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8|回复: 0

[中华脊梁] 金城战役:《金刚川》背后的真实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5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城战役:《金刚川》背后的真实历史

 馒头大师 馒头说 2020-10-26

今天是2020年10月26日


这是馒头说第 432 篇文章


上周五去看了电影《金刚川》


想分两块来写:


一块就电影评电影,放到周五


一块是就电影说历史,就是今天


说说这部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背景




1


当朝鲜战场的时针指向1953年的时候,种种迹象表明,战争快要结束了。


作为在三八线附近反复搏杀和角力了整整三年的两个对手,中国和美国都已经觉得,“停战”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这个“停战”的共识来之不易——虽然停战谈判早在1951年就开始谈了,但由于双方都有各自的诉求,所以又“边打边谈”了一年多。


但到了这一年,双方真的是想认真坐在谈判桌前了。


尤其是美国方面,自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以后,第一件想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尽快结束“朝鲜战争”。


因为当战争打到第三年的时候,美国人还是无法解答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在朝鲜打?我们为什么要和中国打?我们究竟为了什么?


E3FEB96B-7D31-4809-B3AF-977B557F4997.jpeg

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中美双方边谈边打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岭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美军始终无法攻克上甘岭。


自此以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再也没有发动过营级以上规模的的进攻,美国人意识到最后仍要靠谈判才能结束战争。


1953年4月26日,中美双方重启停战谈判,到了1953年6月8日,双方就“停战”的最大分歧点之一——战俘遣返问题终于达成协议。


遭受三年战火摧残的朝鲜半岛,终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但是,有一个人却表示坚决不能接受“停战”。



2


这个人,就是南朝鲜总统李承晚。


这位从“独立民主斗士”起家的总统,自成为南朝鲜的开国总统以来,就开始渐渐把“集权”作为首要目标。他清楚地知道,如果美军一旦宣布撤退,自己的政权很可能也会随之崩盘。


6AAAF6A8-CB5A-4E83-8FD8-C6DE365CAFAD.jpeg

李承晚。朝鲜战争停战7年后,在他第四次出任总统时,韩国发生“四一九革命”,他的统治被民众推翻。李承晚被迫辞职并亡命美国夏威夷,5年后客死他乡,终年90岁。


所以,他想尽办法要把美军继续拖在战场上,为此,他愿意用出一切办法。


1953年6月18日,一件出乎中美双方意料,也震惊全世界的事发生了:


南朝鲜政府在没有通知任何方面的情况下,“开放”了四座战俘营,将原本已约定好要遣返的2.7万名北朝鲜人民军战俘“释放”。


李承晚随后公开宣布,会将这2.7万战俘编入南朝鲜军队,继续为统一全朝鲜而“战斗到底”。


换句话说,李承晚总统坚决不同意“停战”,并且表现出了姿态:哪怕没有美军,我们也要单干!


李承晚当然不愿意真的“单干”,他只是借此希望能继续拖住美军。


他的行为虽然起到了轰动效果,但完全是反面的:


在朝鲜战场即将全面停战的背景下,全世界都被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惊呆了,包括英国、加拿大等在内的西方国家都发表了谴责,而美国更是脸上无光——你不是说不打了吗?你小弟怎么不答应呢?你到底能控制得住你的小弟吗?


而在中国方面,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按原定计划于6月19日由北京启程前往朝鲜,本来是准备参加停战协定签字的。然而,就在发生李承晚“释放”战俘的事之后,彭德怀20日在平壤中国大使馆致电毛泽东:


“根据目前情况,停战签字需推迟至月底似较有利,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晚伪军以打击,再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六月上半月据邓华说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此意已告邓华妥为布置,拟明廿一日见金首相,二十二日去志司面商停战后各项布置。妥否盼示。”


3ADDE816-C76F-4C4E-85B6-B2EB0BE5D8D9.jpeg

朝鲜战场上的彭德怀


6月21日,毛泽东的回电来了:


“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推迟何时为适宜,要看情况发展方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金日成也表示同意。


于是,中国方面准备满足李承晚“单干”的愿望。


3


“教训”南朝鲜军队的任务,交给了当时才40岁的杨勇。


1953年6月,入朝担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才刚刚一个月的杨勇,接到了“发起夏季第三阶段作战”的任务。


尽管才入朝一个月,但24岁就当上团长的杨勇下定决心要打一场漂亮仗。


在充分研究了地图之后,杨勇提出了一个以“金城”为攻击起点的计划。


金城,位于朝鲜中部偏东。


以金城为中心点,从金化开始向东北方延伸到金城,再以金城开始向东南方延伸到金城川和北汉江交汇处,这块大约25公里长的弧形地带,原本都都属于南朝鲜军队防区。


杨勇决定:一口气把这个突入志愿军防区的“大馒头”直接抹平!


