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9|回复: 13

[中华脊梁] “开国十大元帅”系列|江宁知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8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荣桓:记得当年草上飞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1-12


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第一篇,讲述罗荣桓元帅的故事。


55.jpg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北京逝世,年仅61岁。


他去世后,毛泽东非常伤心,写了一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以示哀悼: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首七律的最后一句说得“很重”——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那么罗荣桓到底有怎样的特殊经历和本事,让毛泽东发出如此的感慨呢?


56.jpg

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图片摄于1960年前后


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年初,国民党闹分裂,蒋介石和汪精卫各自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


从此,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党树立了“一言不合就分裂”的优良传统,直至今天。


虽然蒋汪二人隔空对峙,闹的不亦乐乎,但都启动了强势的“清党”运动。


大量共产党员被捕,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布破裂。


面对气势汹汹的国民党,苏联派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瞿秋白主持中央领导工作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之后,全国各地的起义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


57.jpg

民国时期的武汉

     

汉口的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携夫人杨开慧和儿子来到长沙。


当时他只是一个政治局候补委员。


今天的影视剧出于各种原因,往往从秋收起义开始,把苏区岁月、反围剿、长征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主角光环一股脑加到毛泽东头上。


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很容易让人们忽视正大位之前的艰辛。


到达长沙后,毛泽东先把妻儿送回娘将板仓,然后便开始和当时湖南省委的负责人彭公达同志开始策划秋收起义。

    

起义的地点,他们选择在湘赣边界。


两个行政区的交界处,通常是统治最薄弱的地方。


对于起义的时间,定在了9月9日——历史就是这样巧合。


起义前的一个周,有一位年仅25岁的年轻人带着从通城、崇阳组织起来的100多名农民武装到达江西修水,合编进了起义队伍。


这位年轻人,就是罗荣桓。


58.jpg

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文家市镇,是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辖镇,当年曾是秋收起义主战场


罗荣桓1902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24年6月考入私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工商预科。


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为当时的青岛学生领袖。


1927年4月,罗荣桓进入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7月,他被中共湖北省委派往两湖交界处的通城从事农民运动。


凭借着强大的号召能力,罗荣桓成功组织了100多人的农民武装。


8月底,他率这100多人抵达江西修水,与秋收起义的主力军——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合编。


在这里,罗荣桓第一次见到了“潜龙岁月”里的毛泽东。


59.jpg


1927年9月9日这天,筹划良久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终于爆发。


起义的主力军是上面我们提到过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


该团的团长卢德铭是我党秘密党员,时年22岁。


除了这支勉强还正规一点的部队外,剩下的义军都是类似罗荣桓带来的这种“武装工人”或“武装农民”。


起义后的义军大概有5000多人,编成一个师,四个团。


原国民党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任总指挥,原警卫团副团长兼一营营长余洒度任师长,毛泽东任师党代表。


军事作战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


像我们市面上见到的军事书籍,基本都是“战史”和“武器”类的,真正的“兵书”是找不到的。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学校里几千名学生在操场上排练,想搞个队形变换,统一指挥起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在打了国民党一个措手不及之后,作为一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军,秋收义军很快遭到了失利。


义军之前占领的平江、浏阳县城纷纷失守,溃不成军。


失利后的义军开始了内讧。


4团邱国轩部为抢劫辎重队,突然袭击打散了1团的第2、3营,1团长钟文璋离队。


2团未能攻克萍乡,随后攻占醴陵县城,后遭偷袭被打散,团长王新亚下落不明。


60.jpg

卢德铭,黄埔军校二期步兵科毕业,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是毛泽东革命早期重要的伙伴,在秋收起义和进军井冈山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论资历是妥妥的元帅配置。


起义十天之后的9月19日,义军余部在文家市汇合。


此时,师长余洒度主张直捣长沙。


听到这个让人智熄的方案,毛泽东一边努力按捺住自己崩溃的心情,一边苦口婆心的劝说大家放弃以卵击石,并建议队伍向南方三百里外的井冈山进发。


除卢德铭外,绝大多数的指挥官都不同意进山。


很多人起义就是为了吃香喝辣,去山里落草的活谁愿意干呢。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大家最后表面上勉强服从了往井冈山进军的决定,暗地里则各自筹划出路。   


9月23日拂晓,部队行至芦溪更田村时,受到江西保安团的突袭。


这种在《亮剑》里被李云龙鄙视不如土匪的“国民党保安团”,竟一举重创义军。


卢德铭在掩护主力突围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胸阵亡。


9月29日,义军抵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


原本5000多人的队伍,这时只剩下不足千人。


军中思想混乱,军纪涣散,与军阀土匪无异。


于是,在三湾村“泰和祥”杂货铺,毛泽东召开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


改编首先资遣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将剩余人马缩编为1000人左右的一个团,共700多支枪。


之后,在剩余部队中建立党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并规定了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问题。


61.jpg

湘赣边界的井冈山


罗荣桓是那留下的1000人中的一个。


考虑到他带了一百多人的队伍来参与起义,所以三湾改编期间被委任为“特务连党代表”。 


除罗荣桓外,这1000人中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人物。


比如:谭政,三湾改编时任前敌委员会秘书;宋任穷,三湾改编时为团部文书;张宗逊、陈士渠、陈伯钧等,三湾改编时都是排长;黄永胜,三湾改编时为士兵。


当然,还有时任团党代表、地位远高于以上这些人物的何……


不过,像罗荣桓这样信念坚定的人毕竟是少数。


眼看要“落草为寇”,大部分人选择了离开。


像秋收义军的师长余洒度,便脱逃部队投奔了国民党。


后来他在国民党那混了一个少将,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利用职权贩卖毒品。


事情败露后,被蒋介石下令枪决。


62.jpg


我们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讲“记得当年草上飞”的往事,只为了说明一个问题。


罗荣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

   

他是十大元帅里唯一一位从最初便跟随毛泽东的。


不仅如此,此后的岁月里,罗荣桓在历次站队中都坚定的支持了老领导。


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苏区中央局会议)上,毛泽东在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中落败,被撤消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实际上“靠边站”了。


罗荣桓因多次力挺毛泽东,被批判为“宗派主义者”,遭罢官撤职。


直到遵义会议后,罗荣桓才恢复工作。


川西往事中,罗荣桓再次毫无争议的站队,与有些人形成鲜明对比。


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罗一直作为毛泽东最为信赖的心腹爱将执掌115师、山东军区、东北野战军一脉的政治工作,长期与林彪搭班子。


63.png

1938年,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陈士榘、115师政委罗荣桓、343旅副旅长李天佑、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委萧华(左起)在晋西孝义


建国后,罗荣桓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要职。


1955年评定军衔时,他自认为无甚军功,曾请辞元帅。


毛泽东不许,坚持让罗荣桓上选。


罗遂成为唯一“政工”出身的元帅。


由于身体不太好,建国后的罗荣桓有时一个会开完需要靠在沙发上休息好长时间,才能缓过劲来。


毛泽东知道后,曾在罗荣桓上报的一份干部任免书上写道:


“荣桓同志,你宜少开会,甚至不开会,只和若干干部谈话及批阅文件,对你身体好些,否则难于持久,请考虑。”


关怀之情可见一斑。


1956年,罗荣桓因心绞痛反复发作,写报告请辞总政治部主任一职。


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毛泽东同意了请求;但在随后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仍亲自提名罗荣桓为政治局委员。


1963年12月,罗荣桓逝世。


毛泽东亲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深深地向这位从秋收起义开始就坚定追随自己的老部下三鞠躬。


悲痛之余,老人家也发出了“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感慨。


一代政工巨匠,就此谢幕。


64.png

向罗荣桓遗体告别



番外



罗荣桓是一个可以对林彪形成强力制约的人物。


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1959年林彪复出后。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那么一点赵刚对李云龙的意思。


同为三湾嫡系的开国上将陈士渠曾任115师参谋长,对林彪、罗荣桓都非常熟悉。


他后来感慨说:


“可惜罗荣桓死得早,对军队建设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当时(指六十年代初)在军队中,已经没有人能同林彪的错误做法抗衡。如果罗帅活着,是可以制衡林彪的。”


65.png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林彪、罗荣桓(右)、刘亚楼在指挥作战


如果我们把开国将帅们做一个梳理,不难发现,“政工”出身的将帅们在政治敏感度上整体是要优于军事指挥官群体的。


实际上,罗荣桓早在1942年的“特殊时期”,就表现出一定的“反左”倾向。


在康生主导的“抢救失足者运动”中,当时全面主持山东军区和115师工作的罗荣桓对其予以了有力的抵制。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康生是何等厉害的人物。


六十年代林彪最如日中天的时候,对其都“敬而远之”。


不过当1942年康的《抢救失足者》小册子传到山东后,罗荣桓看了一遍便要求“不要下发”。


就像后来的“划右派”一样,此举保护了很多人。


这放在别人身上可是莫大的罪过,属于对中央政策“阳奉阴违”。


但由于毛泽东对罗极度信任,并没有追究。


66.jpg


1961年,复出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已经察觉出一些“不好的苗头”。


他在军队内部提出“反对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教条化”的观点,与当时刚刚掌权的林彪针锋相对。


可惜岁月无情。


罗的过早离世,使得林彪作为“军功集团代表”的地位呼之欲出。


再加上江青、陈伯达等为代表的“文人集团”,极左派的势力变的空前强大。


仅剩的温和派力量被完全压缩在了周恩来主导的国务院系统内,瑟瑟发抖。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尽管有时候一人之力无法扭转局面,但至少可以一定限度内减小对国家社会的损害与冲击,为拨乱反正做好积蓄。


六十年代风起云涌的那段岁月里,京城就这样痛失了一股重要的进步力量。


67.png

1961年,罗荣桓与贺龙、聂荣臻在成都金牛坝


本篇到这里就结束了。


番外的番外,我们讲一个电视剧《走向共和》里的小故事。


话说戊戌变法后,慈禧再度训政,想废了光绪,立溥儁(慈禧弟弟女儿的孩子)为皇帝。


下面一堆揣摩着老佛爷心思想拍马屁的人,纷纷上折子请愿。


当时连年号都起好了,叫“保庆”,预定庚子年元旦让光绪举行让位礼。


这种形势下,作为军机大臣、负责节制北洋的荣禄已经被逼迫的不得不发表正式意见。


在徐桐、刚毅前往荣禄府中要求他署名表态的关口,荣禄借口内急找到了下野中的李鸿章,征求“前任”的意见。


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如果我们抛开“历史人设”来听两位的交谈,从中可以体会出很多东西。


徐桐、刚毅这种人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都有很多。


但某些关口,某些话,只能是最最心腹的人去和领导提。


心腹,很关键。


“特别是你啊,仲华!”

 楼主| 发表于 2021-6-8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向前:尘海茫茫枕百感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1-16


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第二篇,讲述徐向前元帅的故事。

 

70.png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高原上,有一座小城叫做班佑。

 

这里曾经是红军右路军的驻地。

 

1935年9月9日夜,形势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亲自来到右路军总指挥徐向前住处,问他“最后的意见”。

 

徐向前犹豫再三,回复说:“两军既已会合,就不宜再分开,红四方面军也不宜再分为两半。”

 

这并不是毛泽东想要的答案。

 

如果我们打开上帝视角,让徐向前斩钉截铁的撂下一句“跟你了,北上!”。


那么可以想象,毛泽东定将面谕其为“开国第一功”——评十大元帅第一位都需要斟酌掂量一下选谁。

 

可惜。


在确定徐向前最后的态度后,毛泽东语气平和的说:“时间不早了,早休息”。

 

说完便匆匆离去。

 

第二天清晨,当徐向前醒来的时候,发现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团已拔寨北上,不知所踪。

 

毛泽东就这样带着从中央苏区一路走来打剩下的七千多人孤独上路了。

 

心境之凄凉,无以言说。

 

极度沮丧的徐向前在痛哭一场过后,率四万大军南下,再过草地,在党坝与左路军会合。

 

茫茫川西的若尔盖高原,就这样成了他“抱憾终身的地方”。


71.jpg

川西若尔盖高原。今天这里是很多驴友自驾的好去处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和三国时期鲁肃同字)。


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在山西五台一个没落的大户里。

 

徐的父亲徐懋淮是清朝秀才,娶妻赵金銮,二人育有徐向前等兄弟姐妹五人。

 

因徐向前成名甚早,在三十年代初即名震鄂豫皖,导致蒋介石和阎锡山经常派人到徐家搜刮打探徐向前的消息。

 

阎锡山后来感慨说:“我山西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文有薄一波,武有徐向前,如果这两个人都为我所用,我就可以统治全中国,可惜他们都跑到共产党那里去。”

 

得不到就毁掉。

 

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曾几度派人挖徐家的祖坟。


72.png

五台县徐向前故居

 

徐向前自幼勤奋好学,十岁被父亲送去读私塾,后转到沱阳学校读高小,但不久即因家境贫穷被迫辍学。

 

离开学堂的徐向前来到河北阜平县亲戚家开的书店,做了两年半学徒。

 

1919年春,在太原任职的长兄徐受谦来信向徐向前介绍了阎锡山创建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


之后徐向前顺利考入该校速成班。

 

民国初年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政通人和,发展的很不错。

 

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就读的日子里,校长赵戴文经常邀请胡适等社会名流前来讲学,徐向前收获颇深。

 

除徐向前外,像薄一波、王世英、程子华等名人,也都是该校学生。

 

1924年1月,徐向前听说广州国民政府筹办军校,并在上海招生,便与几位山西同乡一同赴沪参加黄埔军校考试。

 

经过两轮笔试后,徐向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一队,加入中国国民党。

 

同年9月,第一队作为孙中山的卫队前往韶关,誓师北伐。

 

在大革命时期,徐向前参与过讨伐陈炯明等一系列战斗,官至副团长。


73.jpg

 

1927年3月,在蒋介石叛变革命的一个月前,徐向前经樊炳星、杨德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后,徐向前辗转多地,最终抵达大别山落脚。

 

从1929年开始,徐作为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参与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

 

同年底,徐向前与女红军程训宣结为夫妇。

 

1930年春,徐向前任工农红军第一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开始指挥第一次反围剿战役,不久升任红四军军长。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鄂豫皖苏区来了一个主持工作的“大人物”——张恺荫。

 

此后若干年里,张成了徐向前的一个魔咒。

 

当时红军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军事指挥官无权干涉政治行动;加之张显赫的地位,徐向前倍感压力。

 

在著名的“白雀园事件”中,徐向前的妻子程训宣被张秘密杀害,直到1937年徐到延安后才知道消息。

 

74.jpg

大别山。1947年6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中,不知还有多少曾经鄂豫皖走出的老红军。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故地重游”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下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共三万人。

 

这在当时是一股和红一方面军并驾齐驱的力量。

 

徐向前任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

 

随后的鄂豫皖第三次反围剿是徐向前大放异彩的一役。

 

此战,面对蒋介石围攻鄂豫皖苏区的十五个师、二十万大军,徐向前首先组织黄安战役,击溃俘获一万五千余人,活捉69师师长赵冠英;继而组织商城潢川战役,重创汤恩伯的国军第2师,并攻占商城。

 

最后,徐向前集中兵力投入苏家埠战役,全歼国民革命军第7、46、55师,毙敌3万余。


被困苏家埠的国民党军6个团全部缴械投降,活捉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

 

眼看鄂豫皖红军越战越勇,蒋介石亲自挂帅指挥了第四次围剿战役。

 

此战,国军各路名将轮番登场,卫立煌、陈继承等部梯队前进,以避免此前红军的围点打援战术。

 

在黄安战役、七里坪战役中,徐向前率军与敌发生惨烈拉锯战、损失巨大。

 

1932年9月,红四方面军张、徐、陈“三人组”电告中央撤退。

 

徐向前及众军事将领率主力撤出鄂豫皖苏区,留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在当地进行游击。

 

当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出平汉路,跳出包围圈。

 

蒋介石岂能善罢甘休?

