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3|回复: 0

[体育健身] 那些顶尖运动员,后来都去做什么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7 08: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些顶尖运动员,后来都去做什么了?

 人物作者 人物  2021-07-27

IMG_9705.JPG


延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在7月23日正式开幕。中国队代表团共有777人,其中运动员431人,远赴东京参赛,在赛场上发光。


他们挥洒汗水与热血,留下拼搏的身影。体育场上的历练,让每一个运动员体验成功与失败,然后学习坚韧奋进、永不放弃。


而当竞赛结束,生活继续。有一种力量,鼓舞着他们一路向前。


我们关注到三位顶尖运动员,他们有的曾是世界冠军,有的是充满潜力的顶尖选手。虽然此时此刻并不身处赛场,但越过高峰,他们敢于推倒重来。


在人生的下一赛场,他们要讲述的,是一个崭新的故事。





文|亦欢

编辑|李栗

图|受访者供图(除标注外)




向更高处走去

邓琳琳,女子体操运动员,奥运会冠军

 

2021年夏天,29岁的邓琳琳再一次毕业了。


拿到北京大学的学士学位之后,现在她又拿到了北京体育大学和美国加州浸会大学的体育类硕士学位。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两届奥运会冠军的女子体操运动员,曾经的教练张霞评价她,有「特别简单、纯净的这么一个训练思想」。

 

这让她走到了最后,也走到了更高处。

 

邓琳琳6岁开始练体操,训练曾是她生活的全部。吃饭,睡觉,训练,不用思考什么,心情的起落伴随着训练的成果,她几乎把所有与训练无关的事情屏蔽掉了,「特别封闭」。2016年接受《人物》采访时,她说起之前的生活,「我的世界里只有训练。」她不记得某个关键节点父母是否出现,她的记忆常常陷入一片空白,只记得与比赛有关的细节,只记得教练的话。

 

她出生在安徽阜阳农村,12岁被选拔进入国家队。那时候她是一个个头矮,话不多,鼻头还总是有点红的女孩。她的天资并不出众,一到国家队,这个女孩就听到有人告诉她,你这样根本不可能练得出来。邓琳琳第一次觉得,「不想练了」。但妈妈说,进了国家队就不可能再回去。回到训练场上的邓琳琳心中憋了一股气,「可能从小就是被冷落的那种……包括那一句话从内心来说肯定是有被伤到」。她知道自己的条件和天赋并非是最卓越的,但她是要强的女孩,尽管只有11岁,她知道只有出成绩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她服从于一个非常强大的信念,只管沿着一条路走,走到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两次。


IMG_9706.JPG
 北京奥运会,邓琳琳获得女子体操团体冠军 

 

2013年,她选择退役。退役后的邓琳琳去向近乎完美,她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但这也意味着,她从一个封闭而单纯的世界被抛进了现实。

 

比起更简单、纯粹的竞技赛场,生活要复杂得多。《人物》记录了刚刚进入大学时邓琳琳的无措:她不知道怎么选课,上课找不到教室。第一次去图书馆,她看着同学在玻璃窗里借书,却不知道该怎么进去。入学第一天去洗澡,她发现在大学洗澡竟然还要澡卡,澡卡应该去哪里办?大一期末考试,周围的同学都可以写到打铃,而她在卷子上写了一会儿就不知道要写什么了。

 

那是一段非常迷茫的时间。体操之外,没有任何喜欢并且可以投入的事情。本科毕业之后,作为最顶尖的前运动员,她有很多选择、很多诱惑。但邓琳琳依然有些摇摆不定,不知道将来想要做什么。

 

一种对内心的探索和拷问也许在这时候开始。在北大念书时,邓琳琳最喜欢的是开放式和引导性的课程。在一门叫批判性思维的课上,老师说,我们要以一种质疑的态度去认识事物,要挖掘自己学习的欲望,要阅读,调查,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距离这堂课已经有数年时间,邓琳琳至今记得课中老师的话语。

 

和运动生涯的绝对服从命令不同,邓琳琳意识到,人生有很多条路,很多时候没有一个标准而具体的答案。

 

但有一点是清晰的,她想要去看看外面更广大的世界。这之后,她在北京体育大学念了研究生,又去美国学习了一年。学习是很艰难的,但那份纯净和简单再次帮助了她。这个夏天,她顺利毕业,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她再次拿到了胜利的战绩。

 

对于自己的人生,邓琳琳说,「现在思路会清晰一些」。

 

