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哲史艺丛] 为什么说中国第一大姓出自太原王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3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说中国第一大姓出自太原王氏?

 郭歆 国家人文历史 2022-12-01 23:41 Posted on 北京

7.png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作为中国最大的姓氏之一,如今王姓在中国的总人数已经高达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8%。而“天下王氏出太原”这句老话,则点出了王姓的来源。在士族强盛的时代,太原王氏作为顶层的士族,在当时社会上地位相当高。两晋时期,太原王氏出了11位宰相、3位皇后,他们分别是西晋的王济,东晋的王述、王恭、王爽、王恺、王愉、王绥、王蕴、王欣之、王坦之、王国宝。三位皇后是晋哀帝司马丕的皇后王穆之,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皇后王简姬以及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王法慧。


8.png
清雍正年间纂修的太原王氏家谱书影。来源/上海图书馆

唐代李世民在修氏族志的时候,天下一流的姓氏里面,“五姓七望”里的太原王氏是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地位的家族。这样一个家族,后来其子子孙孙遍布全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氏。

太原王氏究竟做了什么,让自己的家族长盛不衰、遍布全国的呢?

天下王氏出太原?


关于王氏的起源,各方说法不一,按照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四里记载的王氏谱系说法:王,周灵王太子晋。八世孙王错当魏国的将军,儿子王翦成了秦国大将军,儿子王贲被封为武陵侯,儿子王离又被封为武城侯(就是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打败并杀死的王离)。王离有两个儿子王元和王威。史书记载,王元为避秦乱,迁到了琅琊皋虞(今青岛皋虞村),后又搬到了琅琊国临沂县(今临沂孝友村)。但是,《广韵》中记载:“王,又姓,出太原、琅玡。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东海出自姬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者,殷王子比干之后……共二十一望。”在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四》中对王氏的记载是:“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玡、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若京兆、河间之王,则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

这些记载说明了王氏的来历不一,也说明了王氏之间的复杂关系。一般认为,太原王氏祖先应该为周灵王太子晋。事实上,如果按史书分析,王氏的祖先可能有好几个,但最终太原王氏却获得了比较普遍的祖先认可。为什么多种记载,殊途同归呢? 

由于唐王朝创始人李渊、李世民本非世家大族,门第不高,通过撰修家谱来提高声望。据《旧唐书·高士廉》传,唐太宗时期,撰写《氏族志》以“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照官爵的高低来决定姓氏的排名。这导致很多姓氏来源是按照在朝中最高官员的族谱来定。

当时,王氏在朝的最高官员是王珪,他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几个重臣齐名,为初唐四大名相之一。《新唐书》列传二十:“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既然太原王氏出了这样一位高权重的大官,其他的王氏势必向太原王氏靠拢。再加上太原王氏定宗族处于太原,与唐王朝源于同地,这层关系也有利于拉近王氏家族与唐朝皇族的距离,所以,此后包括琅琊王氏在内的全国王氏多与太原王氏挂上了关系。

还有一次著名事件,即武则天封禅嵩山。武则天为并州人,太原属并州。按《隋故王香仁墓志之铭》记载:君讳德,字香仁,并州太原人也。周王至德,设明堂以配天;副主登仙,乘白鹤而轻举,是并州亦以太子晋为王氏始祖。武则天心目中当有太原王氏出于太子晋的概念。据《旧唐书·礼仪志》:则天证圣元年,将有事于嵩山……粤三日丁亥,禅于少室山。……(封)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又《通鉴》载其圣历二年“幸嵩山,过缑氏,谒升太子庙”。武则天重视太原王氏的祖先太子晋,当然是她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无意中也推动了“天下王氏出太原”说的发展。

9.jpeg
如今山西太原晋祠内的子乔祠,是中国王氏宗祠,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来源/晋祠博物馆

此后,“天下王氏出太原”成为中国王氏的普遍说法。当时的《王智本墓志》《王建墓志》《王游艺慕志》《王齐丘墓志》《王杰墓志》《王同人墓志》等著作,都认同了太原王氏。如此一来,相当于太原王氏“收编”了全国其他王氏,社会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后来,这些王氏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也让太原王氏的触手伸向了全国各地。

太原王氏分南北


实际上,关于太原王氏的早期活动,史书上的记载不多。比如,先秦时期对太原王氏的记录只有魏国大夫王错、秦国大将王翦、武陵侯王贲等人比较有名。秦末战乱,又让太原王氏为了逃离兵灾而遁迹于山林田园,不再过问政治。等他们再次出山步入政坛,则要等到东汉之后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太原王氏也未能幸免于难。迫于生计,太原王氏不得不开启了迁徙之旅。

10.jpeg
东汉三国时期太原王氏迁徙路线:晋阳、河内野王县、洛阳,野王县属于河内郡。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国历君

当时,太原郡的郡治在晋阳,这里正是太原王氏的居住地。根据史书和文物考证,太原王氏的迁徙路线为晋阳、河内野王县、洛阳。

11.png
东汉末年,谋诛董卓的王允同样出自太原王氏。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这一时期,王氏家族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是王昶,字文舒,他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按《三国志》卷二七中《王昶传》的记载:魏文帝曹丕于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为太子时,王昶为太子文学。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后,封王昶为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因“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后来,王昶为征南将军渡江,“掩攻吴,破之。” 嘉平三年(251)四月以“王昶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封京陵侯。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甘露三年(258)八月,又凭军功“以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增邑千户,并前四千七百户。甘露四年(259)六月,王昶卒,谥号穆侯。从他的一生可以看出,此时太原王氏的一支应该是在他担任洛阳典农时期迁到洛阳居住的。

