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知识] 开餐厅的真实体验,卷过99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6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餐厅的真实体验,卷过996

 黄小雀 企鹅吃喝指南  2022-06-02 03:31 Posted on 上海
开餐厅,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但你也许想象不到,市场有多残酷:仅仅是2021这一年,全国就有88.6万家餐企挥泪结业。

IMG_3452.JPG

我们采访了4位餐厅老板,有在一线城市开出近10家连锁店的创始人,也有在二三线城市,克服重重障碍做fine-dining的主厨。

来看看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专业厨艺学校到真正开店
才知道理想VS现实的差距
杭州 Rêve Labo,主理人邱天

我本身是在博古斯学法餐的,在巴黎认识了合伙人,因为想法、性格都很投缘,于是一拍即合,打算毕业后一起开餐厅。

IMG_3453.JPG

虽然是“科班出身”,但真正自己开餐厅之后才发现,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

我们做的是地道法餐,只做晚市。因为法餐要用很多琐碎材料,所以每天要花很长时间备菜。我一般早上10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后才离开,天天在店里泡起码12小时。

IMG_3454.PNG

工作时间长、强度高还不算什么,只有自己真正开过餐厅,才知道有多少坑。

虽然在学校的确学了很多跟餐厅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比如选址、成本核算等,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时,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一、第一个大坑就是选址

我和合伙人花了半年时间做调研,实地考察过杭州各个区位,最后选了一个创意园区里的两层小独栋。

这里铺租相比沿街、商场铺面便宜很多,转让费也低。加上我俩对铺面和周边环境一见钟情,直接就定下来了。

IMG_3455.JPG

花了很多心思装修,然而开业之后,才意识到这个位置有很多致命伤。

虽然附近住宅区不少,但都是普通居民楼。而我们做的是接近fine-dining的法餐,客单价500元以上,这意味着周边居民大多不是目标客群。

更要命的是,创意园还不在杭州的核心位置,客人只能专程跑过来吃。这对于一家新餐厅来说,起步会非常困难。

IMG_3456.JPG

但好在,创意园会定期办展览,每隔一两周就会带来一定人流。加上来过的客人粘性很高,靠着口口相传,也积累了不少熟客。经营慢慢上道了。

二、持续研发,难免灵感枯竭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开餐厅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竟然是菜品研发。

因为想根据时令食材来设计出品,我们每个季度要换一次菜单,一年大概会上三四十道新菜。看起来不多,但每一道都要花大量心思反复调试。

IMG_3457.JPG

记得当时想做一道慢炖牛上脑佐黑松露,想要牛肉嫩,汁水迸溅,又有拆丝的口感。

光是牛的部位就试了4种,定下用低温慢炖后,温度、时间组合调了不下5次,前后花了将近两个月。

IMG_3458.JPG

国内食材的局限,也会给研发增加一些困难。

比如法餐有很多可以生食的海鲜,但国内能拿到的进口渔货多是冷冻的,所以烹饪方式和调味都要调整。同样是海鲈鱼,在法国可以做一道塔塔生食,但在国内,则只能用薄盐腌后去煎。

加上每天泡在餐厅里,很少有机会能出门采风,灵感总会有枯竭的时候。实在创作不出来,或者成品都不太满意时,就只能保留一些上季度的菜式了。

IMG_3459.JPG

让我们决定关门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反反复复的疫情。

开餐厅不到半年,我们就因为疫情被迫停业。没有收入来源,但每天睁开眼就是固定的支出:房租、人力、水电成本......一样不少,全都得自己往里砸钱。

IMG_3460.JPG

好不容易等到重新开业,然而疫情期间,创意园很多活动受限,少了一批潜在顾客,生意更惨淡。

也不是没有努力挣扎过,经历了夹缝求生的艰难两年,我们最终决定把餐厅关了。

虽然亏了不少钱,但这段经历让我跳出了厨房,学会用经营管理思维看一家餐厅。不少当时开店认识的熟客,后来都成了朋友。

IMG_3461.JPG

以前劝客人赶紧吃
现在会主动配合他们拍照
杭州 鮨·六月,主理人小邵

开一家自己的日料店,一直是我的梦想。

四年前开业时,杭州的Omakase不多,我赶上了第一波浪潮。当时想着不亏钱,先活下来就好了,一晃就坚持了4年。

IMG_3462.JPG

开餐厅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从厨师到经营者的角色转变。

举个最实在的例子:以前客人边玩手机边吃,我会很替他们着急,觉得浪费了食物最佳状态时的口感,但现在我甚至会配合客人给食物拍照;)

IMG_3463.JPG

这种妥协,其实从开店那一刻就开始了。

一、坚持原教旨,还是满足顾客需求?