 

他指挥卫立煌、蒋伏生、胡宗南、萧之楚、刘茂恩等部开始堵击,将红四方面军彻底围攻于漫川关。

 

生死一线之际,许世友部在垭口打开缺口,徐向前率部队于11月13日黄昏突围成功。

 

之后,红四方面军越秦岭入关中平原,与杨虎城部发生对战,逼近西安南郊。

 

后又南下再越秦岭,渡汉水进入汉中地区,至此摆脱各路国军的尾追堵截,全军尚存一万四千四百人。

 

1932年12月底,红四方面军越过大巴山,进抵四川通江,创建川陕根据地。


由于当时川军与蒋介石嫡系部队有利害冲突,刘茂恩、胡宗南部无法入川。

 

面对战斗力相对较弱的川军,红四方面军攻城略地,至1933年底已占领八座县城,部队达八万余人。

 

此外,红四方面军还与杨虎城的西北军签署了秘密互不侵犯协议,解除了腹背受敌的隐患。

 

75.png

 

1934年是革命历程中非常艰难的一年。

 

这一年,中央苏区遭国民党大举围攻,被迫长征;红四方面军所在的川陕根据地也遭到刘湘组织的“六路围攻”,虽击退川军,但元气大伤。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命红四方面军集中全力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同年4月,红四方面军攻下剑门关,击溃川军一万余人,队伍再次扩员至八万余。

 

几个月后,红四终于在川西等到了突破重围风尘仆仆赶来的红一方面军。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在《川西往事》中讲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南下失利后,1936年1月,张放弃了另立中央的主张。

 

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纷纷要求北上到陕北。

 

7月初,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组成西北局,张任书记,决定北上。

 

由于当时红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签订密约,红二、红四方面军在行军中未有大型交战。

 

10月,徐向前率部抵达会宁,三大红军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对很多人来说,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终于告一段落。

 

不过对徐向前来说,另一段更加凶险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西路军的故事我们在《西北复仇记》系列中介绍过了。


九死一生,此处也不再多言。


76.jpg

茫茫祁连山


之所以花费了这么多篇幅讲前期的故事,是因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徐向前的戏份很轻。

 

戏份轻的原因,上面也都解释清楚了。

 

抗日战争期间,徐向前曾于1939~1940年间短暂执掌山东和苏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1939年底,日军开始对鲁中地区进行扫荡,鲁中战役爆发。

 

徐向前率山东军区部队参战,共经历大小战斗两千余次,毙伤俘日军两万余名。

 

1940年底,徐向前被召回延安,先是短暂担任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后任抗大校长。

 

这种“赋闲”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47年。

 

眼看着昔日的战友们一个个在外建功立业,徐向前实在坐不住了,尽管身体抱恙,还是强烈要求奔赴一线。


77.png

从山东返延安途中的徐向前。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下一次领兵作战,要到七年之后了

 

于是在1947年夏天,徐向前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负责自己家乡山西的解放作战。

 

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十二万人已由刘邓率领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次一等的西路兵团由陈赓、谢富治率领挺进河南西部。

 

留守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只剩下五万余地方武装。

 

这些新扩充组建起来的部队不仅缺乏正规战经验,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


从头再来,这是徐向前人生中的主旋律。

 

在山西这段岁月里,他的两个主要助手是王新亭和周士第。

 

前者是徐帅在鄂豫皖时期红四方面军的老部下,往事悠悠君皆懂。

 

后者则拥有一段和徐向前非常类似的人生经历。

 

78.png

1947年,晋冀鲁豫军区领导合影,左起为徐向前、周士第、王世英、滕代远


周士第和徐向前一样都是黄埔一期毕业生,在大革命时期便声名鹊起。

 

北伐军中,周士第做到了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团长的职务,即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叶挺任团长期间周士第任一营营长)。

 

这支由我党实际掌控的军队,后来涌现了无数革命骨干。

 

像林彪、陈毅、谭政、陈赓等元帅和大将,都曾是周士第的手下。

 

不过因为南昌起义后一段“离队风波”,再回头时,周士第早已被曾经的手下们远远落下。

 

在山西这样一个解放战争中并不太重要的战场,徐向前、周士第、王新亭等人以晋冀鲁豫军区留守的第8、第13、第14纵队为班底,编成华北军区第1兵团,归华北野战军下属。

 

徐向前兼任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士第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陈漫远任参谋长,后来的总书记任政治部主任。


徐帅就是这么厉害,八十年代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都是他的老下属……


79.png

1948年国军在太原外围双塔寺构建的碉堡

 

解放战争后期,林彪、粟裕等统帅几十上百万精锐大军与国民党决胜天下,形势一片大好。

 

徐向前等人也不甘落后。

 

凭借十八兵团起家的六万余人,他们先后组织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前期和中期),在几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解放了山西省除太原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


平津战役结束后,华北野战军杨得志19兵团和杨成武20兵团被抽调到太原前线。


国军大势已去。


总攻前,身体每况愈下的徐向前把三个兵团的指挥权交给了前来探望的彭德怀。

 

太原城破后,徐向前原本希望率军出西北,为曾经西路军的兄弟们报仇。

 

后考虑到身体情况,遵医嘱赴青岛养病。

 

十八兵团由周士第、王新亭、胡等率领进军西北,徐向前则在病床上与十八兵团的将领们告别。


80.png

阎、徐两人为五台同乡,且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有师生情谊


建国后,徐向前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55年授衔,徐向前十大元帅位列第八。

 

当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向前同志是个代表啊!”

 

这个“代表”,自然就是指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81.png

 

徐向前下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风云突变的1966年。

 

这年8月,徐向前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政治局委员。

 

次年初,毛泽东推荐由徐担任解放军全军文革小组组长。

 

徐向前当场回绝了传达最高指示的杨成武,并在事后向毛泽东借病推辞,遭强力挽留。

 

1967年1月12日,全军文革小组成立,徐向前任组长、江青任顾问。

 

江青这个顾问是徐向前为了自保“主动提议”的,所以徐一度被批评“对文革态度暧昧”。

 

当时北京到处贴满红卫兵大字报“向江青致敬!向徐帅致敬!”。

 

眼看军队迅速陷入混乱,徐向前自感局势有变,态度急转变化,再度以病请辞。

 

1月19日,京西宾馆召开军委碰头会。


围绕军队内部是否展开文革运动,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三位元帅与江青、陈伯达、康生、姚文元争执起来。

 

这是川西之后谨小慎微几十年的徐向前罕见的一次动怒。

 

形势比人强,此次抗争事件被江青一伙污为“二月逆流”。

 

同年4月上旬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徐向前被迫作检讨,遭到批判。

 

4月16日、17日,徐家两度被抄。

 

因事先接叶剑英通知,徐向前暂时在西山避难,躲过一劫,省了“喷气式”。

 

同年7月29日,蒯大富率人第三次抄了徐向前家。


动荡年代,徐向前被下放到了二七机车车辆厂进行劳动改造,过着半监禁的生活。


……

  

82.png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政坛“常青树”的徐向前再次被委以重任。


1979年1月1日,他以国防部长的名义发表《关于停止炮击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炮击的声明》。


历时21年之久的金门炮战就此结束。

 

同年2月,徐向前参与决策指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八十年代徐向前一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直到1988年请辞。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期间,徐向前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遗体火化后,遵照生前愿望把骨灰分为四份,分别撒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

 

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四段经历:鄂豫皖苏区、川陕根据地、西路军和山西。


徐向前是十大元帅中倒数第二个去世的,仅次于聂荣臻。


在二十世纪波谲云诡的历史浪潮中,他经历了无数次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风波,最终平安着陆。


因此,很多朋友都说徐帅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徐向前用一生验证了这个道理。


83.jpg

年轻的徐向前



番外



徐向前的第一任妻子程训宣在1932年去世后,他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岳母,并将妻子被害的事情隐瞒多年。


1949年,徐向前的岳母汪秀芝住到了儿子程启光(红四方面军出身,曾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行政处处长)的家中。


徐向前听闻便来探望,与程启光事先商量好隐瞒程训宣去世的消息,以免老人太过伤心。


汪秀芝从家中拿出了自己亲手酿造的米酒,递到徐向前的手中。


老人家开口问道:“我女儿训宣怎么样了,怎么也不来看看我?”


徐向前说:“训宣她啊,现正陕西学习呢,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呢,她也没办法。”


老人伤心的说道:“你们这一走就是几十年,现在国家稳定了,还是这么忙。”


为了慰藉老人,徐向前此后假借亡妻的名义给老人写信,频繁地为妻子“调动工作”。


先是从陕西调到青海,最后一路调到了苏联。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老人担心地问道:“现在不是在搞苏修吗,训宣怎么还在这么远的地方。”


徐向前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汪秀芝在儿子和女婿的照顾下一直活到96岁,1972年离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8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毅:幽兰在山谷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1-23


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第三篇,讲述陈毅元帅的故事。


全文分四个小章节和两篇番外:


1、会师

2、留守

3、征战

4、外交

番外:胡兰畦

番外:陈毅是个好同志


0.png



会师



陈毅,原名陈世俊,字仲弘,1901年出生于四川乐至。


为了简洁明了,我们先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陈毅元帅的革命生涯——


1. 留法


陈毅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于192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文书。


与陈毅一样有类似留法经历的领导人有很多,比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聂荣臻等。


2. 南昌起义后赴井冈山


井冈山初期有两批人,一批是毛泽东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带上山的;另一批是朱德等组织南昌起义后转战多地又上山的。


3. 苏区留守


陈毅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因为他被选作“勇士”留守中央苏区拖住敌人的主力……


4. 新四军→华东野战军一脉


苏区留守部队被打散成为东南各省游击队,1937年整编为新四军。


1.png

 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陈毅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


不过陈毅并没有赶上南昌起义。


起义一周后的8月7日,陈毅在抚州赶上南下的起义军,被任命为团指导员。


南昌起义军主力于潮汕地区失败后,陈毅协助朱德重新编组部队。


在江西、广东交界处的大庾岭,朱德陈毅把义军整编为一个团,朱德任团长,陈毅任团指导员,全团约800人。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这部分武装在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


井冈山会师后,两部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后来的红一方面军就是在这个红四军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关于陈毅在红四军时期的故事,我们在番外中单独介绍,这里不多言。


2.jpg



留守



陈毅经历了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


1934年8月28日,陈毅在江西兴国老营盘指挥作战时负重伤。


10月,长征开始。


陈毅因腿伤未愈,被留在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分会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长征前的中央苏区大概有十万党政军人马,除八万余人踏上漫漫未知征途外,还有一万余人没参加长征。


当时留守的主要领导有五位:中央局书记项英、组织部部长陈潭秋、主管宣传的瞿秋白、军事陈毅、政府何叔衡。


除此之外,日后成就很大的谭震林、邓子恢和张鼎丞也留守在苏区。


他们主要任务是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撤退。


这里插播一段关于粟裕大将的故事。


粟裕当时作为红七军团的参谋长,在军团长寻淮洲的率领下从江西瑞金一路打到福州城下。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作为“炮灰”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围。


红七军团残部后来辗转来到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汇合,编成红十军团。


可惜红十军团成立仅不到两个月即全军覆没,除乐少华、刘英随粟裕突围外,方志敏等主要领导人全部牺牲。


在1976年出版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关于这段经历的故事有整整三章,篇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


3.jpg


项英陈毅的苏区留守部队日子并不比粟裕好多少。


1935年2月,瞿秋白和何叔衡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当地保安团发现。


何叔衡中弹壮烈牺牲,瞿秋白被捕后慷慨就义。


1935年3月,项英陈毅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央的指示,领导红军和游击队突出重围,转入分散游击作战。


此后,他们便同中央失去了联系。


在国军频繁的清剿下,陈毅等人率部周旋于油山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1936年冬,陈毅在梅岭被国军四十六师围困,曾写下《梅岭三章》——


其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其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当时陈毅身边只有几十个残兵了,“旧部”都在黄泉路上,敌人正在放火烧山,已做好去阎王爷那报道的准备……


4.jpg



征战



1937年10月,根据我党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其他14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先后下山,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兼政委(实际大当家、东南局书记),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支队,共10329人。


陈毅任东南分局委员、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


其他三个支队正副司令分别为: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


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副司令员戴季英


5.png

1940年,曾参加南昌起义的新四军干部在皖南合影。前排左起:周子昆、袁国平、叶挺、陈毅、粟裕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


此次事变中,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国民党扣押监禁。


1946年4月8日,经多方努力营救出狱的叶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


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等重要领导人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叶扬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


新四军政委项英在事变中成功突围,辗转隐蔽于皖南山区。


1941年3月14日,项英和周子昆被见财起意的军部副官刘厚总杀害。


事变后,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原一支队司令陈毅升任代理军长,另委派少奇同志担任新四军政委。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沿用到1947年1月才撤销。


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至抗战胜利前夕,华东新四军总兵力为25万人(不含位于中原地区的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部4万余人)。


此时的陈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


6.png

1947年,华东野战军领导人合影。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1947年1月,陈毅的山东野战军与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


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前面介绍过,陈毅早期其实是走的“政工”路线,给朱德当党代表(政委)。


所以毛泽东专门给华野发电报称:


“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复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故在此后的一年多里,陈毅主要负责大政方针定夺,具体作战则由粟裕负责指挥。


1948年5月,陈毅调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保留在华东的职位。


粟裕则升任华野代司令、代政委,成为解放战争后期一颗闪亮的将星。



外交



7.png

1956年10月4日,张闻天、毛泽东、宋庆龄、周恩来、陈毅(从左至右)在北京中南海颐年堂合影。


战争年代结束后,陈毅逐渐离开军队系统,开始走“行政路线”。


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毅兼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和市长。


当时上海面临煤炭粮食短缺、金融物价波动的复杂局面,加上十五万国军投诚,上海经济面临崩溃。


为此,中财委召集的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大区财经领导干部会议在上海开幕(即上海财经会议),陈云主持会议,着手重点解决上海经济。


当时尽管解放军已占领上海,但人民币仍然无法在上海金融市场上立足。


为贯彻中央政府推行人民币为法定货币的指令,陈毅和陈云先后发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并查封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转移华东地区的储备,终于稳定了上海市的物价。


8.png

1966年刘少奇陈毅率团访问阿富汗


1954年9月,陈毅当选国务院副总理,分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工作。


1958年2月起,陈毅兼任外交部长,期间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等划分了边界。


作为这一时期周恩来在外事领域的重要助手,陈毅频繁出访亚非国家,还参与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建交。


文革期间,陈毅被下放到京郊南口车辆厂蹲点。


晚年他曾向中央建议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打开中美关系的冰冻状况。


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于北京。



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陈毅作于1960年冬,首次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


9.jpg



番外:胡兰畦



1922年,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陈毅担任了重庆《新蜀报》的主笔。


年轻的陈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引来迷妹无数。


其中一个女子叫胡兰畦,她是四川有名的才女。


著名作家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虹》,书中娇美而刚毅的女主人公梅行素,据说便是以胡兰畦为原型的。


乱世中的才女一般都有慧眼识英雄的本事,就像红拂女识李靖一样。


胡兰畦直接到报馆寻找陈毅,畅谈人生。


10.jpg


怎奈战乱时代的儿女之情,总是没有好结果,造化弄人。


1924年,胡兰畦嫁给一位叫陈梦云的军官。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在武汉办了黄埔军校的分校,开始招收女学员。


胡兰畦听说此事后,立即向丈夫提出要去武汉报考军校。


可以想象,老公坚决反对。


而胡兰畦心如磐石,不肯退缩,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夫妻俩分道扬镳。


1927年4月的一天,同在武汉的陈毅约胡兰畦到黄鹤楼旁的一个饭馆吃饭。


当时形势危急,陈毅要赴南昌筹划起义。


此番约会正是要向红颜辞行。


胡兰畦后赴德留学,加入德共,在德国她坐过三个月法西斯的监牢,曾与大学者德共领袖莱曼相恋。


出狱后胡兰畦到法国写了本书——《在德国女牢中》,名扬世界。


几年后她又去了苏联,深受苏联文豪高尔基的喜爱。


高尔基逝世时,斯大林等人抬棺,胡兰畦执绋。


1936年,地下党员胡兰畦回国担任国民党大佬何香凝的秘书,并在“一·二八”战争中任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团长。


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陈毅度过了“此头须向国门悬”的艰苦岁月,担任新四军领导。


在南昌,陈毅遇到了率领上海战地服务团一路宣传而来的国军团长胡兰畦。


二人 彻夜倾诉思念,遂订白首之盟。


陈毅禀告父母,得到同意。


然而组织上却不同意。


新四军大当家项英亲自找胡兰畦谈话,说二人倘若结婚,则胡的党员身份就暴露了。


陈胡二人只好痛哭而别。


陈毅致信胡兰畦说:“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1947年,国民党报纸大肆宣传“陈毅阵亡”并详细报道了“陈毅追悼会”的经过。


胡兰畦看后十分伤痛。


她拿出自己在成都老家的房产赡养陈毅的二老,以“儿媳”自居。


此后胡兰畦未再婚育,收养了妹妹的女儿。


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当了市长。


胡兰畦写信要见他,来的却是副市长潘汉年,潘对胡兰畦说:“陈毅都儿女成群了,你还找人家干啥?”