FB23E681-A9B8-487D-BF6A-8BDA07CC3279.jpeg

“金城战役”攻击线路示意图。从最北面的蓝线以南,到红蓝双线的对峙线以北,原来都是南朝鲜军队的辖区。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


自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转入阵地战后,还从来没有组织过如此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志愿军入朝后最辉煌的记录,也就是在第二次战役时由27 军全歼了美军一个团。而如果要“抹平”这块区域,就必须围歼美军配合下的南朝鲜军四个主力师。


但杨勇心里又是有底的。


首先,他手底下指挥的20兵团有54、60、67、68四个军再加一个33师,拥有82毫米迫击炮以上的火炮1000门,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占绝对优势。其次,对方四个师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减员,且防守体系也不是完全稳固。


杨勇的作战计划上报后,得到了上级的批准,而且还给加了几道“菜”:把炮兵第二师28团、炮兵30团一个营、火箭炮兵201团、高射炮兵601团以及反坦克炮兵三个连、工程兵四个营都调拨给了20兵团,并命令24军配合作战,保证20兵团右翼安全。


4179C4AB-B936-4DD9-A059-4727A43D54B2.jpeg

杨勇。1953年5月入朝,担任20兵团司令员。


如此,一个三面进攻的“钳形攻击”的姿态就形成了:


在金城正面,志愿军一共摆出了6个军,配有82毫米迫击炮以上的火炮1483门,准备一口气吞掉南朝鲜军四个主力师。


兵力对比,志愿军3比1占优,火炮对比是1.7比1占优。


1953年7月13日晚上9点,在蒙蒙细雨中,“金城战役”拉开帷幕。



4


战端一开,20兵团就直接把南朝鲜军队打蒙了。


在步兵冲锋之前,20兵团调集了1100多门火炮,对金城以南的南朝鲜军队阵地进行了7到28分钟的炮火急袭,大约有1900吨的炮弹在这短短的半小时内倾泻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30%的南朝鲜军队阵地地表工事瞬间被摧毁,80%以上的道路障碍被清除。


总是被认为只会用“人海战术”冲锋的中国军队,经历了三年的朝鲜战场洗礼,再加上后勤运输的加强,已经可以在局部用不亚于美军的炮火密度进行战斗了。


在密集的炮火准备之后,志愿军第20兵团3个突击集团和第9兵团24军,在东起北汉江西岸至阳地村25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发起了攻击。


一个小时之内,南朝鲜军四个师的防御前沿阵地全部被突破。


5434D38E-6C4E-4053-A2A8-884D61B4C73B.jpeg

金城战役中,志愿军向敌人阵地发起冲锋


就在南朝鲜军队陷入一片混乱之际,另一个让他们雪上加霜的消息传来:


四个师里战斗力最强的“首都师”的最强团“白虎团”,团部居然被志愿军特种部队给掏了。


"首都师"是李承晚最倾力打造的一个师,也是南朝鲜4个主力师之中的头号"王牌"师,曾被美军称为“第一荣誉师”,在南朝鲜被称为“无敌猛虎”。而“白虎团”是“首都师”的头号主力团,屡立战功,李承晚曾亲授"虎头旗",因这面血口獠牙的白色虎头旗,"白虎团"从此得名。


在7月13日志愿军发起总攻后,203师609团2营和607团一个侦察班组成了一支“穿插队”,任务就是捣毁“白虎团”团部以及炮兵阵地,为师主力全歼该团创造机会。


在穿插中,由11人组成的607团侦察班,在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的带领下“胆大包天”,直接化妆成南朝鲜士兵的模样(杨育才更是化妆成美军顾问),深入敌军后方,连过南朝鲜军数道关卡,直接突击到了“白虎团”的团部作战室,将这支“王牌团”的团部从里到外打得稀烂,虽然团长崔喜寅趁乱逃走,但前来开会的“首都师”机甲团团长陆根洙被当场击毙,副师长林益淳虽然逃走,但在路上被志愿军俘获,成了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俘获的南朝鲜方面最高级将领。