一开始,我坚定地只做Omakase,但很多人不习惯点一整个套餐,我只能在菜单上加入单品。

Omakase里大部分都是生食,但对于国内客人来说,生食太多吃不消,于是我们放下了原教旨主义,加了一些正统Omakase里不会有的热料理,比如天妇罗。

IMG_3464.JPG

二、食材供应稳定,比想象中更难

对于我们这种小店来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货源的不确定性。

我们店里的食材,本土和进口的比例大约是2:8。本土食材大多来自周边城市的渔民,货源新鲜优质,也相对便宜,但很难保证稳定供应。

IMG_3465.JPG

比如今天有香鱼,明天货源却跟不上,就只好换成别的鱼类。换句话说,三天两头就要根据货源的供应情况变动菜单。

大部分进口食材的供应商在上海,这意味着,上海这两个月封控以来,店里很多货源就断了。

解决办法不多,我们找了两家广州、深圳的供应商顶替,但到货的时效性比较差。原本在上海隔天就能送到,现在至少要2-3天,鲜度有很大折损。而且需要提前几天预订,需求量不好把控。

IMG_3466.JPG

另一个临时方法,是把用到生鲜的寿司减少,用热料理顶替上。虽然很限制发挥,但目前只能先这样应对着。

有客人在dp上评价,大致是说最近出品有点下降,什么时候能回归正常水平,取决于上海啥时候解封。说实话,看到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但我们也很无力......

有时候也想用贵价食材,比如要拍卖才能拿到的顶级海胆、金枪鱼,但因为成本太高,只能在客人有特定要求时才进货。

IMG_3467.JPG

我们还算比较走运的,大半年就回本了,还积累了一定的忠实顾客,今年打算在杭州再开一家新店。

小白开餐厅的过程
就像报了个MBA实战班
福州某Bistro

作为一个餐饮小白,虽然我一直对吃喝很感兴趣,但说实话,从没想过自己会去开店。

最初开这家Bistro,是被朋友“拉下水”的。几位合伙人的背景和能力都很强,有的经营过餐厅,有的做过投资。基于信任,想着反正我也没什么可亏的,就加入了项目。

IMG_3468.JPG

一开始,我们就做了万全准备,花了小半年选址,做过精准的成本损耗预估模型,甚至连推广策略都想好了。

但一路走来,也还是有很多磕磕碰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像报了个MBA实战班。

IMG_3469.JPG

一、每个餐饮人必经的两大坑:物业和装修

本来第一个选址差点要签约了,还好合伙人做了尽调,才发现是违建,一两年后就要被拆除。

这个店铺还是带着设备和桌椅转让的,所以承租成本不低,可以说是万幸了。

好不容易找到第二家门店,又踩了些装修的坑。因为我们团队大部分人在异地,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要事后再改,比如墙面色差之类,既花时间又费钱。

IMG_3470.JPG

等正式开业了,才发现更大的坑是物业

我们晚上6点才开始营业,周一店休。但物业以配合商场时间为由,让我们周一和白天都得开门,后来抗争了很久才解决。现在领导来检查的时候,还是要假装营业一下。

IMG_3471.JPG

二、坚持自我和消费者认知的矛盾

在福州,当地主流的西餐菜式大多是牛排、意面、汉堡。而我们刚开业时,做的都是本地西餐厅相对少见、层次稍微复杂的菜品。

比如有一道用福州肉燕皮做的千层面,创意我们都很喜欢,但最初接受度很低。

有消费者觉得它不是芝士肉酱叠叠乐,不太像千层面;有的人说份量不如必胜客扎实。

IMG_3472.JPG

更致命的是,毕竟是初试水,我们对当地消费者的判断有偏差,发现大家不爱点酒,只点餐食。

即便吸引了一小波喝酒的客人,一些高酸度,或容易氧化的酒也很难卖得动。然而我们也不想只做甜酒、起泡酒、平价酒,那就违背开店的初衷了。

因为酒水消费比例低,客流量也没有达到预期,营业额跟前期预估差距不小。

0.jpg

三、招到合适的员工,太难了

在一个二线城市开Bistro,招人也是个大问题。

当地招到的厨师水平参差,有不少人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做更简单、但更受欢迎的汉堡牛排。为了保持效率和出品稳定,我们只能把一些菜品撤掉。