胡遂一个劲儿地哭。


解放后,胡兰畦到北京工业学院管后勤,文革期间被划为右派,耳朵被红卫兵打聋。


后来陈毅写过一首《幽兰》:


幽兰在山谷,

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

求者满山隅。



番外:陈毅是个好同志



文革中,一次红卫兵批斗陈毅。


陈毅先发制人,掏出红宝书说,请翻到毛主席语录第XXX页——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陈毅是个好同志。”


台下一片哗然。大家一齐翻宝书,但却没有找到。


后来周总理出面做证说,确有此话。


于是陈毅过关。


叶剑英得知陈毅被斗,以激愤的心情挥笔填写了一首《虞美人》的词赠给老战友:


串联炮打何时了?

官罢知多少!

赫赫沙场旧威风,

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


严关过尽艰难在,

思想幡然改。

全心全意一为公,

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


11.jpg

毛泽东和陈毅


接下来,我们解释“陈毅是个好同志”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井冈山会师后,朱德陈毅等带来的是一支经过北伐战争洗礼的现代正规部队,战斗力较强。


而原本驻山的秋收起义部队主要是农民军和袁文才、王佐两位“山大王”的队伍,作战经验相对欠缺一点。


由于可以想象的各种原因,两支部队的磨合成了一个难题。


一方觉得自己是正规军出身,瞧不大上“土包子”;另一方觉得对面新来乍到,旧军队习气浓厚。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实际掌握中央军委权力的周恩来在2月7日以中央的名义发出了一个指示,要求二人(朱毛)均“毅然地脱离部队速来中央”,而红四军则应立刻转入游击战。


需要说明的是,这封信的真实背景是来自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布哈林在中共“六大”(于莫斯科召开)的报告,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形势非常悲观。


因秘密交通的辗转,信直到4月3日才收到。


接信后,毛泽东以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的名义回信中央,称2月7日的来信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12.jpg


6月22日,红四军在龙岩召开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会议由陈毅主持。


年轻的陈毅血气方刚,坦荡直率。


为调和当时两股力量之间的矛盾,维持红军的团结,陈毅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


会后,毛泽东辞去前委书记的职务,改由陈毅担任。


毛泽东携贺子珍离开红四军,以特派员身份前往闽西“养病”,朱德和陈毅成为了红四军的最高领导。


同年9月,陈毅化装绕道香港去上海,向中央军委汇报红四军七大的情况。


根据联席会议精神和周恩来的指示,陈毅代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史称“九月来信”。


来信强调红四军全体指战员要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并指定毛泽东仍为红四军前委书记。


13.jpg


毛泽东恢复工作是在1929年的12月底。


红四军根据中央指示,召开了第九次党代表会议,即大名鼎鼎的“古田会议”。


会议由请命归来的陈毅主持,毛泽东做政治报告,朱德做军事报告。


古田会议是红军发展历程中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肯定了从三湾改编开始凝练的红军早期建军思想。


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李任予、黄益善、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宋裕和、田桂祥为前委委员。


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新星”,是1928~1929年间在政治、军事两个领域表现均非常亮眼的林彪。


在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之前,他只是南昌义军中一个不起眼的连长。


古田会议是林彪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这一年,他22岁。






全篇完。



番外2中部分内容参考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8/0116/c85037-29766685.html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9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彪:成败兴亡笑谈中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1-24


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第四篇,讲述林彪的故事。

 

50.png

 

1928年4月28日,当毛泽东在井冈山下迎接南昌起义部队时,看到一个小年轻在路边给部队讲话:

 

“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块天下。我们红军也有枪,红军也能坐天下。”

 

这个小年轻就是林彪。

 

次日,毛泽东让林彪给井冈山红军做《红军能够坐天下》的报告。

 

那年林彪21岁,刚刚被朱德提拔为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一营营长。

 

这件小事或许让林彪对毛泽东产生了特殊的好感。

 

作为南昌起义部队的一员,他在井冈山整个1928~1929年的风波中没有站队自己的老上级,而是始终坚定支持毛泽东。

 

1928年底,凭借着军功和敏锐的政治选择,年轻的林彪升任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的团长,逐渐成为红四军内一号重要的人物。

 

也就在这一年,毛泽东把自己的心腹长工同志派去和林彪搭班子。

 

他先是陪着林彪任营党代表,后一起晋升为团长/团党代表……

 

人的命运,就是如此奇妙。

 

51.png

 

林彪1907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原名林育蓉,字阳春/祚大,乳名春儿。

 

他是十大元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比第二年轻的罗荣桓小整整五岁。

 

林彪兄弟姐妹六个,除年龄最大的姐姐和年龄最小的妹妹外,中间是四兄弟。

 

四兄弟的字按照“正、大、光、明”排序,林彪作为老二,字“祚大”。

 

九岁那年,林彪入读私塾。


他的私塾老师李卓侯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早年参加过同盟会,思想开放、知识渊博。

 

后来老先生曾回忆说:“育蓉性子阴柔,不好把握,是龙是虫,一切全靠他自己”。

 

林彪走上革命道路和他的两位堂哥有很大的关系。

 

林育英、林育南,都是我党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尤其是林育英。

 

1935年,林育英化名张浩从莫斯科出发,乔装为皮货商人经蒙古入境抵达陕甘宁边区。

 

同年12月,林育英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席瓦窑堡会议,代表共产国际支持毛泽东获得党的最高领导权。

 

1936年1月16日,林育英再次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致电南下分裂的张,要求其取消另行建立的中央,并给其台阶下:“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

 

次日张向林育英复电,称“一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

 

凭借两项盖世奇功,林育英在抗战初期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委员、129师政委、党委书记(刘伯承为师长、党委副书记)。

 

只是不久后林育英因旧病复发被调回延安休养,改派邓小平出任129师政委。

 

1942年林育英病逝于延安,毛泽东亲自为其守灵并抬棺至墓地,历史唯一。

 

52.png

1942年3月9日林育英葬礼,毛泽东为其执绋抬棺

 

在育英、育南两位堂哥的引导下,1919年7月,林彪入读浚新学校,接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潮洗礼。

 

1922年3月,小学未毕业的林彪以优异成绩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昌共进中学,其入学考试作文《论男女同校》受到阅卷老师的高度赞赏。

 

求学期间的林彪经常接触陈潭秋、董必武、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听他们谈论国家大事。

 

这一时期的林彪留下了一副对联,非常有趣:


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林彪这个人是极其沉默寡言的;原来这种“沉默是金”的性格是从小就养成的。

 

1924年底,根据陈独秀、毛泽东的提议,中央要求各地组织迅速在内部选派优秀青年投考广州黄埔军校,为我党培养军事人才。

 

林彪投考的想法得到了两位堂哥的赞许。

 

他写信告知家里,父亲林明卿大吃一惊,跑去武汉阻止儿子。

 

不过林彪心意已决,老父亲最终选择放手。

 

临别前父亲给了林彪一点钱,嘱咐他保重,父子依依惜别。


53.jpg

建国后的林彪、叶群与林明卿

 

1925年,林彪在上海考取黄埔军校,编入第四期,和胡琏、戴笠是同学。

 

到广州后,他不满名字(林育蓉)像女孩,于是自行改名为林彪,别名尤勇。

 

由于有林育南的引荐信,年轻的林彪在广州受到了萧楚女、恽代英等人的照顾。

 

林彪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是少数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担任所在连的党支部书记。

 

1926年10月,黄埔四期学生提前毕业,补充进国民革命军参加第二次北伐战争。

 

由于年龄较小、出道较晚,林彪在早期革命队伍里地位并不高。

 

北伐初期,他被教官聂荣臻分派到第4军叶挺独立团2营7连任见习排长,后升任排长。

 

林彪在部队里非常机灵。

 

有同连的战友后来回忆,当时连长组织射击训练,林彪经常帮忙出点子。

 

比如在小铁桶装入白灰做为靶子,铁桶中弹喷出白灰,以提高战士们的射击趣味。

 

54.png

林彪最早期的清晰照


1927年4月,蒋介石宣布清党。

 

选择关口,林彪依然坚定跟随党组织。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

 

林彪在聂荣臻、周士第的率领下参与起义。

 

据当事人们回忆,“(林)带领的那个排在这场战斗中打得异常勇敢,林彪始终冲在士兵们的前面”。

 

当月的会昌战斗中,林彪再立新功。

 

面对广州卫戍司令钱大钧部(钱曾是林彪在黄埔军校的老师),林彪率一个排沿着一条干水沟从敌人侧翼进攻,起到了奇兵的效果,战后受团部褒奖。

 

不过个别战斗的胜利并不能改变南昌义军当时面临的危险境况。

 

1927年10月,南昌义军被国军重创,不少人选择了离开。

 

危机关头,朱德召开全体大会,宣布这支部队今后由他和陈毅领导,并说:“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不愿再干的可以回家,来去两便,绝不勉强”。

 

据后来陈毅、粟裕、陈士榘和萧克描述,林彪和一些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曾找到陈毅劝他一起走,被陈毅拒绝。

 

林彪等留下枪后离开队伍,出走没不久后遇到困难又重新归队。

 

陈毅当着官兵的面狠狠地批评了林彪,不过仍让其担任七连连长,将功补过。

 

1928年1月,朱德所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林彪任1团2营2连连长。

 

在井冈山会师前的几天里,朱德提拔林彪为营长。


55.jpg

 

1928年4月28日,林彪随朱德、陈毅部与毛泽东秋收起义所部会师井冈山。

 

会师后的部队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林彪任12师28团1营营长。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是林彪的两块“福地”。

 

上山之前,他只是南昌义军中的一个小连长/营长。

 

待到六年后长征时,林彪已是红一方面军头等主力红一军团的军团长。

 

这其中天翻地覆的变化,既有林彪在军事上的屡立战功,也有政治上的敏锐选择。

 

井冈山时期,林彪提出了“买东西要付钱”和“要讲卫生,盖厕所离家要远”两条建议,使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扩充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一时期的林彪的军事指挥风格开始形成。

 

比如,林彪几乎不接近士兵和下级干部,从来不和下级漫谈、开笑话。

 

他解释道:“带兵要严,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

 

长征期间,林彪率红一军团1.8万人和彭德怀所率红三军团负责开路。

 

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后,林彪率未渡河的红一方面军一部奔袭泸定桥。

 

先头部队红4团强行军,历经数场战斗于25日到达泸定桥一侧,后到的林彪迅速开会研究部署夺桥方案。

 

红4团经两小时激烈战斗成功攻占泸定桥。

 

后来毛泽东对此次战斗有极高的评价:

 

“过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它就很可能被消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指石达开)。

 

56.jpg


除在遵义会议期间被批评“态度暧昧”、“不发一言”外,林彪在长征中的表现总体是上佳的。

 

据林彪在红一军团的下属、开国中将刘忠回忆:

 

“林军团长在长征中经常生病,健康情况不很好。当红军翻过几座大雪山,要进入草地的时候,他的身体更加虚弱了。”

 

“凡是没人吃过的草,他都要亲自尝尝,并且还常常骑上骡子亲自到野外找,找到能食用的野草,就拿到各单位去介绍,或用文字通报全军”。

 

在《徐向前:尘海茫茫枕百感》一篇里我们讲述过“川西右路军”的故事。

 

9月9日那天凌晨毛泽东率领北上的7000多残军中,一半就是林彪的红一军团。


57.png

1937年5月,部分红军将领于陕西旬邑织田镇合影。蹲者左起:周子昆、乐少华、杨尚昆、聂荣臻、林彪;站者左起:陈赓、罗瑞卿、周昆。


1937年7月,中日全面战争爆发。


次月,国共宣布第二次合作,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林彪任师长。

 

平型关大捷后,115师师部行军经过阎锡山部第19军(军长王靖国)第70师的防地。

 

当时尖兵已经通知晋绥军班哨,但班哨还没来得及向连哨通报。

 

骑马走在前列的林彪被晋军连哨开枪击中,背部脊椎左侧一寸处中弹受贯通枪伤,并打断半寸长的一截肋骨。

 

115师司令部卫生所长彭芸生立即为林彪止血包扎。

 

林彪受伤后,师部按照预定计划继续行军,政委罗荣桓安排师卫生部部长、师保卫部长率一个警卫连护送林师长回延安。

 

此次枪伤让林彪留下了困扰终生的植物神经紊乱症,余生中经常注射麻药止痛。

 

得知林彪受伤的消息,毛泽东罕有的骑马十五公里迎接探望。

 

此后林彪再没有参加抗日战争,1938年赴苏联就医。

 

后来传说因苏联医生使用药物过量,损伤了林彪的神经机能,形成了怕水、怕风、怕感冒、拉肚、出汗等一系列后遗症。

 

病情加重的林彪开始不信西医,自己研究中医书给自己开药。


林彪在莫斯科期间的故事有很多传说,不少还是大人物之间的转述。


比如:


苏军统帅部召集军事会议,邀请林彪参加。苏联元帅大都认为德国将先攻占最富饶的乌克兰。


但林彪认为德军将从西线高加索方向进攻,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全线进攻,占领莫斯科。

 

与会的苏联将领都纷纷摇头,后仍将主要兵力部署在乌克兰。


后来林彪的预测一一应验。


58.png

三四十年代莫斯科街头


1941年底,林彪回国。

 

他辗转兰州、西安等地,于次年2月8日返回延安。

 

未来和蒋介石一争天下的心腹爱将终于回来了,毛泽东十分兴奋。

 

惯于晚睡晚起的毛泽东破例起个大清早去迎接林彪——这是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都不曾有过的。

 

林彪返回延安时正是“整风运动”爆发的那段时间。

 

不过他在这场运动中是一个“有特权的局外人”,对康生那一套“抢救运动”敬而远之。

 

既没有人敢整他(想想毛泽东对他的态度),他也没有整过别人。


延安时期的林彪主要精力用在和叶群谈恋爱上,他们在宝塔山下,小河边……


此处略去若干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京华烟云 前传》。


59.png

四十年代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


解放战争期间的故事各种战史写得非常多,此处仅简述一下。

 

1945年6月,休养良久的林彪到山东出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接替肾病发作的罗荣桓

 

同年9月中旬,中央决策抢占东北,林彪率部出山海关。

 

出关后的林彪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并于1946年初与全美械国军首次交手。

 

尽管当时我党已经把大批主力抽调到了东北,但在此后的四平之战中东北民主联军还是不敌孙立人、廖耀湘等率领的中国远征军精锐新一军和新六军。

 

林彪在迟迟得不到中央撤军指令的情况下“擅自”下令撤退以保存实力。

 

东北战局在波澜不惊中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辽沈战役爆发。 

 

在战役总体方案策划的时候,林彪曾主张先打长春,认为这样稳打稳扎,把握较大。


此番迟疑在“九一三事件”后让林彪受到猛烈抨击,不过都是身后事了。

 

辽沈战役是一场大胜,东北野战军以6.9万的伤亡歼灭国军47万余人,占领全东北。


从此解放战争的平衡状态被彻底打破,国民党的垮台只是时间问题了。

 

1948年11月29日至次年1月31日,林彪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发动平津战役,再获全胜。


60.png

1946年,东北局高层领导在哈尔滨召开军事会议。左起:林彪、高岗、陈云、张闻天、吕正操

 

南下期间和建国初,林彪先后被任命为华中局、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中南军区司令员,统辖河南、两湖、两广、江西六省。


这种党、政、军一把抓的现象在各大局里非常罕见。(参考《邓小平在西南局》)


一时间林彪的地位大大超过同级的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等人。


61.jpg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作者杨奎松


1950年朝鲜战争前,林彪称病推辞,坚持反对出兵,并直指朝鲜战争是斯大林在挑拨。


他认为“国家刚刚解放,胜利来之不易,不能引火烧身”。


随后林彪赴苏联索契疗养,待了整整一年。

 

在五十年代的岁月里,曾经的“四野主将”、“最年轻的元帅”,慢慢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蛰伏在西城区平安里东南的毛家湾,过着大隐隐于市的生活。

 

62.png

西城区毛家湾

 

赋闲岁月里,林彪熟读《黄石公三略》,晓得了“班师之日,存亡之阶”的道理。

 

他在笔记中写道:西汉故人以权贵不全,南阳故人以悠闲自保。

 

与建国初期生龙活虎的高岗等人不同,林彪恪守分际,很懂得自己的角色界限,极少就党的重大问题发表看法。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林彪在党内的口碑都很好,在各种无记名投票中常常会名列前茅。

 

“高饶事件”发生之后,作为昔日的老搭档,林彪更是愈发谨慎。

 

尽管在1954年、1955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并进入政治局,但他始终没有出来工作,只是挂个名头。

 

直到1959年的庐山。

 

63.jpg

参考阅读:似水流年

 

这次会议林彪赶了个“下半场”,会议开了近一个月后他才上的山。

 

当与会者看到这位姗姗来迟“陌生人”时,他们并不知道,另一个“林彪”即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正所谓: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全篇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9 1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彪和“四大金刚”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1-27


65.png

林彪全家福


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的林彪坠落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暴尸于异国荒野。


林彪死后,抄家抄出来很多他的“笔记”;连同他儿子的那份“工程纪要”一起,惊呆众人。


此后对他的批判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众人把林彪从南昌起义、井冈山开始的事迹一个个扒了出来,用放大镜仔细的看,挑出了无数的bug.