84E1840C-388C-4CA2-97BB-101A237974C9.jpeg

穿插支队当场缴获的“白虎团”团旗,现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也有人考证说这其实是首都师的“师旗”


这个真实事件后来经过编排,成了著名的八个样板戏之一的《奇袭白虎团》,为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熟悉。


66FC0D9F-9F5D-4236-92D3-12D642850925.jpeg

该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杨育才个人被志愿军首长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E8C806AD-330B-4C9D-81D3-CD1A24F5CE33.jpeg

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


“白虎团”团部被端,不仅全团大乱,“首都师”也陷入崩溃。到了7月14日中午,号称王牌的“首都师”已经全线崩盘,他们负责严防死守的10公里宽、8公里纵深的重要防线,在一天之内就丧失殆尽。


事实上,“首都师”的溃败只是南朝鲜军溃败的一个缩影:


截至7月14日下午6点,中国志愿军只经过21小时的战斗,就已经占领了所有预定战略目标,共歼敌1.4万人,向南最远推进了9.5公里,南朝鲜军“首都师”、第三师和第六师都被打残,只能撤出第一线进行整编。


战局崩盘如此之快,不仅震惊了南朝鲜人,也惊动了美国人。


5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人是挺乐意中国人教训下南朝鲜人的。


但志愿军的攻势如此猛烈,进展如此迅速,美国人还是慌了:难道中国人真的不想停战,想一口气再打下去吗?


7月14日清晨,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马克斯韦尔·泰勒中将搭乘直升机,心急火燎地赶到了前线指挥所。


DBC885F5-B54F-477F-A1AA-C6DB33A40B69.jpeg

马克斯韦尔·泰勒也算是美军名将,在二战战场上先后指挥82空降师和101空降师打出过多场著名战役,在“阿登战役”中率部死守巴斯托尼堪称他人生中最经典的一战。


然而,在二战战场上屡立奇功的泰勒中将,看到他一手设计的“金城防线”在一夜之间就被中国人撕扯得支离破碎,还是感到触目惊心的。为此,他迅速将包括“首都师”在内的一系列被打残的南朝鲜军队撤到金城川一线以南,并将日本空运到朝鲜的第187空降团配合美第九军二师接防,再把美军第三师也调了上来。


然而,就在泰勒调兵遣将的同时,志愿军第20兵团的司令杨勇已经在14日晚9点40分电令各集团转入第二阶段作战,继续往南猛打猛冲,仓促组织防线的南朝鲜军队和美军无力阻击,只能一退再退。


在这个过程中,金城川由于连日大雨,河水猛涨,再加上敌机不断轰炸,前线地区的桥梁大部分被炸毁,志愿军工程兵部队舍生忘死日夜抢修,关键时刻连步兵团也一起加入了进去,最终保障了前线作战的运输需求。


307288FD-FB13-4719-874B-B66388C1826C.gif

电影《金刚川》剧照。《金刚川》即取材于这段历史背景。不过原型人物,志愿军第3工兵团3营9连连长张振智修的那座桥,是在1953年6月期间


7月16日,稳住阵脚的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开始发动反扑。“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宣称要发动“最大规模的反攻”,而第八集团军司令泰勒更是调来多支南朝鲜部队,准备围歼突出部的志愿军180师。


而此时,志愿军方面正好也因为后勤补给路线过长,开始转入战略防御,拼死抵挡敌人的反扑。在防御战中,背水一战的180师打得尤其英勇,这支在朝鲜战争中命运多舛的部队死战不退,在867高地的防御战中,防守阵地的一个连志愿军战士在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的情况下,最终只有2人生还,全连壮烈牺牲。


战斗打到7月16日晚上8点,除了867高地丢失外,其余阵地都在志愿军掌握之中,而负责进攻的南朝鲜军队伤亡已超过3000人。


在之后的几天,南朝鲜军队进行了疯狂的反扑,尤其是在7月23日,由于李承晚总统亲自到前线为部队打气,南朝鲜军在两天内发动了107次反攻,但均无功而返,志愿军掌握的所有阵地都纹丝不动。


至于美军,美三师只是发动了几次连、排级的进攻试探,在失败后就再也不肯进攻了。


至此,第20兵团吃下的所有正面阵地都已经巩固了下来。


7月25日,尽管“金城战役”并没有正式宣告结束,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给志愿军总部的贺电已经来了:


祝贺志愿军取得夏季战役的重大胜利。


6


之所以用“重大胜利”来形容,是有客观数据支撑的:


自7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金城战役”开始到27日,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共歼敌5.3万余人,将南朝鲜军4个师彻底打残,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


而更重要的一层意义是: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入朝作战之后,对拥有坚固防御攻势敌人的最大规模进攻战役。事实证明,从炮步配合到后勤运输,志愿军和三年前初入朝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事实上,“金城战役”打到7月27日的时候,从战术角度而言并没有结束。


据说杨勇当时还在20兵团司令指挥部布置各集团的反击任务,准备再往南纵深进攻。


然而,战役必须要停了。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在朝鲜半岛中西部、北纬38°线以南5公里处一个叫“板门店”的地方,朝,中,美三方终于坐在一起,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


41744A8C-EE0E-4B5D-A8FE-32B73A0FFA05.jpeg

板门店停战签字仪式现场


李承晚没有派南朝鲜代表参加,因为他不承认与北朝鲜的战争状态结束。


但是,他再也不敢自己“单干”了。


至此,作为整个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落下帷幕。


因为,战争终于结束了。



(正文完)





馒头说



其实下面想写的这些话,本来是想放在周五的《金刚川》影评里说的。


但因为“金城战役”是整个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所以,忍不住还是想写两笔。


从整体上看,“金城战役”是以志愿军大获全胜而结束的,用“摧枯拉朽”来形容,或许也不过分。


但是,只要是战争,都是会死人的。


在“金城战役”中,19岁的安徽战士李家发,在攻占轿岩峰主峰的战斗中,身中七弹,最后拼命扑了上去,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机枪眼,为身后的战友赢得了冲锋的机会。


而他只是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个。


这样的牺牲,在三年的朝鲜战争中,实在是太多了。或许有人会说,比起长津湖,比起松骨峰,比起铁原,比起上甘岭,“金城战役”的志愿军牺牲人数并不算多,且似乎没有之前提到的这些战役惨烈。


但是,牺牲就是牺牲,而且,这样的牺牲,在“金城战役”中,会让人多添一份悲痛:


那是1953年7月了,离战争结束,其实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了。


在王树增先生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曾记录过这样两个小故事。


7月26日那天,一位叫晓燕的志愿军文工团女战士,在一个朝鲜村庄照顾一位即将临盆的朝鲜妇女时,遭遇了美军飞机的轰炸,在掩护朝鲜老乡进入防空洞的时候,她自己被炸弹炸死了——当时离停战只有一天的时间了。


7月27日那天,有一位通讯兵小战士,带着“今晚22点正式停战,不准发一炮一弹”的字条,往前沿阵地送信。眼看快到达的时候,被一枚敌军炮弹炸倒,一只脚被齐脚腕炸断——当时离停战只有2个小时了。


这些人,都倒在了和平到来前的最后一刻。


可以说,没有“金城战役”的大胜,在板门店的那场停战协议的签字,可能还会往后拖一些时间,甚至还会生出什么周折。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城战役”是必打的一仗。


但也正是在这场战役中,一批眼看就能回到家乡的志愿军战士们,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在停战协定生效后,彭德怀冒着硝烟走上了之前还在激战的前沿阵地。一队队担架抬着中国士兵的遗体经过,彭德怀掀开担架上覆盖着的白布,眼泪流了下来。


就差几个小时。


他在阵地泥土中拣出一个满是弹洞的白色搪瓷水杯,久久伫立,一言不发。


那个搪瓷水杯上,写了七个红色的字:


“献给最可爱的人”。



(全文完)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最后的较量——参加金城战役的纪实》(刘凤文,《党史纵横》,1998年06期)


2、《金城战役亲历记》(苏宠惠,《国防时报》,2011年11月23日)


3、《金城反击战亲历记》(丁承平,《国防时报》,2011年12月23日)


4、《金城反击战 我随180师前进)(吴迦陵,《开心老年》,2017年10期)


5、《金城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上)、(下)(李鹏,刘丽群,《 兵器知识》,2003年08期)


6、《金城战役:一场准且狠的虎口掏心战》(韩刚,《解放军报》,2019年6月13日)


7、《抗美援朝中的金城战役》(齐德学,《中华魂》,2012年04期)


8、《抗美援朝中的金城反击战为何能“以战逼和”》(卢雷,《学习时报》,2020年10月5日)


9、《朝鲜战争》(王树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1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2 07:37 PM , Processed in 0.1026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