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1|回复: 0

[哲史艺丛] 世界读书日,纪念一位努力帮助中国人读书的外国女士 | 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3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读书日,纪念一位努力帮助中国人读书的外国女士 | 短史记

 言九林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1-04-23



作者丨言九林

编辑吴酉仁



1899年底,三十八岁的Mary Elizabeth Wood女士,自旧金山跨越太平洋抵达上海,然后又溯江而上来到了武昌。


那时节的中国正值晚清,教案频发,已是“庚子之变”的前夜。Mary女士来华的目的,便是不放心在中国传教的胞弟Robert Edward Wood——Robert上一年来华,是中华圣公会的一名牧师,他的中文名是“韦德生”。Mary希望Robert尽速离开中国这个她眼中的“蛮荒”之地,但Robert不愿听从安排。Mary只好乘船远渡重洋,亲自来华探望并劝其回国。


17.jpg

 韦德生


在武昌,Mary见到了安然无恙的Robert。Robert仍坚持留在中国,不能放心的Mary于是也选择留下,在武昌暂居,受聘为当地思文学校(Boone School)的英语教员,并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韦棣华”。1900年7月,眼见华北的局势已经失控,韦棣华姐弟选择避往日本,约在1901年才重返武昌,继续在思文中学教授英国文学。①


据学生沈祖荣回忆,韦棣华“于中国语言不通,文字不达”,只能以英语授课,但她的家中常有学生欢聚。学生节假日无法回家,韦也会“特别招至,温语拊循”。教学上更是尤其用心:


“为人勤恳和蔼,教学生循循善诱,训诲不倦。每退讲席,必与学生谆谆谈论,随事指点。一字之误,一音之讹,反复告语,卒得正确而后已。论文书札,或有舛误,必详为更正。爱学生若子弟,学生亦亲之若慈母。彼此款洽,又如朋友。”②


文华大学(由思文学校升格)学生毛坤后来评价说,韦棣华来华时,中国的教育尚无可取之处,师生之间充满了膈膜,学生将求学“视同科举”,只当成猎取功名的路径,并不在乎有没有实用价值。韦棣华带来的,却是另一种全新的学风:


“女士独能引导学生为学问而学问,终日钻研不倦,而师生之间则如家人父子,规过劝善,析疑解难,尽读书之乐趣。以是女士之学生成就者独多远者如余日章博士韦卓民博士周苍柏陈宗良沈祖荣胡庆生诸先生,近者如桂质柏博士裘开明王文山查修诸先生,皆能卓然有成。其余专一科成一业而服务立功于国家社会者,不可胜数也。”③


18.jpg

 韦棣华


留居武昌任教期间,一个想法开始在韦棣华的脑海中渐渐成型。


据韦的学生裘开明讲,韦棣华是一个喜欢“与民众相接洽”之人,很愿意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她“目击平民知识浅陋,生活困苦,思有以救济之”,这救济的办法便是“开通明治提倡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人脉和专业知识,为中国创设一所真正的“公共图书馆”。④


韦棣华会有这样的想法,除了“庚子之变”带来的冲击之外,也与她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韦棣华的父母共生育了七个成年子女(另有两个子女夭折),韦棣华排名第四,韦德生排名第七。因家境困顿,七个子女中,只有最小的两个接受过正规的中学和大学教育。按韦德生的说法,姐姐韦棣华在英国文学领域和图书馆学方面的造诣,主要依赖持之以恒的自学。这种自学热情,让韦棣华在1889年得到机会,成为了巴达维亚城“里奇蒙德纪念图书馆”的第一任馆长,而且一做就是十年,直至她启程来华。


在那些“知识浅陋,生活困苦”的中国平民的身上,韦棣华多多少少见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


1901年,韦棣华开始写信给自己在美国的朋友,请求他们帮忙做两件事,一是收集二手图书,二是筹款购买新书。如此这般,靠着自己的积蓄和人脉,慢慢在思文学校建立起了一座超过三千册英文书籍的小型图书馆。1903年,思文中学升格为文华书院,1906年又筹备升格为文华大学。韦棣华也开始筹划将小图书馆升格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她的目的是“创办一家既有英文书籍也有中文文献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以便将知识的“影响力扩展到文华大学校园以外”。


创办一所大型公共图书馆,既超出了韦棣华的财力和人脉,也超出了她自学所得的专业能力。于是,在1906年,韦棣华决定返回美国做两件事:(1)进入纽约普拉特学院的图书馆学院求学。(2)举办公开演讲,为公共图书馆筹募资金。1908年初,韦棣华返回武昌,带回了更专业的图书馆学知识和大约一万美元的资金。


1909年6月,中国近代第一所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正式建成。采用“公书林”这个称呼,按韦的学生裘开明的解释,便是因为这是一所“民众化之公开的图书馆也”。图书馆“虽附设于文华(大学),实非文华所私有,故不名‘文华图书馆’而名为‘公书林’。盖欲以其所藏之图书,公诸武汉各界之人士也。”


19.jpg

 文华公书林外部


除了允许所有民众前来“文华公书林”借阅,韦棣华还创设了一种“循环图书馆”制度。简单说来,便是选择多批“良好读物”,寄存到“武汉各公私学校”(后来还扩展至诊所、医院、军营和煤矿),让那里的学生、职员与工人可以就近借阅。每隔几周再更换一次寄存的书籍。如此便能使武汉的所有民众,都能与文华大学的学生“享受同等之待遇”。