她选择重新回到了体育事业。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四届青少年体操全运会上,邓琳琳担任了裁判。现在她还是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即将回到安徽省体育局担任职务,她想在体育公益事业方面多做点事。

 

比起童年时懵懵懂懂地踏入,这一次,是她自己选择了自己的赛场。


IMG_9707.JPG



一场「重生」

龚伟杰,前世界羽毛球冠军

 

意外是在一个早上发生的。那是2009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的前一天,国家队出征前的最后一次队内训练。羽毛球队员龚伟杰和队友练习3打3,为救一个网前球,龚伟杰意外崴脚。未曾想到的是,这次小小的意外却让过往搭建的人生走向了崩塌。


从五岁半开始,每天清晨五点半,龚伟杰就会坐在父母的自行车后座去往体校,这让他一生的命运和这始终在空中飞跃的羽毛球相连。训练枯燥又辛苦,一个挥拍的动作练了两年,每天左右腿都要劈叉,两腿打开要进框,胸要碰地,被教练压在身上,天天哭。但去打比赛,龚伟杰总能赢。最初的热爱来源于,「打得还可以」。

 

11岁,湖北人龚伟杰一个人背着包去了厦门,成为一名专业羽毛球运动员。成绩是最直接的评价标准,18岁,龚伟杰拿到了全国冠军赛团体第一名,进入国家羽毛球一队。两年之后,2004年,他在中国公开赛8分之一决赛击败世界排名第二的丹麦名将盖德。虽然没有去过奥运赛场,但在当时,他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教练汤仙虎称龚伟杰是「中国队未来的希望」。

 

受伤之后,队医带着龚伟杰去了各大医院,但龚伟杰的脚踝里始终有一个痛点,找不出原因。之后的一次全运会,他每天扎针,在脚踝处的痛点上打了三针封闭。依然没用,最后又推了两针麻药。比赛之后,他又去做手术。从医学上看,脚踝里面形成了一个囊肿,他做微创,把囊肿析出,又做康复,但是痛点始终都在。占据了他过往所有人生的羽毛球竞技赛场,只能不甘地被迫终结了。那年龚伟杰26岁,他觉得那是一场「死亡」。

 

他迟迟不愿意签退役报告。但是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还是痛,还是打不了球。「那段日子,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对自己是满满的怀疑和否定。」过往生活的底气来源于日常的训练和对羽毛球的爱,「那么,走出赛场的时候呢?消极,是我对生活最好的表达方式」。

 

受伤的第三年,龚伟杰签下了退役报告。但他依然觉得自己游离在人生之外。直到一个朋友告诉他,你要找准自己的根在哪里。那当然是羽毛球,龚伟杰开始想,如果不能以竞技的方式,是否还能以另一种方式相遇?

 

过去在羽毛球赛场上,龚伟杰打进攻、拼速度、扣杀。他的脾气很直接,只想要赢。如今,他从「矛」转变成「盾」,成为羽毛球的推广人,成立羽毛球俱乐部,也开始在央视做解说嘉宾。

 

把热爱的事情变成事业,他不愿忽视任何一件小事。从成立俱乐部开始,他精挑细选俱乐部的教练,常常自己也出现在训练场上。巡场,一眼识别教学的问题,记录,再开会研讨。那些过往在赛场的训练原来并没有白费,如果你打得那么好,那么一定是你理解得足够好。而当你理解得足够好,你就有可能把它讲得最明白。

 

他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在训练场上,一句粗话都不能说,否则会有50个俯卧撑的惩罚。不仅要练习羽毛球技艺,还要学习尊重人、关心人。

 

在这些细小又重要的事情上,他重新获得意义感。他形容,是一场「重生」。


IMG_9708.JPG



世界很大,世界很小

孙伟,中国击剑队男子佩剑运动员


2009年,击剑运动员孙伟也在训练场上经历了一次意外。那是备战全运会时的一次普通训练,孙伟和队友比拼折返跑,他慢了0.01秒,停下来的一刻他不服输,大喊了一声,但是心脏仿佛被击中,心咚咚地跳,每跳一下,就袭来一阵痛。

 

到了医院,孙伟被诊断——肺保护膜破了。孙伟记得,手术台上的灯特别刺眼。醒来的时候,他在重症监护室,两个特别粗的管子插进他的左腋下,麻药劲一过就疼。床特别小,身高1米93的他脚露在外面,动弹不得,感觉被「封印」住了。

 

