共享媒介平台,并能够在同一时空既单向传播,又双向和多向互动。


此情此景,使得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遇到了困难。用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能够像读者之于报刊、听众之于电台、观众之于电视那样,准确的对应互联网媒体和用户的关系呢?


开始,在互联网媒体的交互基因特性因种种应用障碍不能充分展现时,人们还能借用受众一词说事。因为互联网媒体这个“老四”,具备他三个哥哥都有的功能,而且,人们上网时,能够同时动用嘴巴、耳朵、眼睛,能够同时读、听、看。能够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在这个意义上,受众一词用来呼应最初新媒体出现后导致的新传播现象,是成立的。一方只是输出,一方只是输入,这在门户网站出现初期,确是如此。但是,一当互联网媒体的社交特性运用崭露头角,一当互联网媒体这个老四的交互本性,从BBS论坛起步迅速成长和彰显,一当网民尝到交互这个味道便不可救药喜欢上了后,一当由种种这些决定和影响的互联网传播实践开始蓬发以后,产生于非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一些理论和学说,便开始受到挑战,这挑战强大且不可逆。所谓“二级传播”,所谓“沉默螺旋”,所谓“意见领袖”等等,都在发生正向或反向的推移。包括类似“大众传播”和“受众”,类似读者、听众、观众这样一些新闻学、传播学中兜箱底的概念,也不合时宜了。


于是,网民这个最原初的词,重新作为互联网媒体用户名称的替补。


这样的挑战,远不仅仅是在新闻学和传播学意义上。传播方式及其表现形态,是人类文明得以产生、发展、传承的交通构架,也是本体。更现实地看,这样的挑战和改变,对我们这个在现阶段主要依靠单向的新闻宣传报道引导舆论影响大众维持稳定的社会治理模式,颇有点釜底抽薪!


问题在于,在一个主要以双向和多向交互应用产品构成的媒体传播历史时空里,在一个传播甚至主要通过这种双向或多向的主动交接才能抵达目的地的时代,我们熟悉的那个主要是通过媒体人和媒体组织,在固定的媒介平台上,向受众单向报道新闻和传播信息的时代,即大众传播时代,是否真的在以交互为基因的互联网传播冲击下,正在不可挽回地褪色和离去呢!?


【作者简介】

蒋亚平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2 07:57 AM , Processed in 0.0591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