IMG_3474.JPG

前场的服务人员就更难招了。

在上海招人,也许餐厅氛围、品牌理念、昂贵的酒窖能加分不少,但这一套在福州根本行不通,大家更看重实打实的工资和福利。而我们给的薪资,相比当地中餐厅和连锁西餐,完全没有优势。

员工流动率也很高。招来的人,一般三个月才能熟练上手,但他们往往干不到一两个月就走了。也没什么太多办法,只能在招聘网上多看看。

IMG_3475.JPG

尽管因为对当地市场不熟悉,导致实际跟预期有偏差,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Bistro的红利期,加上地段选得好,即使有疫情生意也没受到太大影响。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还是会选择开店吧,虽然很磨人,但也学到了很多。

开连锁餐厅
远不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
上海 Brut Eatery,创始人兼行政总厨Jun Wu

Brut Eatery在愚园路开出第一家店时,这条路上还没有西餐,整个上海的西式简餐市场也远没有饱和。

刚开始心态挺松弛的,虽然有抱着把餐厅做成连锁的想法,但觉得做不成也没关系。首店开张后反响很不错,目前在上海有8家门店。

IMG_3476.JPG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开连锁餐厅就是不断复制粘贴,其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一、选址策略相似,但每家店都要“因地制宜”

对连锁餐厅而言,选址的确有一些共同逻辑。

一般会选择城市核心区,离大商圈不远,附近既有办公楼,也有居民住宅。这样不仅能保证工作日的午晚都有客流,周末也不担心守着空店。

我们第一家店就验证了这个思路。开业后,周末光是咖啡日均就能卖300+杯,经常有客人排队吃brunch。

IMG_3477.JPG

虽说选址思路一样,但每家店,都要根据具体选址和门店情况设计

就说装修吧,愚园路门店偏小,适合做成一个精致温暖的社区cafe;建国中路店空间更大,就把它设计成宽敞的复古wine bar;大拇指店附近有很多儿童家庭,装潢、桌椅就更卡通化。

IMG_3478.JPG

经营策略上,还要根据餐饮市场动向,不断调整

创业初期,上海brunch文化很火,所以Brut Eatery主打的是咖啡和简餐;这几年bistro之风刮起来后,我们才慢慢把方向调成餐酒馆。

二、SOP要精细到烹饪步骤、食材用量

做连锁餐饮,最关键的是确保每一家店的出品一致。

就说基本的,每家店用到的同一种食材,必须来自同样的供应商。拿我们卖得很好的牛腩排来说,每个月要消耗几百公斤,很多小的供应商根本供不来。

IMG_3479.JPG

另一个保证稳定的办法,是完善的SOP。

每上新一道菜,都要在SOP里把每个配方的烹饪过程、食材用量写得一清二楚。盐、油、糖的用量要精细到克,每一步用什么烹饪技法,具体多长时间,都要标仔细。

IMG_3480.JPG

因为我们餐厅基本不用半成品,哪怕是酱汁,都需要用新鲜的原材料,从零开始做。

后厨员工要把全部配方记住,每个月进行网上考试,还要接受QA(Quality Assurance)团队的定期试吃考察,成绩和奖金直接挂钩。

IMG_3481.JPG
菜单的菜品数量维持在50道左右,员工要熟练操作每一道。

Brut Eatery大概每两个月上新三道菜,速度算蛮快的,很难用中央厨房大批量复制。所以比起别的连锁,我们开新店的速度要慢得多,5年才开了8家店。

作为连锁,研发一道新菜时,不仅要考虑口味、成本,以及货源稳定性,还要兼顾它的难易程度。有时我们做出了喜欢的新品,厨房反馈说过程太复杂,一道菜包含十几个步骤,导致出菜太慢,只能把它们毙掉。

亲身开过餐厅后,才越发觉得做餐饮没那么容易,尤其疫情一来就更难了。光有热情不够,还需要很强的商业意识,怎么照顾客人、保持出品稳定、控制成本,都是难念的经。

IMG_3482.JPG

* * *

开一家餐厅,背后有着许多食客难以想象的挑战。尤其是小店老板们,不仅要抓出品,还得懂经营,管财务。

但几位老板都提到,并不后悔走这一程,自己做出的食物能得到客人的认可,就是最大的意义——

每当客人在特殊的纪念日和亲朋前来庆祝,每次到上新季都被熟客“催着”更新菜单......这些小小时刻,成了餐厅继续开下去的动力。

作为食客,我们能做的也许是:趁喜欢的餐厅还在,多多光顾吧。

文 | 黄小雀
编辑 | eimo
特别鸣谢邱天、小邵、Jun接受采访并提供图片,部分图片来自Brut Eater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10:22 PM , Processed in 0.0590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