那时正是孙伟作为运动员的黄金期。17岁,年轻有劲,在国家队看过高质量的对抗,对击剑慢慢有了认知,他刚形成自己的打法,在国内比赛也有成效。「整个人想着,四年后,伦敦有戏。」在病床上,医生告诉他,你再也从事不了竞技体育了。在人生的最高处,他被拽住、拉下,摔在地上。

 

那一年的全运会,他是躺在床上看的。从医院回到家,他下床费劲,去厕所也要扶墙,醒的时候要么吃东西,要么睡觉,整日低迷。电视机里,队友在比赛。他想,如果是我在打该多好啊。

 

「剑道才是属于我的地方。」他从床上爬了起来,从学走路开始,一点点恢复,硬逼着自己吃饭。半年后,他跟上了队友的运动量。一年后,他去打比赛,但带着受伤后的心有余悸,不敢喊不敢放开打,于是「谁也打不过」。他必须重新变得专注。抛开杂念,他把注意力放在每一个关节、每一次呼吸,以及手指拿剑的感觉上。2013年,孙伟重新回到国家队。2016年,他成为里约奥运会唯一一位获得男子佩剑参赛席位的中国选手。

 

从里约回国后,更多人看见了他。带着对更大世界的好奇,在训练之外,他也尝试着录综艺、拍电视剧、登上时尚杂志,参与许多跨界活动。


IMG_9709.JPG
 赛场外的孙伟 


但是只要在备赛期间,他总会回到那个只有击剑的世界里。每个周一到周六,固定的时间吃饭和训练。这是孙伟从13岁进入江苏省击剑队就开始过的生活,一种被规定好时间的秩序,反复但纯粹。这一次,他的目标明确——2021年全运会的冠军。


孙伟10岁开始学习剑道,从市队到省队,再到国家队,击剑伴随了他的大半个人生。没有比赛可打的时候,他也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击剑的赛况,「自己手上痒,心里也蛮痒的」。对于他来说,击剑像是一个认识了许多年的老友,没法割舍。筷子、水杯和瓶子,任何一个东西到了孙伟手里,他都会像拿起剑,比划几下。

 

剑道最吸引孙伟的,还有那种拿起剑的战斗欲。从一开始打不过,到慢慢能打过别人,孙伟有自信,「发现自己可以,还可以往高处走」。无论在哪里,他永远在对标着世界上最厉害的选手,把他们放到自己的赛场,想着「如果对面是他们,要如何应对」。

 

「骨子里我觉得我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特别想要的人,不然我觉得也不会能够走到今天。因为我知道还可以走得更高,我始终相信自己可以的。」孙伟说。见过更大的世界,因此更加坚守自己的梦想。这段日子里,他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继续冲击属于他的最高领奖台。


IMG_9710.JPG

 孙伟在比赛中   图源视觉中国


如今孙伟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很清楚,自己面临着越练越少的状态。这一次,孙伟要面对的,是新的伤病——一种微妙的、不可控的跟腱疼痛。它可能跟年纪有关,在更年轻的时候,孙伟不管练得多累,第二天睡醒都会被疏解。如今孙伟29岁了,两个月后的全运会可能是他运动生涯的最后一场大赛。面对无法消除的疼痛,只能感知它,与它和解。

 

而当每一天的训练开始,他热身、跑跳,再一次,义无反顾地,走入赛场。


邓琳琳、龚伟杰、孙伟,都曾是全民关注的顶尖运动员。随着各自的人生际遇,他们都离开了曾经熟悉的赛场。邓琳琳选择用那份简单、纯净,来面对更复杂的现实世界;龚伟杰用热爱与执着,学会和失败相处;而孙伟在见过了更大的世界之后,重新回到挚爱的剑道本身。运动员的精神是要强,是不放弃,在起起落落的人生赛场,他们一次又一次成为强者,只因他们心中都住着一个英雄。

 

视频来源:蒙牛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职场新人」,邓琳琳心中的英雄是李宁,他不仅在运动赛场上成绩优异,转型后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登高,这正是她渴望实现的。

 

重新回到竞技赛场的孙伟,心中的英雄是2004年雅典奥运剑道冠军蒙塔诺,这位40多岁的意大利名将对剑道有最极致的追求,至今仍活跃在赛场上。正如正在备战的孙伟,还在渴求着对剑道的精进。

 

而在龚伟杰看来,英雄无形。经历了高峰和低谷,他早已学会用内心的力量重建生活的赛场。

 

永远敢于推倒重来,这是心中的英雄给他们的信念。那么,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在永不停歇的人生赛场,是什么鼓舞着你一路向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5:33 PM , Processed in 0.2115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