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被底朝天的扒了一个遍,沦为彻底的“bug男”。


甚至连林彪引以为傲的指挥作战水平也备受质疑,从四平一直被批到海南岛,成了一个“水货元帅”。


66.jpg

林彪和“四大金刚”的形象。不知道照片是如何处理的,一个个歪瓜裂枣


受林彪事件的影响,曾经风风火火的“四大金刚”纷纷折戟,一个个被清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如何对这些“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成了拨乱反正、统一思想的一个重要任务。


1979年,陈云在谈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问题时说:


“我的看法是,处理‘四人帮’与处理林彪反革命集团要有区别,‘四人帮’这些人祸国殃民,‘文化大革命’十年,干尽坏事。而且在战争年代,他们也没有任何战功。


林彪反革命集团则有些不同,他们主要是部队的,像黄、吴、李、邱他们,包括林彪,过去这些人都打过许多仗,也立过各种战功。他们现在犯了罪,应该处理,但与‘四人帮’应该有所区别。”


作为和林彪共事过的搭档,陈云的评价很客观。


接下来,我们就从林彪集团中挑几个人聊一聊,先聊上图中特征最明显的“墨镜男”——李作鹏。


67.png


李作鹏,1914年4月24日出生于江西吉安市,开国中将。


他是林彪从红一方面军开始的老部下,16岁加入红军后,一直在军队总部机关工作。


苏区岁月里,李作鹏曾在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任传令兵,班长,特务员等职务。


抗战时期,林彪出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将李作鹏带在身边,委任为师部作战科长——亲信职位。


1939年1月,李作鹏跟随罗荣桓、陈光,随115师师部以及686团主力进入山东。


同年8月的梁山战役中,李作鹏奉命率直属部队掩护师部转移。


他率部爬上梁山,然后主动暴露目标,遭围攻的日军投放毒气弹。


战后,李作鹏泪流不止,视力急剧下降,右眼在手术失败后完全失明。


68.png

一副墨镜,傲立人群


1946年夏季,东北民主联军放弃四平,司令部退至吉林舒兰。


李作鹏不顾当时低落的士气,酗酒大醉,遭到林彪严厉训斥。


此后他被调出司令部,由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下放任纵队副司令(副军长)。


本来李作鹏是竞争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的有力人选。


这一场大醉,把未来可能的东野参谋长宝座拱手让给了刘亚楼;后者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曾随苏联红军参加对德作战,授苏军少校。


1947年5月,李作鹏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副国军高级军官使用过的墨镜。


他非常喜欢,自此养成了佩戴墨镜的习惯,以保护眼睛。


李作鹏曾在辽沈战役中立下大功。


当时我方得到确切情报,廖耀湘兵团将从营口海路逃跑,李率六纵两个师星夜疾驰南下营口。


途中,李部突遇一股敌军。


李作鹏屏气凝神听了一会敌军的枪炮声,下令部队就地组织野战阻击工事,准备迎敌。


部下及东野司令部均不解,李则回复称:“此即廖耀湘兵团主力”。


果然,廖耀湘临时放弃了南下营口的计划,准备东撤沈阳据守,正好被李部截击住。


李作鹏后来回忆称,像他这种打了几十年仗的人,枪炮声一响,对方是支什么部队便能听出个八九不离十。


69.jpg

登陆解放军与岛上的琼崖纵队会师


1950年4月,李作鹏率43军强行渡海登陆海南岛,是解放海南岛之战的两个军军长之一(另一位是40军军长韩先楚)。


大军上岸后,当时岛上负责接应的琼崖纵队战士们喜极而泣。


琼崖纵队是我党地方根据地武装的一个奇迹,他们从1927年开始,在岛上坚持革命战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直到1950年等来解放军主力大军。


海南岛之战一扫金门失利后的阴霾,为我军解放东南沿海岛屿树立了标杆。


文革期间,李作鹏跟着林彪一起飞黄腾达。


他任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并在1969年的九大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成为林彪“四大金刚——黄、吴、李、邱”之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八十年代在秦城监狱服刑一段时间后,李作鹏保外就医,被安置在太原安度晚年。


他化名李明,摘下长期佩戴的墨镜,靠练习书法和写回忆录(几乎都未出版)消遣度日。


2009年1月3日李作鹏去世,以高规格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70.png

黄永胜戎装照


第二位要聊的是我们的老朋友黄永胜。


这次我们不聊他的名字“永远胜利”,讲一个他偷偷跑去香港玩的故事。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浩浩荡荡入关。


山海关上,时任东野八纵司令员的黄永胜极目远眺,看到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军尘土飞扬,遂挥手指关内曰:


“单是我们四野就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


平津解放后,黄永胜随军直驱中南,解放广州,先后出任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等要职,镇守南疆近二十年。


在任十三兵团司令员期间,黄永胜的兵团司令部刚好驻在今天的广东宝安——房价十万一平的地方。


当时香港尚未封关,爱玩的黄永胜便动起了香港之旅的小心思。


71.png

五十年代的香港


1950年3月,黄永胜约了三个高级干部,带着3000元港币,擅自潜入香港。


走之前他忽悠老婆项辉芳说:“我军即将解放香港,受命先行入港侦察地形,约三日。”


三天后,老婆项辉芳不见黄永胜回来。


情急之下她找到了时任十三兵团政委的赖传珠,问:“老黄到香港去了,怎么还没有回来?”


赖大惊,问:“他怎么到香港了?”


“不是你们组织上派他去的吗?”


赖一听大事不妙,遂急报告军委。


当时香港国民党特务很多,三位高级干部到香港玩,可不是件小事。


直到黄永胜他们平安归来,大家才放下心。


事后,黄永胜受中央通报批评和党内警告处分一次。


此行据说黄永胜等人还拍下数张西装照,这在那个年代可是稀罕物,只可惜笔者没有从网上找到。


72.jpg

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给士兵示范刺杀


从革命年代开始,黄永胜就一直是一位“生活作风问题突出”的同志,在男女关系上有诸多绯闻。


战功赫赫,劣迹斑斑。


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期间,他常便服出入广州高级歌舞场,酒酣舞热,乐而忘归。


当年东北决战前夕,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因黄永胜作风问题,曾建议林彪以段叔权代替黄永胜任八纵队司令员。


林彪说:“辽西三战三捷,永胜兵不过两万五,半月歼敌一万六,功劳不小;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这样吧。”


黄永胜晚年生活在山东青岛,组织上以抗战老兵的名义给他发放生活补助。


1983年4月26日,黄永胜身穿55式将军服与世长辞。


73.png

延安时期的林彪在把玩步枪


最后,我们来聊林彪。


与富有生活情趣的黄永胜不同,林彪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人。


根据林彪的秘书谭云鹤的口述:林彪生活简朴,没有特别要求。他没有什么爱好,也不讲究吃穿。


因为当年被阎锡山的小兵打过一枪,林彪常年睡不好觉,失眠。


只要有条件,大白天林彪也喜欢拉上窗帘,开着电灯。


他所谓的运动就是偶尔到外面散散步,还有一个兴趣是喜欢坐着车四处转,一边看风景一边思考问题。


战争年代,每当打仗要发电报时,林彪总是躺在行军床上下达作战指令——不需要起来看地图。


林彪是一个谋定而后动、非常谨慎的军事家,在兵马开动前,敌我两军态势、作战地形等信息,他都会非常用功地熟记在心。


九一三事件后,林彪慢慢被黑的连打仗都不会了。


粟裕曾为他抱不平道:


“学术也是政治。林彪摔死了,陈年旧帐都折腾出来了,连什么‘短促出击’(林彪1934年的一篇文章,文革期间被翻出来批判)也用上了,把人搞糊涂了。”


在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元帅条目中,所有的元帅都写了历史功绩,只有林彪条目只写了简历和罪行。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林彪评价的一个缩影。


74.jpg

林彪居住过的西城毛家湾巷


1981年6月27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中关于林彪、江青等人是这样描述的:


“林彪、江青、康生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


文中林彪的名字稳居江青之前。


当年林彪和他的四野战将们尤其瞧不上江青“四人帮”一伙的文人,经常斗得不可开交。


林彪出事后,黄永胜还曾感慨“自古以来,武将都斗不过文人”——显然是把林彪覆灭的账记到了江青、张春桥一伙头上。


如今冤有头债有主,一生好强的林彪也算是某种形式上压过了“老对手”。


75.png

林家两口子与江青


九十年代之前,官方在提及十大元帅时往往会隐去林彪,缩水为“九大元帅”。


不过之后随着历史的沉淀,功是功,过是过,评价渐趋客观。


2007年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夕,林彪的照片三十年来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并恢复第三的排序。


不仅如此,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推出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成果展”中,一身戎装的林彪像赫然现身。


后来,林彪的故居也被开放为民间旅游纪念景点。


2013年,湖北省黄冈市博物馆新馆开始陈列林彪铜像——这是官方博物馆中首次单独出现林彪铜像。


76.png




全篇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贺龙:不堪回首月明中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2-02


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第五篇,讲述贺龙元帅的故事。


35.png


本篇分为四个小章节:


1、南昌起义

2、红二方面军

3、从西南到京城

4、短暂的辉煌年代


前重后轻,先讲贺龙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南昌起义。


36.png

1925年4月任澧州镇守使时的贺龙,时年29岁



1、南昌起义



贺龙早年是“讨袁护国军”出身,曾加入过国民党的前身——中华革命党。


早在1923年6月,他即被孙中山委任为四川“讨贼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属于“出道很早”的一批人。


在二十年代里,贺龙担任过“建国川军”第一师中将师长、澧州镇守使等职,是早期孙中山依仗的地方军事势力之一。


1926年7月,贺龙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


受进步思想影响,贺龙对我党一直非常有好感,邀请了共产党员周逸群担任其下属部队的政治部主任。


1927年7月上旬,时任20军军长的贺龙在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分共”前夕会见周恩来,表态拥护我党的主张。


之后贺龙率部秘密开赴南昌,成为起义的第一主力。


37.jpg


南昌起义的部队主要有三支,其中两支是国军第二方面军张发奎的部下。


1、叶挺部


第二方面军下属第十一军,叶挺为副军长(起义后任军长),聂荣臻为党代表。


第十一军成分比较复杂,其中:

  • 第十师师长为蔡廷锴,起义后蔡率部脱离义军,后赴福建被任命为第十九路军军长,参加过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

  • 二十四师是个空架子,叶挺现组建的。
  • 二十五师的根基即叶挺独立团(七十三团),是我党早期重点耕耘的军队力量。起事后在南昌改编,周士第任师长,李硕勋(不认识的建议百度)任党代表,陈毅为该师下属的七十三团党代表。


2、贺龙部


第二方面军下属第二十军,贺龙为军长,周逸群为政治部主任。


二十军一开始只有两个师,南下途中新建了第三师,周逸群兼任师长,党代表为大名鼎鼎的“帝师”——徐特立。


3、朱德部


朱老总时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兼第九军副军长。


虽然挂了个“副军长”的名头,但他实际能指挥的主要是第三军(“建国滇军”)的军官教导团,朱老总兼任着该团团长。


当时国民党江西省的主席朱培德是朱德的老同学,朱德是投奔他才谋了这个“南昌市公安局长”的职位。


朱培德属于较温和的“反动派”,曾“礼送”红军指挥官方志敏离开其控制区。


38.jpg


简单梳理一下以上三支起义力量不难发现,叶挺部虽然战斗力较强,但兵力是一个师的配置。


朱德部作为“坐地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过主力只是一个教导团。


因此南昌起义中唱主角的,毫无疑问是贺龙部。


值得一提的还有刘伯承,他当时是国军第二方面军张发奎的参谋长。


还有一位非常有趣的同志——区寿年,他是叶挺临时组建的24师中一个团的团长。


之所以给他这个“团长”,主要是看了他舅舅、第十师师长蔡廷锴的面子。


南昌起义后区寿年跟着舅舅的那个师一起去了福建,后来在国民党那一直混到兵团司令,直到1948年豫东战役时被粟裕俘虏。


那么粟裕1927年在南昌义军中是个什么职位呢?


你没猜错,粟裕当年就在区寿年的那个团里,任学员班长。


据说俘虏区寿年后粟裕还在炕头拿出好酒请“老领导”喝了一顿,叙完旧后才把他送去战俘营。


再说一句题外话,2002年世界杯国足门将区楚良,是区寿年的孙子……


39.jpg


南昌义军打响第一枪后,面对国军大军围剿,义军决定南下广东潮汕地区,以期从海路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支持。


途中,义军遭到粤军和中央军的夹击,大败。


此次失败对贺龙的冲击最大——他麾下二十军的两个师大部投降,领导机关分散突围。


贺龙从香港辗转来到上海,又返回湘鄂西创办根据地,重新组织队伍。


叶挺朱德两部的队伍也被打散,至1927年10月下旬,朱德汇集残兵只剩下约800人。


朱老总环顾四周,发现团级干部只有74团参谋长王尔琢和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两人。


于是在天心圩整编会议上,朱德把所部800人编为一个纵队,自任纵队司令,陈毅任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


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井冈山。


40.jpg

贺龙、朱德与邓小平合影



2、红二方面军



1928年初,贺龙从香港、上海一路辗转返回他熟悉的湘西,与老搭档周逸群等组成了中共湘西北特委。


贺龙在这一带根基很深。


湘西一方面是他的家乡,另一方面也是他耕耘多年的地方——贺龙曾担任过湘西镇守使。


没过多久,贺龙便又拉起了几千人的队伍,还一度攻克自己的老家桑植县的县城。


1930年7月,贺龙率4000余人的队伍和周逸群部会和,组成了约1万人的红二军团,也就是后来红二方面军的前身之一。


贺龙一直担任红二军团的军事主官,但红二军团的两位“政治主官”却很不幸先后折戟。


周逸群于1931年阵亡,邓中夏(火烧赵家楼的主角)则被捕后于1933年9月21日被枪决于雨花台。


后来红二方面军一脉出的大人物比较少,也与早期“折损过大”有一定的关系。


41.png

会师前红二方面军的建制情况


严格来说,“红二方面军”这个编制名称是在1936年才出现的,之前这支部队是两个军团——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


川西分兵之后,中央红军主力红一军团(林彪)和红三军团(彭德怀)7000余人到了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和。


红四方面军八万大军则裹挟着部分红一左路军的部队南下。


1936年7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与张、徐所率的红四方面军会和。


出于“种种考量”(比如防止红二、六军团被红四方面军吞并),中央通电指示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红九军团(原左路军中红一那部分)合并,组成红二方面军。


贺龙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全军一万三千余人。


43.png

七大时的贺龙与任弼时,任老是红二一脉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七大”的常委


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赞誉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对他率领红二、六军团几乎没有损失便完成长征表示钦佩。


此后毛泽东还称呼贺龙为“老总”,使他成为仅有的三位“老总”之一。


1937年抗战爆发,红二方面军整编为120师,贺龙任师长。


1955年授衔时,红二方面军一脉出了一位元帅(贺龙),一位大将(许光达)和六位上将。


上将中最有名的一位,当属王震——他当初是红二方面军两大主力之一“红六军团”的政委。

 

