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人世间] 天津奥密克戎疫情中,那些被忽视的和已习惯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7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津奥密克戎疫情中,那些被忽视的和已习惯的

 小昼 极昼工作室  2022-01-27 11:30


IMG_4268.JPG

文 | 吕萌

视频 | 杨天宇

编辑 | 陶若谷


一个母亲的发现

  讲述者:伊冉 36岁

有奥密克戎确诊病例那天,我正带着儿子在蓟县滑雪。前一天他期末考试刚结束,去了趟津南区的书店,正好在这轮疫情的封控区,我们很快就接到了流调电话,1月10日开始居家隔离。

作为母亲,工作给我的家庭生活带来了不少缺失,我是一名职业摄影师,出差在外是常态,每年跑几万公里的路。我从来没给儿子做过饭,也没有时间辅导他的功课。有时回到家里,吃上一顿晚饭又匆匆出门。

从儿子出生那天开始,我曾连续拍摄他1560天的成长过程,配有文字记录,打印成册。而后这些年,我疏忽了他的变化,居家隔离让我把镜头重新对焦在家里。

IMG_4269.JPG

隔离的日子里,儿子沐沐用玩具摆出自己想象中的城市。(摄影/伊冉)


我家在天津站附近,窗外原本车流不断,疫情后街上冷冷清清,城市之间来往的火车也少了——这是疫情留给儿子最直接的印象。他在家里会拿出一套玩具,摆出自己想像的城市的样子,他和我说这个路是通向哪里的,这个人和另一个人有什么关系。他喜欢观察,每天总要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火车,公路和行人。

我也开始想通过他的视角去观察拍摄,就跟他说“咱俩抓(拍)点火车。” 他说,“别抓了,这几天没有了。” 小区封闭期间,每天我都会站在窗前拍路人,有时会看到他和小伙伴在楼下玩。

IMG_4270.JPG

站在窗台观望远方的沐沐。(摄影/伊冉)


IMG_4271.JPG

奥密克戎之前,窗外雪天中的复兴号。(摄影/伊冉)


第二次全员核酸搬到了小区里检测,用的恰好是沐沐平常玩的空地。可以下楼之后,我带着相机转了转,警戒线、居民等待做核酸的缓冲区,就设在儿子平时踢足球、打篮球、滑滑板的地方。在那里拍摄,我就想象儿子从小到大玩耍的场景,这些都是我不曾留意的片段。

IMG_4272.JPG

平时沐沐下楼玩的地方。(摄影/伊冉)


IMG_4273.JPG

海河边的雕塑也戴上口罩。(摄影/伊冉)


IMG_4274.JPG

沐沐下楼和伙伴玩。(摄影/伊冉)


其实孩子接受我的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8岁那年,他看我用电脑处理照片,总以为我在玩游戏,不陪他。当时我去拍雪山,会关注雪山上垃圾的生态问题,常年不在家。每一次老师问妈妈去哪了,他会说“她去疯了”。我和他解释这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像他喜欢玩具一样,可是他不理解。

直到2019年,雪山垃圾得到了社会关注,他在广播里听见了我的采访,知道了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别人再问我去干什么了,他会说“我妈去拍雪山了。”

那几年真的除了在雪山,就是在去雪山的飞机上。儿子虽然理解了,但我很少在他身边。这次居家的十多天里,我才意识到他开始独立了。他可以一个人下楼,带着钥匙锁上门。可以独自网上购物,选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书。

我们会躺在卧室一起看书,有时靠在他的腿上,他会像大人一样摸摸我的头,我们也会聊音乐,聊学校的生活,会问他喜欢的女孩。接到流调电话时,和他一起去书店的小伙伴吓哭了,他没有哭,也没有情绪。此前,我出差前他总是抱着我哭,这次他觉得有家人在,一切都不必担心。

IMG_4275.JPG

沐沐上完网课趴在床上休息。(摄影/伊冉)


IMG_4276.JPG

和父亲下国际象棋。(摄影/伊冉)


IMG_4277.JPG

平日里都是爷爷照看沐沐的学习。(摄影/伊冉)


在隔离期间,他偶尔会帮我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也和我约定等疫情结束,一起去天津周边的山上捡垃圾。他态度的转变,让我既欣慰又心疼。