那时的文华公书林,全部藏书开架,读者可以进入藏书室自由浏览取阅。在清末民初的中国,这种做法是破天荒的。时任文华大学校长的翟雅各(James Jackson),便对这种模式能否持久存有极深的疑虑。他建议韦棣华“严格限制外校学生自由出入书库”,理由是全面开架任人取阅,会因为读者“流品复杂偷窃遗失在所不免”。韦棣华的回应是:


“不可以小人行为蔑视士类。纵有借去未归,不妨劝勉告诫,使之清出送还,以养成其爱惜公物之美德。”


也许,做出这般回应的韦棣华,想起的是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想起了自己没有机会进入到正规学校读书,也就难有机会进入到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她不希望自己创办的公共图书馆,仍存有这样的借阅壁垒。她希望知识可以自由流通。即便这自由流通要承受“偷窃遗失”造成的损失,她也认为值得。


20.jpg

 文华公书林内部正厅⑤


从1901年的“不过报纸数张、破书几卷,错落散置于茅亭草阁间”,到1910年的“文华公书林建筑巍峨书籍繁富”,韦棣华耗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购书、编目、募捐筹款,亲身游说或书信往返于太平洋两岸,才有了“十万元之建筑”与“三万册之图书”。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是革命的导火索,更是各方势力剑拔弩张的焦点,全城紧闭遍地烽烟,图书馆的建筑工程尚未完工,预定中的筹款又多有未付,韦棣华一度负债累累。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武昌又成为战场,被围四十余日,公书林屡遭炮弹袭击,屋顶洞穿,墙体倒塌,图书损毁严重。年逾六十的韦棣华,不得不再次出面奔走,艰难筹款修缮。


文华公书林成立后,韦棣华又有了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将图书馆专业引入中国。她深信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城乡,将会非常需要公共图书馆。而要创办图书馆,便需要专业的图书馆人才。


创办图书馆专业,需要积累师资经费,还得解决校舍问题。所以,从1914年起,韦棣华便开始选派学生赴美攻读图书馆学,以积累师资人才;她自己也于1918年重新回到美国大学进修。校舍问题通过与文华大学合作设立“文华图书科”解决后,韦棣华又成立了“中美两国劝募文华图书科基金”,来筹集开办经费。1920年,师资人才归国,经费也渐有累积,中国第一个图书馆专业——文华图书科,遂正式开学。中国图书馆人才的培养,也由此发端。


1923-1924年间,韦棣华又四方奔走,联合中美两国朝野名流,致信美国总统和国会,参与推动美国政府实施“第二次庚款退还”。韦先去到北平与中国知识界及美国驻华大使馆沟通,又前往华盛顿游说媒体记者和政要。学生裘开明回忆说:


“韦师竭一年之力,奔走呼号。所有美国国会议员,韦师皆一一谒遍(注:有统计称,韦棣华在五个月的时间里,拜谒了美国国会的82位参议员和420位众议员),请求协助。舌敝唇焦,卒得美政府允许,将该项赔款退还中国,指定作为教育与文化事业之基金。”


庚款退还尘埃落定后,韦棣华又于1925年邀请了美国图书馆学的权威鲍士伟(Arthur E Bostwich)来华考察,希望借鲍的声望来影响庚款的使用方向。之后部分庚款被直接用于发展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如著名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便与此有关。裘开明说,鲍士伟访华的来往旅费“概由韦师在美政府委员会筹划”。但韦未曾宣扬此事,所以“吾国人士坐享其成”,却很少有人知晓韦棣华的贡献。


21.jpg

♦ 发起“纪念韦棣华女士来华服务三十周年”活动的启事


1930年,王正廷、孔祥熙、王世杰与王云五等名流,曾筹划发起“纪念韦棣华女士来华服务三十周年”活动。但活动未及举办,1931年5月1日,韦棣华便在武汉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追随她工作数年的毛坤回忆说:


“女士以一美国人服务中国数十年,无种界,无国界,扶弱济贫,重道德,宝智识,数十年如一日,非天下之至大至公者孰能如此?女士本非富有,数十年中为图书馆为学校费用凡数十万。女士自身则缩衣节食。余随女士五年,未见其御一新衣,著一新鞋。死后四壁萧然,一无长物,见之者惟有痛苦之而已矣。”


一位文华图书科的在读学生,全程参与了韦棣华女士的葬礼。葬礼结束之后,他在日记中如此写道:


“我们不要徒徒的伤感,美国的韦小姐去世,正是中国韦小姐的生日。我们的责任,最要紧的是继续韦小姐的精神,才不负韦小姐来华三十年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一番的热诚啊!……努力!努力!!努力!!!”


韦棣华女士用三十年在中国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公共图书馆和一门图书馆专业学科,还在她的学生们身上播下了一颗颗致力于让中国人读上书、并追求知识自由流动的心魂。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今年是韦棣华女士去世90周年。我们不能遗忘她。



22.png
①关于韦棣华的生平,本文主要参考了陈碧香的《韦棣华生平考辨》一文,载于《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年第6期。下文引自该资料者,不再赘注。
②沈祖荣:《韦棣华女士传略》,《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1年第3卷第3期。下文引自该资料者,不再赘注。
③毛坤:《悼韦棣华女士》,《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1931年第3卷第3期。下文引自该资料者,不再赘注。
④裘开明:《韦师棣华女士传略》,《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1年第6卷第6期。下文引自该资料者,不再赘注。
⑤本文所有照片,均引自《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
⑥舒纪维:《韦棣华女土逝世的日記》,《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1931年第3卷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12:57 AM , Processed in 0.1134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