44.png

红军长征胜利后,红二方面军部分领导人合影,前排左起甘泗淇、贺炳炎、关向应、王震、李井泉、朱瑞、贺龙。后排左起张子意、刘亚球、廖汉生、朱明、陈伯钧、卢冬生



3、从西南到京城



抗战期间,陕北根据地以120师为班底组建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解放军“四大野战军”之一的“第一野战军”。


贺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戏份不是很重。


抗战末期,他逐渐退出军事指挥一线,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的身份承担大后方“萧何”的角色,统筹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西北解放战争。


这一时期,贺龙还曾和仲勋同志搭档过一年多的时间,后者曾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政委。


45.jpg

贺龙与仲勋同志合影


解放战争末期,为支援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贺龙率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等部由陕入川。


十八兵团前身是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徐向前赴青岛养病后该兵团划归西北野战军建制。


入川后,十八兵团又转隶第二野战军建制,贺龙便这样来到大西南与刘邓会和,担任西南局第三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司令员。


西南局时期的故事我们在《邓小平在西南局一文中介绍过了,此处不再详述。


46.png

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任命文件


1952年9月,贺龙入京担任国家体委主任。


贺龙任上开始组织筹划全国运动会,建设基层体育组织,逐步开创了我国的体育事业。


1959年后贺龙又从“体育界”跨界到“国防科工”界,出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抓了四年的国防科技建设。


这种“远离权力核心”的日子持续了很多年,一直到1963年。



4、短暂的辉煌年代



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复出主持军委工作。


不过林彪的身体嘛,大家都懂的,经常开会都得老婆“代劳”。


另一方面,与性格豪爽、大大咧咧的贺龙不同,林彪常常沉默寡言,对重大问题从不轻易表态,习惯打太极。


这让“负责协助林彪工作”的贺龙很是头疼。


1963年,林彪因身体原因主动请求养病,按军委副主席的排位,贺龙代替林出任了主持常务工作的军委副主席。


一晃几十年,他的军事生涯终于迎来了“第二春”。


贺龙任上主要干了这么几件事:


1. 组织部队大练兵、大比武活动

2. 部署东南沿海和中印边境军备工作

3. 处理塔城事件后中苏新疆边境冲突

4. 取消军衔


47.jpg

贺龙同金日成亲切交谈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贺龙曾随周恩来前往苏联访问,试图修复中苏关系。


这次访问对贺龙来说是一场“飞来横祸”。


11月7日举行的纪念十月革命招待会晚宴上,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对贺龙说了一堆“大不敬的话”。


这些话后来成为林彪、江青等攻击贺龙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按照他们的逻辑,为什么马利诺夫斯基偏偏对你贺龙“吐露心声”呢?


一定是有鬼……


48.jpg

1964年11月周恩来贺龙等人出访苏联归来,毛泽东和刘少奇罕见的一起亲自到机场迎接


1966年风波来临之际,贺龙作为“实力派”首当其冲的受到林彪、江青、康生等多股势力的攻击。


当年在秋收起义时,毛泽东曾用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激励部下。


到了文革时期,贺龙用菜刀袭击县长夺枪的故事反而成了罪过,被江青等污作“土匪”。


不仅如此,连1927年所谓贺龙“叛变”的问题也被翻了出来,说南昌起义前后贺龙曾给蒋介石、汪精卫、唐生智等人发过四封乞降电报。


这本是红卫兵在翻阅旧报纸时找到的一条小道消息——那个年代的新闻真真假假,只能当做笑料看。


为了把这条小道消息“坐实”,康生等人竟然想起了当年的“知情人”。


他们直接找到了贺龙二十年代的顶头上司唐生智。


新中国成立后,唐生智曾在人大政协等机构任职,六十年代时是湖南省政协的副主席。


可怜了七八十岁的唐老爷子,被“专案组”轮流批斗逼供……


最终,反动势力拿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证据”。


49.jpg


1967年初,贺龙被隔离,受到严重迫害。


两年后,贺龙病逝于北京301医院。


直到“九一三事件”发生,贺龙晚年被诬陷的问题才逐渐摆上台面。


1975年6月9日,在贺龙逝世六周年之际,他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追悼会上, 周恩来一连鞠了七个躬。


后来贺龙的骨灰由北京迁葬回了他的家乡张家界市。


几十年激流波折之后,贺龙终于又回到了他深爱的湘西故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伯承:笑看风云天地间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2-24

 

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第六篇,讲述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40.png

                           

刘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是十大元帅中年龄第二大的,仅次于朱德(1886年生)。

  

和《贺龙》一样,刘伯承在参加革命前便名声鹊起,早年经历十分丰富。

 

1912年,二十岁的刘伯承考入蜀军政府陆军将校学堂,后被分派到川军第5师。

 

熟悉民国史的朋友一般都知道,民国初年有著名的“二次革命”事件。

 

所谓“二次革命”,自然是相对于辛亥革命这个“一次革命”来说的。

 

1913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因“宋教仁案”与袁世凯决裂。

 

宋教仁是国民党出身的民国政府“内定总理”,他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一般认为是被临时总统袁世凯指使人暗杀的。

 

二次革命又称“讨袁战争”。

 

国民党势力较大的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江西、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市一度脱离北洋政府独立。

 

不过这次战争最终以北洋军大胜、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告终。

 

由于史学界对于革命党这出“二次革命”的大戏有不小的争议,所以现在一般提的不多。

 

在这场战争中,四川的“大汉四川军政府”支持孙中山,参与讨袁。

 

年轻的刘伯承就在讨袁的川军中,于熊克武部任司务长、排长、连长。

 

当时北洋军的实力明显高过革命军一个档次,讨袁失败后的刘伯承辗转来到上海,于1914年正式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于1914年7月8日在日本东京创立的,党员多为原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及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的部分人士。

 

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从入党时间上,我们也能体会到刘伯承的“辈分”之高。


41.png

二十年代供职于川军时期的刘伯承

 

1915年底,刘伯承从上海返回四川,重新组建武装并回归川军。

 

之后几年里,他凭借军功在川军中一路干到主力团团长。

 

在1916年3月攻占酆都的一次战斗中,刘伯承身先士卒、连中两弹。

 

其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穿眼而过。

 

受伤的刘伯承被当地群众所救,在临江门外一所教会医院治眼伤。

 

德籍医生原本决定对他施行全身麻醉的手术。

 

刘伯承在得知施用麻醉药有可能对大脑神经带来不良影响后,坚决地向大夫提出不用麻醉。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手术中,他始终未呻吟一声。

 

最终,刘伯承受伤的右眼球在手术中被取出,德国大夫给他安上了一只假眼球。


42.png

照片中刘帅的右眼

 

1923年,刘伯承在讨伐吴佩孚的战役中受伤。

 

在成都养伤期间,他通过吴玉章等人认识了中国共产党。

 

吴玉章是早期同盟会会员,还做过民国临时参议院的参议员,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在吴玉章的熏陶下,刘伯承经慎重考虑决定加入共产党。

 

加入我党后刘伯承被委任为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不过仍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在四川活动。

 

1926年夏,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爆发。

 

刘伯承没有像叶挺等人一样直接参与北伐军,而是在四川组织起义,打击当地军阀。

 

北伐战争后期,国民党内的“左派”和“右派”迅速分裂。

 

以蒋介石为首的清共势力和以汪精卫为首的容共势力分别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

 

史称“宁汉分裂”。

 

在这种形势下,刘伯承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率部坚守川东南重镇泸州。

 

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承这个军长也是我党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


43.png

汪精卫和蒋介石

 

1927年宁汉分裂的时候,坐镇四川的是大军阀刘湘。

 

刘湘和刘伯承川军时期的老领导熊克武是同辈份的,在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刘湘站队了南京的蒋介石。

 

这样以来驻守泸州的刘伯承部便成了刘湘的“眼中钉”。


1927年5月,面对刘湘大军围攻,泸州城内外交困。刘伯承被迫选择撤离,辗转前往汉口。

 

刘伯承抵达武汉的时候,这座江城的形势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当时汪精卫认定苏联顾问鲍罗廷企图分化国民政府,以助共产党夺取武汉国民政府权力,所以决定在武汉“和平分共”。

 

与蒋介石直接开杀不同,武汉国民政府只是宣布解散共产党机关,同时号称要“顺江而下,东征南京”。

 

考虑到武汉国民政府管辖区戒备相对松懈,1927年8月1日,我党经营良久的军事力量——张发奎部第二方面军十一军(叶挺部)和第二十军(贺龙部),在南昌发动起义。

 

刘伯承在起义中任总参谋长,是起义军的重要领导人。

 

南昌起义部队所属的第二方面军是当时武汉国民政府的两大军事主力之一。

 

起义后该部分崩离析,客观上导致了武汉国民政府的实力锐减。

 

南昌起义后一个月,汪精卫亲抵南京与蒋介石和谈。

 

武汉国民政府被取消,是为“宁汉合流”。

 

44.png

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刘伯承群像

 

由于敌众我寡,南昌义军在南下途中遭到失败。

 

朱德陈毅等人率残部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贺龙被打散后重新回湘西组织起义。

 

刘伯承则和吴玉章、林伯渠等人去了上海,后辗转赴莫斯科学习。

 

抵达莫斯科后,刘伯承先后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接受系统的军事理论培训。

 

大名鼎鼎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是苏联陆军培养中级指挥和参谋军官的军事院校。

 

苏联军官一般需至少担任营级主官两年以上,才能入学深造。

 

这一时期,刘伯承的军事思想和战术认知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为后来成为“无产阶级的孙武”打下坚实基础。

 

1930年8月,刘伯承学成归国。

 

作为难得的高级军事人才,刘伯承回国后即被委任为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协助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

 

1932年1月,刘伯承到达瑞金,先是担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后出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苏区岁月里,刘伯承作为“参座”协助朱德等指挥了多次反围剿战争。

 

期间,他笔耕不辍,撰写了《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多篇军事论文,并翻译了大量苏军教材。

 

在刘伯承的努力下,红军逐渐从一支游击农民军向正规军转变,军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苏区后期,红军的军事指挥权落到博古、李德等人手中。

 

刘伯承因与二人意见相左,由总参谋长降为红五军团参谋长,给董振堂打副手,直到遵义会议后才复出担任先遣纵队司令。

 

45.png

董振堂是西路军阵亡的最高将领,在高台被马家军围困,激战后全军覆没

 

在1935年夏天的川西(《川西往事》),刘伯承、朱德等数千红一方面军部队被分到“左路军”中,后被张某人裹挟南下。

 

南下途中,刘伯承以极为坚决的态度反对张的分兵决定,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改任闲差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

 

此番与张的斗争,使刘伯承在政治上立下大功。


1936年底回到延安后,立即复职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抗战期间,刘伯承任八路军129师师长,授国军中将衔。

 

46.png

八路军129师领导人合影。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由于我军的力量主要在陕北一带,所以抗日战争初期的四次大规模会战中,八路军参与的只有太原会战。

 

在历时两个月的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三个师各有一场经典的战斗:

 

  • 平型关大捷 115师 林彪部

  • 雁门关伏击战 120师 贺龙部

  • 阳明堡战役 129师 刘伯承部


与前面二场“伏击战”不同,阳明堡是一次我军主动出击的战斗。

 

1937年10月19日夜,129师以769团(团长陈锡联)一个整团的兵力策划了这次战斗。

 

其中以一个营的兵力在游击队指引下奇袭位于代县的阳明堡机场,另外两个营则负责牵制机场周边日军。

 

当夜,阳明堡火光冲天。


八路军歼灭了驻守机场100余日军,并把24架飞机全部炸毁。

 

整个战斗历时仅一小时,干脆利落。

 

当时正值忻口会战最激烈的时候,前线的国军由于缺乏制空权,每天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伤亡以千人计。

 

10月20日这天,前线的国军惊奇的发现一整日都没有日军飞机来轰炸,不少人喜极而泣。

 

忻口会战的国军总指挥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国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

 

此次阳明堡战斗,使卫立煌对八路军的态度大为改观。

 

后来在他的防区里,国共几乎没有爆发过摩擦。

 

很多年后,卫立煌更是弃暗投明,造就一段佳话。

 

47.png

1938年4月毛泽东与卫立煌在延安合影,卫立煌是首位访问延安的国军高级将领,还曾给延安赠送过医疗物资、通讯电话等

 

太原会战以日军围攻太原数日、傅作义率部突围告终。

 

此后,刘邓率129师入太行山,开始在正太铁路以南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

 

1940年,129师和120师作为两大主力,对日军发起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后期有一场极具争议的攻坚战——关家垴战斗。

 

1940年10月29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和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等人亲临前线,指挥129师主力近两万人围攻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

 

冈崎大队在发现危险后,迅速占据有利地形、连夜修筑工事,凭险据守。

 

日军的工事作业极具水准。

 

仅一天时间,冈崎大队便在关家垴山顶挖好坑道和猫耳洞,并把山腰住户的连排窑洞打通,在窑洞中构筑射击孔。

 

至八路军合围完毕时,冈崎大队已形成山脚外围、山腰窑洞和山顶核心三级防线配置,严阵以待。

 

10月30日凌晨4时,129师以上万人的兵力对日军发起进攻。

 

经一天激战,刘伯承和陈赓(129师386旅旅长)意识到攻坚的巨大困难,强烈建议彭德怀撤围,遭到拒绝。

 

次日下午,彭德怀调集兵力发起总攻,甚至连总部警卫连都投入了作战。

 

虽然八路军最终攻上关家垴,但日军且战且退,在半山腰的窑洞中继续顽抗。

 

11月1日,日军增援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逼近关家垴,八路军被迫停止攻击,撤出战斗。

 

刘伯承对于此次战斗给129师造成的巨大损失久久不能忘怀,一直到1945年“七大”的时候,他还发言直指百团大战后期一些战术思想的错误。

 

48.png

八路军攻占娘子关,摄于1940年。注意为首战士手中的旗

 

八年抗战中,129师完成了极大的跨越。

 

至日本投降时,129师由抗战开始时的9000余人发展成近三十万人的大型野战军,成为我党与国民党逐鹿中原的一支劲旅。

 

1945年8月底,刘伯承在延安开完“七大”后返回太行山,出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晋冀鲁豫野战军,即后来的中原野战军(二野)。

 

熟悉解放战争历史的朋友一般都清楚,二野在解放战争中的“戏份”并不是很重;到淮海战役时,更是有一点给三野“打下手”的感觉。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原野战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损耗巨大。

 

晋冀鲁豫野战军原本是解放军中实力非常强劲的一支。

 

不过在1947年的跃进大别山中,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了“分兵”——

 

刘邓率4个主力纵队(军)约12万大军南下,陈赓谢富治则率其他三个纵队8万余人往豫西一带进军,以掩护刘邓。

 

当时主要的“宝贝疙瘩”炮兵都给刘邓这四个纵队带上了,可惜在通过黄泛区的时候,大量装备被迫放弃。

 

待刘邓十二万大军突破国军重围进入大别山区的时候,基本变成了一支“轻装部队”。

 

所以后来中野在攻坚作战时非常吃力,淮海战役打黄维兵团时甚至要和华野借炮兵纵队用。

 

但是从解放战争全局战略上来看,刘邓大军历时二十天的千里挺进,对国军起到了巨大的战略牵制作用。

 

由于大别山地区靠近武汉和南京,使得蒋介石不得不投入精锐力量在山区里天天围着中野转。

 

这对于缓解当时其他战场,尤其是华野在山东军事压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9.png

茫茫大别山

 

渡江战役后,二野重新发展到近三十万人的队伍。

 

他们的下一个任务,是解放大西南。

 

1949年底,二野平定四川、云南、贵州、西康等西南省份,刘伯承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与搭档小平同志不同,刘伯承在建国后迅速转变角色,走“功成身退”的路线。

 

1950年下半年,刘伯承赴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从此他交出军权,退出一线,重回自己喜爱的军事教育工作。

 

军事学院期间,刘伯承从最基础的培训师资、撰写教材开始,陆续创立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情报等系专业。

 

我们看电视剧《亮剑》,最后几集讲李云龙等人在军事学院进修,院长的原型就是刘伯承元帅。

 

李云龙一口一个“老师长”,再加上剧中眼镜旅长的形象(陈赓),可见李云龙就是“红四方面军-129师386旅”一脉的。


50.png


建国后,刘伯承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除了负责军事教育工作,极少参与其他事务。

 

然而即使是这样,在1958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刘伯承还是被批评为“军事教条主义”。

 

带病在身的刘伯承被架着在中南海怀仁堂做了检查。

 