1月20日,我们给他过了一个真正的生日,没有像往年一样,把日期提前或是延后——不是我出差就是他爸爸出差。

吹蜡烛的时候,他闭眼许愿。在他小的时候,他总会告诉我他的愿望是要玩具,是去游乐场。而这次我问他许什么愿,他说是给自己的一个“空白的愿望”。想起有人说过,疫情当下,陪伴也是一种收获。

IMG_4278.JPG

2022年1月20日,在12岁生日中许愿的沐沐。(摄影/伊冉)



围墙内外

 讲述者:徐宏涛 45岁

IMG_4279.JPG

2022年1月22日,天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第二天,下雪了,有人把共享单车都骑到结冰的河面上。(摄影/徐宏涛)


IMG_4280.JPG

2022年1月22日,海河上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滑冰。(摄影/徐宏涛)


这天跟前几天的场景完全不一样,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这里没有什么人。社会面清零( 此后发现的新病例都在已隔离的“密接”或“密接的密接”中)之后,感觉大家都要出来透透气。

我平常会去人比较多,特别有烟火气的地方拍摄。但这段时间,想找到这样的地方格外困难。滨江到金街一段是比较繁华的街道,平常游客聚集的铜钱雕塑、星巴克旗舰店,都只零星走过几个人。

在五大道见到了三四个跑步的,想来是因为健身房闭了店。走过一个胡同,恰好一只鸽子从墙边飞过,我拍下来了,觉得它特别能代表封闭小区里居民的心情,希望早日解除隔离,“飞出”围墙。

IMG_4281.JPG

河西区万象城内平日热闹的Tims咖啡店在疫情期间空无一人。(摄影/徐宏涛)


IMG_4282.JPG

标志性街区五大道,一些喜爱运动的人来这里跑步健身。(摄影/徐宏涛)


IMG_4283.JPG

一只柯基在几乎无人的金街上晒太阳。(摄影/徐宏涛)


IMG_4284.JPG

一只鸽子飞跃围墙。(摄影/徐宏涛)


刚说有奥密克戎那天,还出现了一波抢购,一些年龄偏大的人会去菜市场囤白菜、土豆、肉、蛋这类食品,一家猪肉店老板告诉我,当天连个骨头渣都没有剩下。不过很快就恢复了,像他这种保障生活物资供应的人,政府开了绿灯,在全市核酸筛查期间,他每天都是早晨5点第一个去小区做检测,做完就去菜市场出摊。

IMG_4285.JPG

抢购第二天菜市场恢复了往日。(摄影/徐宏涛)


IMG_4286.JPG

临近春节,菜市场周围居民开始订购过年的饺子,饺子店在制作馅料。(摄影/徐宏涛)


刚开始,我家附近的西青区大寺镇出现了确诊病例,我们小区原则上只进不出,核酸阴性才让出小区。

第二次全员核酸,我也作为志愿者成了我们小区的“喊楼员” ,拿着喇叭在楼底下等调度员的通知,每轮到一个楼做检测,我们就喊居民下楼。在室外6个小时,手都冻僵了。

参与后会更能体会医护人员的辛苦,他们要在室外工作更久,每测一个人还要用酒精给手消毒,也没有什么取暖设备,非常冷。

在街上经常碰见的就是外卖员。居民无法出去买东西,委托外卖小哥买菜、买日用品,药店买急需的药品等等。他们的工作量在疫情这段日子增加了不少,感染风险也更大。

IMG_4287.JPG

在街上等待接单的外卖员。(摄影/徐宏涛)


IMG_4288.JPG

带着女友送外卖的快递小哥等在商场门口。(摄影/徐宏涛)


小区里的志愿者分成调度员、秩序维护员、喊楼员、数据录入员等。调度员负责在采样通道了解进度,协调喊楼员按顺序叫人下楼;喊楼员接到调度员指令,就用大喇叭喊,再发放相应的楼号条,有楼号条才能去做核酸。

每个小区的“喊楼”方式都不一样:“叫到哪栋,哪栋动,没有叫到不要动,动了下楼白挨冻……” 也有打着快板去喊楼的,“三门三门咱可真哏儿,喊了半天没有人儿。” 面对病毒是比较紧张的,但天津人会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去面对。

IMG_4289.JPG

河西马场道某小区,喇叭在提醒还没做核酸的居民尽快检测。(摄影/徐宏涛)


IMG_4290.JPG

社会面清零后,河西梅江街区一些商铺开始重新营业。(摄影/徐宏涛)


IMG_4291.JPG

南京路街头,一对亲密无间的情侣。(摄影/徐宏涛)



在城市里待久了

 讲述者:杨天宇 25岁

第三次全市核酸之后,我突然想到快过年了,担心无法回家,赶紧打电话和村委会报备。1月19日早早又去做了一次,下午取完核酸报告就开车回老家蓟县。晚上七点半到达村子,车灯照亮的只是空旷的路。这和我印象里马上快过年的村子截然不同,以前路上全是吃完晚饭遛弯的人,在外工作回乡的会聚在一块闲聊,分享这一年村里的八卦。

村里对疫情的恐惧还是很明显的,一听我是从市里回来的,他们恨不得离我远远的。有人看见我了,打个招呼,问句“回来了,咋还回来了?”我挨个解释,“我所在的地方不是封控区,我是拿着双码、核酸证明回来的。”

IMG_4292.JPG

1月20日是全市第四次核酸筛查,杨天宇的父亲前一天晚上整理好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名单,带着医务人员入户筛查。(摄影/杨天宇)


一共二十多家需要入户检测,父亲原本是村子里负责网络安装的员工,对每户都特别了解,大概只用2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去第二家的时候,老人的火炕上趴了一只小猫,据老人说,(是去年)10月份孙子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看,从市里带回来的。前几天它跑了,给她和老伴急坏了,担心孙子过年回家发现猫丢了不高兴,老两口在村子里找了半天时间才找到。

第十二家有个老奶奶,99岁了,指着我说“这个小孩怎么看着眼生啊”。父亲说“那是我儿子,前几天刚回家”。老奶奶一听便来了精神,跟我打听回乡政策——上次疫情她重孙子就没能回家过年,担心这次又不能回家了。

IMG_4293.JPG

蓟县99岁的奶奶,做核酸时盼着在外工作的重孙子回家过年。(摄影/杨天宇)


在城市里待久了,回到老家感受格外不同,我拿起相机,想记录村里疫情当下的变化。

村里的防疫带着点“土味”。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村里的大喇叭循环播放防疫宣传语,“勤洗手,少聚集,戴口罩……”,有时会换用方言广播:“现在正值非常是疫情时期,别挨家挨户串门,别人欢迎不欢迎你,人家不跟你说,但是你自己琢磨。”

没有疫情的时候一来卖菜的车,只要广播一开,在街上闲聊的村民就会一窝蜂围上去,屯菜的,问价的,向卖菜人打听打听其他村子的事。如今卖大白菜的车在村里停留,只有一个人路过,商贩显得有些无奈。

IMG_4294.JPG

2022年1月20日,在村口卖菜的商贩。(摄影/杨天宇)


IMG_4295.JPG

2022年1月20日,做完核酸筛查,一位老人带着孩子在水库旁散步。(摄影/杨天宇)


每次回家都要去那个充满童年回忆的水库看一看,以前水库是天然的滑冰场,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滑冰,这次却只有一位老人带着孩子遛了一圈就走了。

原先的学校成了核酸检测点,学生们成了志愿者,年纪较小的学生也在操场上维持秩序,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在帮助录入采集信息。街上的店铺几乎全关了,冬季有接待条件的农家院拉上了窗帘,暂停营业。

IMG_4296.JPG

2022年1月20日,在小学校园做核酸筛查的村民。(摄影/杨天宇)


临近春节,我去了在南方工作多年的朋友家里,他因为疫情滞留在天津,却得到了一次和家人一起过年的机会。我们聊起老同学,大家现在的生活轨迹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过年才回到村里。

IMG_4297.JPG

1月21日,在多年未见的老友家帮他们拍了全家第一张全家福。(摄影/杨天宇)


IMG_4298.JPG

1月22日,父亲接回了在市里照顾姥爷的母亲,弟弟一个月没见母亲,刚好赶上下雪,弟弟和父母玩得格外开心。(摄影/杨天宇)


以前由于工作原因,我每次回家在家里待的时间连一天都不够,这次因为疫情工作不是很忙,才早早回了家。父亲入户做核酸,我说想一起去,父亲还是像以前一样严肃地说:你家待着吧,你跟我干啥去。我磨了半天他和村主任请示后才同意了。

跟着他入户那天我才知道,父亲除了本职工作还加入了蓝天救援队,看他走在我前面,穿着一身蓝色外套,心里多了些敬佩,也深刻感觉以前是多么没有关注到我的家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02:05 PM , Processed in 0.0834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