之后,他被免去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的职务,彻底闲置起来。

 

庐山会议后,刘伯承曾短暂复出,以“解放军参谋顾问”、“战略小组组长”等咨询性职务为国防建设出谋划策。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为十大元帅中最长寿者。

 

一周后,遗体告别仪式在京西万寿路解放军总后勤部礼堂举行。

 

那天,邓小平率全家子孙早早来到灵堂,一起送别曾经的老搭档。

 

51.png

 

 

全篇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08: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剑英:每临大事有静气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3-10


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第七篇,讲述叶剑英元帅的故事。

 

21.png

  

叶帅的文章之前写过很多,如:

 

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

周公辅成王


其中“吕端大事不糊涂”一篇是早期的文章,不在“十大元帅”系列内,所以在文章开篇也没有按惯例放十大元帅的定妆照。


考虑到旧文已基本介绍完叶帅生平的故事,所以本文不再以传统“时间线”的形式来记叙。


接下来我们采用小标题的方式,和读者朋友闲侃几个片段琐事。


1、幕后英雄

2、广州起义

3、舌战重庆

4、赞襄中枢


22.png

客家人迁徙时间图,叶剑英和朱德、叶挺等众多名人一样,都是客家人



1、幕后英雄



南昌起义的主角是贺龙、叶挺、周恩来、刘伯承、朱德等人,不过很少有朋友知道,其实叶剑英曾是南昌起义重要的“幕后英雄”。


在“吕端大事不糊涂”一篇中我们介绍过,二十年代叶剑英在国民党内“地位”非常高。


早年他不仅对孙中山有“救驾”大恩,也曾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


蒋誓师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的时候,叶剑英是该军麾下第二师师长,地位显赫。


而后来张牙舞爪的胡宗南等人,在当时只是团级干部。

23.png

1926年7月9日,蒋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广州东校场誓师北伐


1927年7月上旬,叶剑英在蒋介石背叛革命、我党局面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经周恩来同意入党。


为了保密,党组织让叶剑英暂时不要和其他党员发生联系,而是继续保持国民党员的身份。


在《刘伯承》一篇中我们介绍过1927年“宁汉分流”的形势。


1927年4月宁汉分裂后,张发奎任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支持武汉的汪精卫政府。


该方面军中,秘书长高语罕、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和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都是公开的共产党员,而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则是秘密的共产党员。


说来也是缘分。


此后的几十年里,叶帅长期以“参谋长”的身份示人,是军内有名的“参座”。


南昌起义前,叶剑英得知汪精卫、孙科等要诱骗叶挺、贺龙上庐山“开会”,以解除二人兵权。


危急时刻,叶剑英于1927年7月24日约叶挺、贺龙在九江甘棠湖“游湖观景”。


当时正值酷暑,湖上不少人出来泛舟游玩。


就在其中一只普通的“小划子”(小船)上,叶剑英、贺龙、叶挺、高语罕和廖乾吾等五人密会。


大家共同商议后决定:


1、贺龙、叶挺不上庐山;


2、不接受直接上级——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调二人部队到德安集中的命令,而是直接率部队乘火车到防守相对薄弱的南昌;


3、叶挺部先行,贺龙部随后行动。


若干年后,叶剑英组织的这次小会议被称作“小划子会议”,是南昌起义前一次重要的策划会。


24.jpg

小划子会议宣传画


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


起义爆发后,汪精卫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当时南昌起义的贺龙和叶挺部,隶属于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该方面军是汪精卫手下的“王牌主力”。


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原打算遵照汪精卫的命令,火速追赶叶、贺部队,加以歼灭。


谁知在动兵前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经叶剑英一番“分析”(忽悠),张发奎竟然改变了主意。


这大大减轻了南昌义军的军事压力。


那么时任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是如何分析的呢?


他跟张发奎说啊(大概意思):


现在叶挺贺龙率部已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广东的李济深必会派兵出击;不如我们坐山观虎斗,干脆南下广东,由您代替李济深做“广东王”。


要是您现在率兵去和叶挺贺龙死拼,那得利的不就是李济深了嘛。


叶剑英的一番“宏谈”,张发奎大呼“有道理”。


随后,懂政治的叶剑英还给这套“方案”扣了一个大帽子,称之为——“实现先总理遗训,以图重新北伐”。


会后,张发奎一改追歼南昌义军的作战方案,而是把大军拉回广东与桂系军对峙,只派出一小队佯装追击南昌义军。


大军到广东后,叶剑英将计就计,联合叶挺用我党掌控的第四军一部搞了一出“广州起义”。


一箭双雕。



2、广州起义



25.jpg

二十年代初的广州


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实际已成为大半个中国的“武林盟主”。


后来“盟主”家闹分裂,蒋介石占据着江浙、上海、安徽一带富庶地区,汪精卫则占据两湖、江西一带。


而当时两广的大部分地区,实际是在桂系军阀的统治下。


二十年代桂系与国民政府的关系非常复杂,分分合合,恩怨纠结。


1926年北伐开始时,国民党留下大佬李济深任总司令部留守主任,广东省政府主席。


李济深和桂系关系极为密切,曾是李宗仁加入国民党的“介绍人”。


宁汉分裂后,蒋介石迅速将李济深收归麾下,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


待到南昌义军南下广东,李济深便派大军到潮州、梅州一带镇压。


作为武汉国民政府的“军事实力派”,张发奎与亲桂系的广东省主席李济深向来不睦。


1927年11月17日,乘李济深离粤,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第四军军长黄琪翔(叶剑英为其参谋长)在广州发动政变,驱逐桂系人员。


史称“广州张黄事变”。


“张黄事变”对国民党的权力格局影响非常深远,此处我们不表。


由于两个“国民政府”内讧,唐生智、“新桂系”(李宗仁等人)、李济深、汪精卫、蒋介石、张发奎等人斗的不可开交,给我党领导广州起义带来了绝佳的条件。


26.png


1927年12月初,张发奎在广州市内的部队仅有第四军军部、教导团、警卫团、部分新编部队和一些警察武装。


这些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教导团和警卫团一部,为我党所掌握。


此等大好局面让共产国际总部非常兴奋。


尤其考虑到广州的重要性,共产国际还专门派代表带来了两百多万美元的经费,共同谋划起事。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


叶剑英作为第四军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任起义副总指挥(叶挺为总指挥),其所部为起义主力。


这是自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我党领导的第三场大型起义。


义军曾一度控制广州城,震惊中外。


张发奎自知上了叶剑英的当,在经历过短暂的惊慌后,他顾不上防备桂系军队,连夜调所部主力五万余人围攻广州。


面对张发奎大军围攻,叶挺、叶剑英力主起义军主动撤离广州。


但是撤离的方案却遭到共产国际顾问的否决。


经三天浴血奋战,因敌我力量悬殊,义军大部战死。


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不同,广州起义有着非常复杂的国际大背景。


1927年下半年,由于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事业遭到严重挫败,斯大林的中国政策受到国内政敌托洛茨基的猛烈批评。


于是斯大林指示中国共产党陆续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希望在一些省份夺取政权,复制“十月革命”的成功。


因此在义军夺得广州控制权后,共产国际高层十分兴奋,要求“务必坚守”。


一声叹息……


一年后,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上,共产国际将广州起义失败的锅扣给了瞿秋白,认为他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犯了“左倾盲动错误”。


所以1928年后瞿秋白被留在了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而国内党的领导人则换成了工人阶级出身的向忠发。


 

3、舌战重庆



27.png

红军时期的叶剑英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剑英先是潜赴香港,后赴苏联莫斯科学习。


在莫斯科,他结识了刘伯承等人,一起接受系统正规的高等军事教育。


1930年下半年,叶剑英回到上海,并于次年春抵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当时第二次反围剿战争即将开始,毛泽东建议诱敌深入,而项英反对。


初来乍到的叶剑英当即表态支持毛泽东,并作为参谋长协助指挥了第二、三次反围剿作战。


两次反围剿作战后,叶的军事才能受到一致认可。


他被任命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长,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参座”生涯。


28.jpg

1940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叶剑英(右)在重庆良庄看望沈钧儒(左)时留影


作为“军人政治家”,叶剑英在我党领导的革命历程中被赋予了广泛的使命。


话说在1940年春天,蒋介石精心策划了一场“全国参谋长会议”,企图制造舆论、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


当时八路军(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也接到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会议通知。


3月4日,这场“参谋长会议”在重庆举行。


在蒋介石的操纵下,会议变成了指责八路军“罪行”的声讨会。


会议一开始,蒋介石便训示道:


“我历来讲,统一军令,严肃军纪,方能克敌制胜。然而,有人公然不听军令,划地称王,拥兵自重,游而不击,摩擦不断……”


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这是冲着八路军来的。


说来叶剑英和蒋介石算是“老相识”。


面对蒋和国民党诸将领充满敌意的发言,叶剑英没有急于申辩,而是冷静地做好记录。


待一番准备、胸有成竹后,佩带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的叶剑英缓缓起身,开始发言——


“委员长,我先报告我十八集团军的作战情况。我军一贯执行统帅部和委员长的抗战命令,在华北敌后团结广大军民,抗击敌军,艰苦奋战,成绩卓著。”


叶剑英这样开头道。


接下来,他从华北战场入手,介绍我军战略战术、具体战役战果,每一场战役都有详细敌我伤亡数据说明。


叶剑英尤其详细介绍了击毙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涞源作战(1939年11月),并引用日本共同社的报道:


“日军将士莫不切齿痛恨,立誓尽歼共军,以飨阿部中将之英灵。”


叶剑英的发言引发了诸多参会将领的共鸣,一时间议论感慨之声不断。


讲到最后,叶剑英痛斥国民党内部的反共作为,表态“拥护委座严肃军纪,对制造摩擦者不能姑息迁就。”


反客为主。



29.jpg

1979年叶剑英重返红岩题词



4、赞襄中枢



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叶帅的地位并不突出。

 

1949~1954年间,他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军区司令员等职。

 

五十年代中期入京后,叶帅又奉命创办军事科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从履历上看,和刘伯承有一点类似。

 

刘帅也是前期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任职,后赴南京组建解放军军事学院,从事军事教育工作。

 

1955年授衔时,叶帅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位未担任过方面军或野战军主要领导岗位的元帅。

 

30.png

身穿休闲装写笔记的叶剑英,摄于1949年

 

在《徐向前:尘海茫茫枕百感》一篇里,我们着重讲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叶帅这种参谋出身、没有“山头”、非关键岗位(军事科学院)的特征,恰恰让他避过了六十年代政治风暴的冲击,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十年动乱初期,叶帅曾短暂出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不过在“二月逆流”后,他实际上已“靠边站”。

 

1969年1月,叶剑英被下放到新华印刷厂蹲点。

 

同年10月,因“珍宝岛事件”,林彪发布《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军队将领被迫疏散离京。

 

其中,朱德去广州、叶剑英到长沙、刘伯承去武汉、陈毅在石家庄、聂荣臻去邯郸,徐向前在开封,只有林彪在北京。

 

31.png

1966年国庆典礼上的叶剑英(右一)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是十年动乱期间一次重塑权力格局的重大事件。

 

九一三之后,叶帅重新复出掌权,以军委副主席身份再度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这一时期,他以军方代表的身份协助周恩来接待尼克松、田中角荣、基辛格等人访华,开始引起外媒重视。

 

1973年8月的十届一中全会上,叶剑英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继续主持军队工作(1975年后兼任国防部长)。

 

至此,叶帅的地位进入“巅峰期”。(《似水流年》)

 

在七十年代波谲云诡的历史大势中,他成为一股可以鼎定乾坤的力量。

 

此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叶帅步步为营,对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顺利执政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32.png

叶剑英同邓小平等在广东省委驻地,1977年11月

 

33.png

陈云和叶剑英,1982年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

 

官方发布悼词中,有这样与众不同的一句话——

 

“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

 

这句评价,很精辟。


 


 

全篇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3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德怀:初出茅庐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4-10


在读者朋友们的轮番催更下,笔者不得不继续开启“十大元帅”系列的文章。

 

本篇为该系列的第八篇(上),讲述彭德怀元帅的故事。

 

按照设想,第八篇本应分成三次推送,依次为“初出茅庐”、“横刀立马”和“曲终人散”。

 

由于一些原因,我们暂时不写“曲终人散”一篇了,采用前重后轻的思路,重点讲述彭德怀元帅早期的故事。

 

时间线至1953年抗美援朝为止。

 

70.png

                           

1898年9月10日,彭德怀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为家中长子。

 

按照建国后的“成分划分”方法,彭德怀的出身很好——贫农。

 

据《彭德怀自述》中回忆:

 

某一年的除夕,家中无余粮。祖母(母亲早逝)叫彭德怀和弟弟彭金华往富家门前乞讨。彭德怀断然拒绝,称宁愿饿肚子,也不做乞丐。

 

十五岁那年,彭德怀因参与饥民闹事被通缉,被迫离家出逃。

 

民国初年,正是军阀混战频繁征兵的时期。

 

于是在1916年,彭德怀加入了湖南督军汤芗铭部当士兵,因表现优异,不久即被提拔为班长。

 

彭德怀在旧军阀部队中混了大概有六七年的时间,“跳槽”过两三次,待业的时候还回家种过一段时间的地。

 

那个年代“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无论是当官的还是普通小兵,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

 

这也就是为什么军阀的部队一般战斗力都不强。

 

大家都是混口饭吃,没人肯拼命。


71.png

彭德怀在湖南省陆军军官讲武堂学习时的照片,时年二十五岁(1923)

 

1922年8月,彭德怀考入湖南都督谭延闿创办的陆军军官讲武堂。

 

谭延闿出身名门,是个“官二代”。

 

他的父亲曾在清朝年间干过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还镇压过孙中山的起义。

 

谭延闿创办的这个湖南讲武堂一共培养了四期学生,总共也就毕业了不到一千人。

 

这四期学生中后来出了两位大人物,一位是刘少奇(一期学员),另一位就是彭德怀(三期学员)。

 

经过一年的讲武堂军事培训后,彭德怀的军事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从此彻底摆脱了士兵、班长这次层级的束缚。

 

1924年起,彭德怀开始在湖南军中担任实职营长,时年26岁。


72.png

1926年7月9日,广州人民举行集会欢送国民革命军北伐

 

二十年代的北伐战争是一次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在苏联的支持下,广州国民政府以区区十万之众横扫各路军阀,基本完成了对关内各省军队的统一整编。

 

从此不管是哪个省、哪个军阀的部队,大都挂一个“国民革命军XX军”的番号,也就后来国军众多“杂牌军”的源头。

 

1926年夏天,北伐军进入湖南。

 

彭德怀所在的“湖南军”加入国民党北伐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彭出任第八军独立第一师一团一营营长。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北伐军中配置有大批共产党员。

 

彭德怀所在师的政治部秘书长就是我党党员段德昌(1933年肃反中被害)。

 

在段德昌的影响下,彭德怀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后于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73.png

平江起义部队的源头以及汇入井冈山的过程,在此图中表述的都非常清晰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此后全国各地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起义此起彼伏。

 

1928年7月22日爆发的平江起义,就是滕代远、彭德怀等人领导的一场著名暴动。

 

大家都知道,我党在南昌起义之前是没有自己武装的。

 

所以这一时期的很多起义都是中央委派一位“党代表”,联合国民革命军中的秘密共产党员(军事主官),共同策划。

 

像秋收起义委派的党代表就是毛泽东,军事主官是国军警卫团团长卢德铭。

 

而在平江起义中,这位党代表是滕代远,军事主官是国军独立第五师一团团长彭德怀。

 

关于平江起义彭德怀这个团究竟有多少人,我们没能查到。

 

不过在起义过程中,他们不仅攻克了平江县城,还解除了城内军警2000多人的武装,夺取步枪1000余支、子弹100万发。

 

7月24日,起义军在平江县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红军第五军。

 

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原一团团部书记官、共产党员邓萍任参谋长,全军共2500余人。

 

74.png

陈云题写的“平江起义纪念馆”

 

在夺取县城五天后,国民党湖南省当局调集8个团的兵力向平江城进攻。

 

红五军且战且退,撤出县城后转战在湘鄂赣边区。

 

1928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指示红五军向井冈山转移。

 

于是在这年的年底,彭德怀滕代远率平江起义部队的主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

 

由于此时红五军只剩下800人的队伍,体量相对井冈山的红四军(约3000人)小不少,于是红五军被整编为红四军第30团。

 

彭德怀挂红四军副军长(军长朱德),滕代远挂红四军副党代表(军党代表毛泽东)。

 

至平江起义部队汇入井冈山的1928年底,井冈山上的红四军大概有以下几支不同来源、不同成分的部队:

 

第十师(原朱德部):朱德兼任师长,下辖28、29两个团

 

第十一师(原毛泽东部):毛泽东兼任师长,下辖31、32、33三个团

 

第30团:平江起义部队

 

(1928年年中还有一个陈毅任师长的第十二师,该师收拢了一些各地上山的义军,体量和战力均较其余两个师差很多,年底被取消番号。)

 

小结一下。

 

平江起义部队的上山是井冈山早期除朱毛两部外最重要的一次“扩容”。


用杨尚昆同志的话说:


“彭德怀同毛泽东是老战友。当初毛泽东在井冈山树起红旗时,第一个上山同他会合的是朱德,第二个便是彭德怀。”

 

彭滕二人带来的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红一方面军的两大主力之一——红三军团。

 

在1928年~1934年这长达六年的“井冈山-苏区”岁月中,彭德怀和他麾下的红三军团(1930年起称)越战越勇。

 

凭借着出色的军功,彭老总逐渐成为红军内部可独当一面的大将。

 

75.png

红三军团司令员和三位政治委员合影,1938年摄于延安。左起李富春、彭德怀、杨尚昆、滕代远

 

“井冈山-苏区”岁月里彭德怀唯一的一桩憾事,当属“袁文才事件”。

 

熟悉革命历史的朋友一般都清楚,在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前,井冈山上有两位“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

 

1927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的一千多人到达井冈山区。

 

经过一番思想工作,毛泽东成功劝说袁文才加入红军,并赠予其100支枪。

 

为表诚意,袁文才回赠了红军一千大洋,带领队伍改编成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

 

从此,辗转多地的秋收义军终于有了栖身之所。

 

上面我们提到过,井冈山早期红四军第十一师(原毛泽东部)下辖31、32、33三个团。

 

其中第32团,就是袁文才这个团。

 

作为绿林好汉,袁文才率部参加了井冈山早期新城、龙源口、黄洋界、坳头陇等一系列战斗,官至红四军军委委员。

 

不仅如此,袁文才还是毛泽东和贺自珍的媒人。

 

76.png

建国后袁文才被追封为革命烈士

 

中共“六大”是在莫斯科“银色别墅”召开的,进程完全由脑洞大开的共产国际和留苏派把控。

 

当时“六大”通过了一份名叫《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的文件。

 

不知是哪位大侠起草的,文件中竟然有这样一句话:

 

“暴动前可以同他们(土匪)联盟,暴动后则应解除其武装并消灭其领袖。”

 

1929年5月,随朱毛红军主力在外出征的袁文才看到了该文件。

 

震惊之余,袁文才愤而离队,回到井冈山大本营。

 

其实在此之前,以袁文才为代表的“本土派”与“外来派”之间已经爆发了诸多矛盾。

 

8月下旬,袁文才32团一个排杀害了宁冈县长文庚宗(一说走火误杀);10月,湘赣边区特委枪杀了与袁文才交好的特委组织部长宛希先。

 

双方已有“火拼”的趋势。

 

在经过一番商讨,湘赣边区特委和留守的彭德怀原红五军组织了一次对袁文才部的伏击。

 

湘赣边区特委书记朱昌楷亲手枪杀了袁文才,同时被杀害的还有袁王部“排长以上干部四十余人”。

 

袁文才王佐被杀后,其余部通电反叛,井冈山于1931年3月落入国军之手。

 

此后红军多次试图夺回井冈山根据地,均未成功。

 

而我军下一次收复井冈山,要到1949年了。

 

77.png

1955年授中将的张国华在井冈山初期就隶属于袁文才、王佐32团,建国后曾任西藏军区司令员,指挥过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抛开个别事件不谈,在苏区时期,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整体上打出了上佳的表现。

 

三十年代初“立三路线”激进的时期,中央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城市暴动计划,要“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虽然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计划,但彭德怀率红三军团竟然真的攻克了长沙,并坚守十一天。

 

这是红军时期攻占省城的唯一战例。

 

1932年,中央红军进行了整编,形成“三大主力”:

 

红一军团(林彪)

红三军团(彭德怀)

红五军团(前期季振同,后期董振堂)

 

这三大主力经历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得到极大的锻炼。

 

在最为关键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时任红三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与博古的“高参”李德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性情刚烈的彭德怀批评李德的错误指挥为“崽卖爷田心不痛”,非常生动形象。

 

78.png

川西分兵时红一、红四和陕北红军形势图

 

整个长征途中,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与林彪的红一军团作为红军的前锋开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5年9月9日夜,川西若尔盖高原。

 

在红军时期的最后一次站队中,徐帅没能下定最终之决心,抱憾终身。

 

第二天凌晨,毛泽东率七千余人北上,不辞而别。

 

这七千人就是中央苏区一路走来的林彪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红三军团。

 

一切尽在不言中。

 


 

上篇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4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聂荣臻:最后的帅星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5-11


本篇是“十大元帅”系列的第九篇,讲述聂荣臻元帅的故事。

 

80.png

                    

1920年10月19日,搭载邓小平等80多名中国学生的法国邮轮“鸯特莱蓬”号缓缓停靠在马赛港。


完成侨民登记处的登记后,他们又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巴黎。


在巴黎法中友好协会举办的欢迎活动上,小平同志认识了一位前一年12月刚刚到法国的四川老乡。


此后的留法岁月里,二人成为了好友。


这位老乡便是聂荣臻。


81.jpg

邓小平和聂荣臻在一起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


青少年时期的他先后接受过旧私塾和新式学堂教育,后考入江津县立中学,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市江津中学。


和张大千是校友。


聂荣臻在中学时代体育十分出色,尤其在足球方面,是校队的核心人物,


这种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一直延续到了革命年代。


话说在1933年夏天中央苏区的红军组织过一次“全军赤色体育运动大会”,总操盘手就是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


聂荣臻读中学的年代,正是“南陈北李”凭借《新青年》杂志火遍大江南北的时期。


经过一番进步思想的洗礼,年轻的聂荣臻在“五四运动”期间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当地军警所不容。


正值那个年代“留法潮”如火如荼,聂荣臻遂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于1919年12月9日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


和很多人一样,这次法国之旅也彻底改变了聂荣臻的一生。


82.png

1922年,聂荣臻在比利时沙洛格瓦劳动大学化学系学习时留影


在异国他乡,聂荣臻认识了蔡和森、向警予、陈毅、邓小平等人,和小平同志的关系尤其要好。


邓小平在法国》一篇中,我们详细介绍过留法学生由“勤工俭学”变成了只有“勤工”没有“俭学”的悲惨遭遇。


这是一个梦想破灭的过程。


青年学子一旦“梦想破灭”,便很容易走上“激进”的道路。


人性使然。


1921年2月28日,包括聂荣臻在内的四百多名学生到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被法国警察强力镇压。


当年11月,聂荣臻被迫离开法国,来到了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此后他的思想开始迅速转向马克思主义。


1923年春,聂荣臻经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83.jpg

年轻的赵世炎


赵世炎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旅法国期间曾周恩来的上级(赵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执委会书记,周恩来为宣传委员,李维汉为组织委员)。


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赵世炎留在上海继续从事地下活动,不久被捕,英勇就义。


他有一个妹妹叫赵君陶,嫁给了另一位烈士李硕勋。


算起来赵世炎是XX的亲舅舅。


84.jpg

1924年周恩来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部分成员合影,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左一为聂荣臻,后排右三为邓小平


1924年秋,聂荣臻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次年9月,聂荣臻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在邵力子(校政治部主任)手下工作。


从漂泊异乡的少年到国内叱咤风云的人物,旅欧学生们走了一条“充满未知艰险的通天捷径”——共产党、苏联、红色革命。


十大元帅 番外》一篇中我们介绍过,十人中和黄埔相关的有四位。


徐向前和林彪是学生,聂荣臻和叶剑英是教官。


不过聂荣臻这个教官只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当时黄埔的校长蒋介石对于这批从苏联归来的教官非常警惕,1926年3月18日“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借故免去了聂荣臻的职务。

关于“中山舰事件”至今有多个版本的故事流传,这里我们也不去断这种历史官司。


不过当时的大背景是孙中山逝世后苏联试图将国民党彻底改造,遭到国民党内强硬派(“西山会议派”)的反弹。


手握国民党军权的蒋介石在国民党强硬派和亲苏的汪精卫派之间左右摇摆,整了一出“包围苏联顾问和共产党机关”又声称“只针对个人”的大戏。


为一年后的“四一二事件”埋下伏笔。


85.jpg

孙中山在永丰号(中山舰)上与船员的合影。中山舰(1912年-1938年)是一艘钢木结构的军舰,永翔级炮舰的2号舰,标准排水量780吨。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要事件发生在这艘军舰上


1927年8月1日,聂荣臻作为叶挺十一军的党代表参加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的部队主要有三支,按照人数排序大致是贺龙部、叶挺部和朱德部。


在三河坝分兵中,朱德率25师一部留守(陈毅、林彪、粟裕等也在该部中),而聂荣臻、叶挺、贺龙等人则是随周恩来一起率主力南下的。


南下的义军最终在潮汕地区失败,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人被迫去了香港。

 

而留守的朱德一部,后来在闽粤赣湘边界地区转战许久,最终于1928年4月28日上井冈山与秋收义军完成会师。



三十年代初聂荣臻主要在上海做地下工作。


顾顺章事件”后,上海的中央整体转移至苏区,聂荣臻调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与曾经黄埔军校的学生林彪搭档。


在此后的岁月里,林彪和聂荣臻搭档过相当长一段时间。


聂荣臻的副手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是秋收起义出身的罗荣桓(《罗荣桓:记得当年草上飞》)。


他们三人也是后来红一军团诞生的三位元帅。


86.png

1932年4月红军占领漳州后,聂荣臻与林彪在缴获的飞机前留影。《人民画报》1967年10期


1935年5月24日,聂荣臻作为红军先遣队政委,和司令员刘伯承一起指挥攻占了安顺场渡口。


当时可以渡河的船只有四条,刘聂二人花了两天的时间才将一个团成功渡过大渡河。


很显然,想靠这个效率将整个红军大部队运到对岸是不现实的。


追兵就在身后。


5月26日中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到达安顺场。


听取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时任总参谋长)和先遣队政委聂荣臻(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详细汇报后,最终拟定了如下的方案:


1、刘伯承、聂荣臻率已渡河的一个团(红军最精锐队伍)为右路军,沿河北上,限两天半夺取泸定县城;


2、林彪率红一军团军团部、红2师和红5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左岸前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限三天夺取泸定桥;


3、一旦泸定桥被川军炸毁或泸定县城有大批川军驻守,则聂荣臻和刘伯承就率已渡河的一个团到川西打游击,“再另搞一个局面”。


就在红军制定作战计划的当天(5月26日),蒋介石由重庆行营飞赴成都坐镇指挥。


他电勉沿岸各部指挥官:


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彝汉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的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飞夺泸定桥一战的“首功”最终被林彪部的王开湘(1935年因伤寒去世)和杨成武斩获。


他们于5月29日下午4时对泸定桥发起总攻。


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右路军则于5月29日晚22时许进入泸定县城,与林彪部完成会和。


87.png

1936年2月,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部分领导干部在陕西淳化合影。前排左起:王首道、杨尚昆、聂荣臻、徐海东。后排左起:罗瑞卿、程子华、陈光、邓小平。


1937年8月,红军整编为115、120、129三个师。


林彪任115师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兼政委,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


原红一军团改编为343旅,旅长为陈光。

 

原红十五军团改编为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


抗战初期林彪负伤赴苏联治病后,115师有一次著名的“分兵行动”。


罗荣桓与陈光率师机关和第686团组成的“东进支队”,于1939年3月进入山东,同八路军山东纵队会合发展为山东军区。


聂荣臻则率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和师骑兵营开赴华北,建立晋察冀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在我党历史上非常有名——这是八路军除陕甘宁之外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像抗战中有名的黄土岭战斗,就是晋察冀军区八路军的一次代表作。


88.png

1939年11月7日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的八路军迫击炮,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89.png

聂荣臻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门前


解放战争期间,晋察冀部队和晋冀鲁豫部队合并成华北军区野战部队。


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委。


巅峰期的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下属三个兵团,总兵力达四十余万。


在1948年12月的平津战役中,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部队作战。


分开若干年后,曾经的红一军团“三驾马车”又一次合体。


北平和平解放后,聂荣臻出任平津卫戍区司令、北平市市长。


1949年4月,华北军区18、19兵团被划归一野,20兵团则继续由中央军委直辖,驻防在京津地区。


20兵团的司令员杨成武,也是建国后第一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90.png

八十年代初的薄一波与聂荣臻


建国初期的聂荣臻曾一度身兼数职,华北局、北京市、总参谋部都有他的身影,忙得不可开交。


1952年秋天,聂荣臻因劳累过度生病,赴南京杭州等地休养。


休养结束后,聂帅将主要精力投入军工生产和军队的装备工作,尤其以原子能工业的筹建工作为重中之重。


1958年10月,聂荣臻出任国防科委主任,主持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大西北的罗布泊、酒泉等地,都留下聂荣臻大量的足迹。


因为长期远离京城的漩涡,所以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聂荣臻受到的冲击比较小。


林彪方面,考虑到历史渊源以及聂本身不构成威胁,对他还算不错。


倒是江青一伙,一直借机(杨余傅事件)搞聂荣臻,大批其是“华北山头主义”。


91.jpg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聂帅也是十大元帅中最后逝世的。


去世后,聂荣臻的骨灰一部被安葬在八宝山,另一部分则安葬在了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那里有和他一起在航天科技战线上战斗过的711名革命英烈。


沙漠长眠,胡杨为伴。




番外



聂荣臻七八十年代对于中日民间的友好往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92.png

八路军战士给美穗子喂饭,右为聂荣臻


话说在1940年8月20日,聂荣臻在石家庄井陉煤矿一带救下了两名日本孤儿。


一个叫加藤美穗子(4岁),一个叫加藤瑠美子(1岁)。


加藤姐妹的父母在井陉矿站工作,被日本人自己的飞机扔炸弹时炸死。


收养了姐妹二人一段时间后,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聂荣臻将姐妹二人送回到石家庄日军指挥部。


同时还给日军将领写了一封亲笔信。


妹妹加藤瑠美子被交还日军后不治身亡,但姐姐加藤美穗子活了下来。


美穗子的传奇经历后来在日军中引起强烈震撼,进一步激发了抗战后期日军的厌战情绪。


93.png

聂荣臻会见美穗子


一别四十年。


直到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讲述了这段故事。


文章被日本各大媒体争相转载。


在各方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几个月后,美穗子和家人一道来北京拜访聂荣臻,即上图的那一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5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开国辅运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5-13


本篇是“十大元帅”系列的最后一篇,讲述朱德元帅的故事。

 

94.png

 

四川是诞生元帅最多的省份,一共有四位,他们分别是朱德、刘伯承、陈毅和聂荣臻。

 

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四川省北部山区仪陇县乡间一户客家人中,字玉阶。

 

与1900年左右出生的那代人不同,朱德在早期的经历十分丰富。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打响革命第一枪时,朱德已是一名41岁的“老同志”——对比一下林彪,当年只有20岁。

 

朱德少年时就读于私塾,曾勤奋读书,试图走考取功名的道路。

 

1905年,朱德用“朱建德”的名字通过府试。

 

府试(地市统一考试)后面是院试(省统一考试),院试通过了即是秀才。

 

很可惜,就在朱德通过府试的当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考取功名之路被堵塞后,朱德进入了当时的顺庆府(今南充市)学堂学习,后转往四川师范附属的体育学堂就读。

 

1908年朱德从体育学堂毕业,回到家乡仪陇县当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年轻的朱德和很多胸怀大志的青年一样,不甘心一辈子在家乡当个教书匠。

 

于是在23岁那年(1909),朱德徒步跋涉三个月来到昆明,考入由蔡锷将军主办的云南讲武堂。

 

这是一次影响朱德一生的重要选择。


95.png

云南讲武堂旧址

 

云南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是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

 

建立时,云南讲武堂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民国时期更是一度与黄埔军校、保定军校齐名。

 

在这所学校的校友录中,除朱德外,还有叶剑英、武元甲、崔庸健、龙云、盛世才、卢汉等一干名人。

 

尤其是来自越南的武元甲和来自朝鲜的崔庸健,他们回国后各自混到了极高的位置。


96.png

蔡锷是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领袖,梁启超的学生。蔡锷既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的老师,也是滇军时期的直接领导

 

在讲武堂就读时期,朱德秘密加入了反清革命组织同盟会(有点类似于1948年入党)。

 

毕业后,朱德被分配到云南新建陆军任副目、司务长、队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爆发,各地纷纷举事。

 

月底,昆明新军发起“重九起义”。

 

作为同盟会会员的朱德一马当先,参加了攻陷总督衙门的战斗。

 

之后朱德迅速获得拔擢,在讲武堂毕业后的短短三年内即做到了滇军团长的职务。

 

英雄出少年。

 

1915年,蔡锷滇军发起护国战争,朱德担任第三支队支队长。

 

在之后的一系列战斗中,朱德凭借战功屡屡晋升。

 

1917年时朱德已升至滇军靖国军12旅旅长,军衔为少将。

 

1921年朱老总更是出任云南省警察厅长的要职,军衔为中将,时年35岁。


97.png  

朱德早期照片,摄于1916年

 

1922年,在云南军阀的混战中,朱德一派的大哥顾品珍败于唐继尧之手。

 

作为顾品珍麾下的大将,朱德自然也成为唐继尧重点追捕的对象。

 

于是朱德被迫离开云南军界,辗转至上海等地。

 

旅居上海期间朱德见到了孙中山,后者以十万元军饷相许,请朱德出面组织桂军、滇军攻打陈炯明。

 

那个年代的孙中山基本就是这种状态,在南方各路军阀之间凭借着自己巨大的影响力纵横捭阖。

 

国民党真正拉起一支军队,要到黄埔军校时期了。

 

面对孙中山的请求,朱德表示婉拒。

 

当时朱德已经在旧军阀里混了很久,深知其中的“水之深”、“医之难”。

 

他劝谏孙中山说:“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

 

之后朱德在上海找到了当时炙手可热的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

 

谁料陈态度冷淡,认为朱德军阀气息太重,不愿接收他。

 

一番碰壁后,朱德最终决定离开国内的是非之地,他于1922年秋远赴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

 

就像十三年前离开四川老家远赴昆明考取讲武堂一样,1922年的这次德国之旅,再次改变了朱德的人生轨迹。


98.png  

留学德国前,任云南警察厅长时的朱德。胡须很显老,有种成熟霸气的感觉。

 


99.png

刮掉胡子的朱德一下子年轻了很多岁,环境改变人

 

1922年10月,朱德在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

 

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朱德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外仍以国民党员名义活动。

 

朱德在德国大概待了三年的时间。

 

1925年因参加当地工人运动,朱德被吊销了护照并遭驱逐。

 

他随即通过党组织介绍赶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

 

1926年夏天朱德回国。

 

他先是回四川老家与陈毅、刘伯承等人组织起义策应北伐战争,后于1927年1月赴南昌找到朱培德。

 

朱德在民国时期“人脉深厚”。

 

像当时执政江西的朱培德,就是朱老总在云南讲武堂关系很好的老同学。

 

民国军阀普遍喜欢用自己的“故人”,朱培德对于老同学的到来非常开心。

 

一番促膝长谈后,朱培德委任朱德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建国滇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

 

这个岗位对于不久后的南昌起义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100.png


客观来讲,朱德在南昌起义开始阶段戏份并不是很重。

 

当时义军的主力是叶挺部和贺龙部,朱德部只有一个军官教导团的兵力。

 

起义当晚上,组织上给朱德的任务主要是设宴拖住滇军两个团长,以保证起义顺利进行。

 

义军南下途中,面对强大的外部军事压力,很多不坚定的部队迅速分崩离析。

 

走的走,降的降。

 

在部队到达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后,周恩来决定主力南下进击潮汕地区,以图获得苏联共产国际从海上运来的援助。

 

南下前,周恩来留朱德率第25师一部和滇军教导团坚守三河坝,约三四千人。

 

叶挺、贺龙、聂荣臻等则随周恩来一起率主力南下潮汕。

 

命运就是如此奇妙。

 

谁又能想到,当初留下阻击追兵的义军小部队竟最后发展为我军的“正脉”,而南下的大部队却惨遭失败,烟消云散。

 

朱德在率部与追兵一番激战后,被迫转战到湘粤赣边界地区打游击。

 

当时部队走的走,散的散,至赣南天心圩整编时只剩下800人左右,其中团以上干部仅剩朱德、王尔琢、陈毅三人。


101.png

王尔琢是南昌起义和井冈山初期我军的重要将领,1928年8月25日在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大概是在1927年的12月底,毛泽东从井冈山派出的代表长工同志在广东韶关犁铺头找到朱德、陈毅,完成了联络任务。

 

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义军转移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两支部队合并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政委)。

 

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来说,南昌义军是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对于坚守红旗不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8年底,彭德怀平江起义的部队也来到井冈山。

 

至此红四军的雏形基本完成:

 

第十师(原朱德部):朱德兼任师长,下辖28、29两个团

 

第十一师(原毛泽东部):毛泽东兼任师长,下辖31、32、33三个团

 

第30团(原彭德怀部):彭德怀兼任团长

 

用杨尚昆同志的话说:

 

“当初毛泽东在井冈山树起红旗时,第一个上山同他会合的是朱德,第二个便是彭德怀。”


102.png

古田会议旧址

 

1928年之后一段时间的故事我们不谈了。

 

一方面是因为牵扯到井冈山早期一些复杂的分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之前的文章中或多或少提到过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下面的官方链接(比较含蓄的一篇文章):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8/0116/c85037-29766685.html

 

朱德的这段经历,后来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被自己曾经的下属林彪挖出来痛批。

 

待到文革爆发后,江青一伙的张春桥、谢富治等人给朱德扣了一顶更大的帽子——“从上井冈山的第一天起就反对……”

 

一声叹息。


103.jpg

林彪这个人在五六十年代表现出的形象非常复杂。比如有一些资料显示,林彪虽然在公开场合经常批朱德,但私下对朱德非常尊重


不管怎样,井冈山和苏区时期朱德在军中的地位得到确立。

 

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会合后组成红一方面军,朱德出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朱德是出席会议的六名政治局委员之一,其他五人分别是博古(总书记)、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和陈云。

 

另有四名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各军团主要负责同志和其他关键岗位人员也参加了会议。

 

会上,朱德坚定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作为政治局里军队方面的代表,他的话分量很重。

 

104.png

毛泽东与朱德在陕西宝安县合影,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晋升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

 

朱老总还兼任着第二战区的副司令长官,名义上是阎锡山的副手。

 

大概从1940年夏天开始,朱老总从华北前线返回延安,至此结束了在一线的军事指挥生涯。

 

前线八路军的指挥权交到了副总指挥彭德怀手中。

 

在1945年承前启后的七大上,朱德当选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当时的常委称“五大书记”),排名第二。

 

重庆谈判期间,随着毛周二人深入虎穴,朱德和刘少奇成为延安的两大主心骨。

 

从1947年2月10日开始,朱德正式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布命令。

 

之后一系列重要历史文件,比如《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等,中央都采用毛泽东和朱德联名发布的方式——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朱德

 

其实早在苏区时期,朱毛便经常一起联名发文件,当时的称呼是:


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 毛泽东

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朱德


105.png


建国后的岁月里,朱老总因地位崇高,整体来说受到的冲击比较小。

 

尽管有上面提到的林彪、江青等人攻击,但朱德始终受到毛泽东保护。

 

从1945年的“七大”到1973年的“十大”,朱德只在“九大”期间短暂由常委降格为政治局委员,“十大”时又恢复常委。

 

“九大”是文革巅峰期的一次会议,此处我们就不谈了。


 

106.png

哈尔滨铁路局“朱德号”机车

 

1976年7月6日下午,朱德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从清末开始,朱德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几大历史时期。


功德圆满。


朱德晚年以“老兵”自称,曾手书条幅——“革命到底”。


107.jpg



后记

 

 

本篇前重后轻,还望读者朋友们理解。

 

至此“十大元帅”系列正式完结,周末推送一篇关于该系列的总结。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大元帅 番外

江宁知府  2021-04-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宁织造 Author 印闲生


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一篇小番外,聊一聊十大元帅接受的军事教育以及人生经历。


40.jpg

 

先来总结一下接受的军事教育情况:

 

朱德(旧军阀部队,讲武堂,留苏)

彭德怀(旧军阀部队,讲武堂)

林彪(黄埔军校)

刘伯承(旧军阀部队,将校学堂,留苏)

贺龙(旧军阀部队)

陈毅(留法)

罗荣桓(私立青岛大学)

徐向前(黄埔军校)

聂荣臻(留法,留苏,黄埔军校)

叶剑英(讲武堂,黄埔军校,留苏)


 

十大元帅中黄埔军校毕业的有两位,林彪(四期)和徐向前(一期)。

 

在那个年代,黄埔军校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没有什么疑问。

 

聂荣臻和叶剑英虽然没有在黄埔军校读书,但他们俩却是在黄埔军校当教官。

 

和周恩来、邓小平、陈毅一样,聂荣臻也属于留法(旅欧)一派,在欧洲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送往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

 

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聂荣臻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值得一提的是,林彪曾是聂荣臻的学生,毕业后林彪到叶挺独立团担任见习排长,也是聂荣臻向同为共产党员的叶挺推荐的。

 

叶剑英在黄埔军校时期还没有入党,不过相对来说他出道更早。

 

叶剑英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和朱德是校友。

 

早在黄埔军校刚刚创办的1924年初,叶剑英就已经是建国粤军第二师的参谋长,属于黄埔军校的“本土系教官”。

 

简而言之,十大元帅中和黄埔军校有密切渊源的有四位。


按照当年在学校里的地位排序,大致应该是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林彪。

 

1955年十大元帅授衔时,四人的排名刚好反了过来。

 

当时资历最浅的林彪,成就最高。

 


聊完了“黄埔系”,我们再说一下陈毅和罗荣桓。

 

从接受军事教育的履历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陈毅和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唯二早期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或军事训练的。

 

换句话说,他俩最初不是按照“军事主官”方向培养的,而是“政治主官”。

 

罗荣桓大家都熟悉,中后期一直给林彪当政委。

 

陈毅其实早年也是给朱德当政委的。

 

大概是从苏区留守开始,由于项英比他更偏“政工”,陈毅才不得已开始走到一线指挥军事作战。

 

后来在华东野战军时期,粟裕在军事层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陈毅更多是凭借深厚的资历给粟裕“把控大主意”和“贯彻执行”。

 

两人合作的很不错,三野的战果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是最出乎大家预料的。

 


再接下来聊的两位是朱德和刘伯承。

 

一般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会对人物的出生年月特别敏感。

 

因为人物的年龄会直接影响其生活的时代和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角色(心态)。

 

十大元帅中,朱德(1886)和刘伯承(1892)是年龄最大的两位。

 

前者比林彪大了整整21岁,在那个年代绝对属于“两代人”。

 

朱德和刘伯承都是早年在旧军阀部队中名声鹊起,在国内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后,又留苏继续深造。

 

经历相当丰富。

 

1949年建国的时候,朱老总已经年逾花甲,刘帅也五十七岁(比小平同志大一旬)。

 

相对“年轻人”来说,他们俩的心态自然会平和淡然很多,后来受的冲击也相对较少。

 


最后两位是彭德怀和贺龙。

 

按照约定俗成的“传统”,十大元帅中被称作“老总”的只有三位。

 

除了朱德,就是他们俩。

 

与上面八位元帅不同,彭德怀和贺龙早年完全是在旧军阀部队中成长起来的,属于军事实战派。

 

从性格上来说,彭老总和贺老总的江湖气质更浓一些,比较直来直去,快意情仇,少了一丝洞察人心的细腻。

 

抛开林彪不谈,建国后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他们俩。


 

在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中,留法留苏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存在。

 

像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他们大都在法国加入共产党,然后赴苏联莫斯科接受教育和培训。

 

再如朱德、刘伯承、叶剑英,也都在国内革命形势不好的时候到苏联去待过一段时间。

 

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

 

他们在苏联接受革命和军事教育的二三十年代,正是斯大林权威树立的关键时期。

 

身处莫斯科这样的政治旋涡,但凡是有一点敏感性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得到一点人生的感悟与经验。

 

人生的经验,看来还是很重要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5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大元帅 总结篇

江宁知府  2021-05-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宁织造 Author 印闲生


本篇是“十大元帅”系列的总结,文章汇总见篇末附录。


18.jpg


至此“十大元帅”系列就结束了。

 

从2021年1月12日推送“罗荣桓篇”开始,到5月13日推送“朱德篇”为止,断断续续五个月的时间。

 

这十篇文章里包含了很多内容,基本可以勾勒出一副完整的画面。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有的文章欠缺了一些内容,个别文章还被删除了,略显遗憾(删除文章不再私下提供,请见谅)。

 

写一个人物的故事和写一段历史故事是不同的。

 

历史可以高潮迭起,但人的一生有起有落。

 

“十大元帅”这个群体里,有的早期比较风光,有的晚年比较风光,有的几十年沉沉浮浮。

 

比如叶剑英元帅,他的巅峰期主要在“九一三事件”之后,即1971~1983这段时间。

 

再比如林彪,他的巅峰期在1959~1970年间。

 

至于说红一军团时期、115师初期和四野时期,可以认为是一个纯军事将领。

 

像长征中那次著名的“林彪拱彭德怀上位事件”(林私自提出设立前敌指挥部,叫彭负责前敌指挥),毛泽东甚至把账记到了彭德怀头上。

 

后来林彪解释事情原由的时候,毛泽东打断道:“你是个娃娃,你懂的什么?”

 

可见当时在毛泽东眼中,对林彪的定位还没有提升到一股政治力量的高度。

 

在“大人”眼中,开遵义会议才是天大的事情,军事上一城一池的得失是要往后排的。

 

参考阅读: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5206469.html

 

19.png

 

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很多元帅都走功成身退的路线。

 

像刘伯承,去南京办军事学院;聂荣臻,到酒泉和罗布泊去主持尖端武器研发;徐向前,赴苏联对接军事援助……

 

1949年之后真正主持过中央军委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只有以下几位:

 

彭德怀:1953~1959,接替周恩来

林彪:1959~1970,生病期间贺龙主持

贺龙:1963~1965,军委第二副主席

叶剑英:1971~1978,后期搭档邓小平

 

联想一下四人的经历结局,前三位是十大元帅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唯独最后登场的叶帅做到了力挽狂澜后全身而退。

 

很不容易。

 

相较而言,江湖之远就比庙堂之高受到的冲击小多了。

 

20.png

晚年徐向前,悠然自得

 

最后聊一下十大元帅之间的渊源。

 

朱德曾是陈毅和林彪的上级,上井冈山之前是朱德把林彪从连长提拔为营长的。

 

在朱、陈、林三人中,陈毅又是林彪的上级——团级干部vs连级干部。

 

南昌起义后林彪发生过所谓的“离队风波”,陈毅严厉批评了他。

 

聂荣臻是林彪在黄埔军校的教官,林彪毕业后分配去叶挺团就是聂荣臻找叶挺打的招呼,职位是见习排长。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聂荣臻一直和林彪搭档,任红一军团政委和115师政委。

 

罗荣桓是秋收起义出身,和上面四位完全是两个脉络。

 

罗荣桓从苏区到抗战115师分兵之前一直是聂荣臻的副手,聂为政委、罗是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聂荣臻留在华北,罗荣桓率部出关与林彪形成新的搭档关系。

 

 

籍贯方面,朱德、刘伯承、陈毅和聂荣臻是四川老乡;彭德怀、贺龙和罗荣桓是湖南老乡;林彪是湖北人;叶剑英是广东人。

 

唯一一位来自北方的元帅是徐向前,山西人。

 

红军时期,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八位元帅均出自红一方面军。

 

贺龙出自红二方面军,徐向前出自红四方面军。

 

在红一方面军内部,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是红一军团的“三驾马车”;彭德怀是红三军团军团长。

 

这两个军团也是红一方面军的两大主力。

 

朱德、刘伯承、叶剑英三人更多的时间里是在方面军总部担任领导,“军团”这一级的特征不太明显。

 

至于陈毅,他代表的更多是“苏区留守部队+新四军”这一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3 01:43 PM , Processed in 0.1252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