迁居洛阳后,太原王氏家族获得了繁荣发展的时期。不仅王昶凭借军功在曹魏政权中占据着显赫地位,他的儿子王浑、兄子王沉,均身居朝中高位。但好景不长,随着司马家族内斗而引发的“八王之乱”,引起了北方一些地方势力乘虚而入。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北方陷入一片战乱之中。北方大族纷纷南迁,而在著名的“永嘉之乱”后,洛阳已经待不下去了,太原王氏又一次踏上迁徙之旅。这次迁徙,主要是王泽、王柔兄弟的后裔族人南下到了建邺。但是,王柔宗支中的王沉后裔王浚,则率领部分族人去了幽州。后来,王浚被石勒所杀,他的孙子王准率族人前往乐浪(西汉在今朝鲜半岛设置的汉四郡之一)避难。北魏时期,在孝文帝的“辟召贤良方略”政策的感召下,王氏北方后裔又在王评带领下迁回平城,后又徙居洛阳。

南迁的这一支太原王氏也吃尽了苦头。史书记载,王泽这一支房支是由王承所率领南下,而他们的南迁之路 “移民如潮,道路梗阻,盗匪横行”。历经千辛万苦,王氏族人终于抵达建邺,王承被镇东府的司马睿引为东府从侍郎,让王氏族人在此地得以安置。值得一提的是,太原王氏在建邺住地,一般认为是“乌衣巷”,这里安置的南渡士族很多,王氏也只是一支。王柔一支的南下,则由王峤带领。有意思的是,这一支太原王氏的南迁,受到了琅琊王氏王睿的欢迎。但是跟王泽一支不同的是,王柔一支却对王睿保持了审慎的态度,这也为后来他们在东晋的政治分歧埋下了种子。

太原王氏虽然分成了南迁与北居两部分,客观上也为太原王氏向全国范围的扩展起了推动作用。北方的太原王氏几经沉浮、屡遭重创,依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与其他大族积极联姻。

史书记载,与太原王氏通婚的家族有:河东卫氏、平原华氏、颍川荀氏、博陵崔氏,这是在汉魏两晋著名的家族,此外还有次一级的家族如济阴卞氏、乐安孙氏、颍川枣氏、济阴文氏等。可见,北方的太原王氏虽然一度陷入低谷,但依然在士族圈子中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北方的太原王氏毕竟屡遭打击,家族人丁一直不旺。他们的仕途也不算顺利,跟其他大族比起来,比较著名的只有北魏征虏将军王评、乐浪太守王苌、燕国乐浪中正王温等寥寥几人。这一方面与王浚人缘不好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是这一支实在是人丁不旺。他们也受到了北魏政权一定程度的重用,但没有获得与其他大族相等的实力和地位。

南迁这支就不同了,太原王氏渡江后,随着东晋政权的巩固,他们也随之崛起。至晋孝武帝时期,太原王氏无论在政治、经济、仕宦,还是在家族人丁诸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就仕宦而言,这一时期出任中书令、侍中、将军都督、刺史太守者就有十六人之多。除了仕途顺利外,太原王氏重视家风教育也让他们在江南名声鹊起,比如王濛官职只是长山令、中书郎,而在当时社会及文人士大夫中声望甚高,是东晋一流的名士。而经历过南迁之苦后,太原王氏在建邺已经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壮大,据记载,此时的太原王氏“后房伎妾以百数,天下珍玩充满其室。”从其家族本身而言,是人丁兴旺。王柔宗支至王蕴时有子五人,其次子王恭又有子五人,庶子数人。王泽宗支至王述时,有子四人,其长子王坦之又有子四人,王愉有子三人。不仅如此,他们甚至积极和皇室联姻,太原王氏女有三人先后为皇后,有两人先后尚公主。跟北方的太原王氏比起来,南迁的族人真不是一般的快活。

太原王氏,大而不倒


福之祸之所系。东晋时期太原王氏辉煌时代过后,面临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家难,即主相之争。东晋取得了淝水大捷后,大好形势却被司马家的昏庸君臣搞得乌烟瘴气,最后引发了东晋内战的主相之争。这场大混战中,太原王氏内部也因政见不合大打出手,最后导致几乎血脉断绝。王柔宗支嫡系男丁几乎被杀绝,最后只剩下王恭一庶子王昙亨。另一支王泽宗支的嫡系,不是相继被杀,就是忧愤离世,最后剩下王愉父子数人苟延残喘。

东晋末年,刘裕起兵称雄,又造成了一次王氏家难,让王氏家族几乎被杀绝,仅有王缉之子王慧龙一人逃脱后北渡入秦。经过两次家难后,曾经的东晋名门高族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不过,虽然遭此劫难,独身入秦后转道入魏的王慧龙却颇具传奇色彩。在没有得到其他族人的帮助下,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分,至北魏太武帝时期得到重用,率军征战南北屡立奇功,奇迹般的再次竖起太原王氏大旗。王慧龙最后官至荥阳太守,授龙骧将军,赐长社穆侯。其子宝兴袭爵,闭门不仕;其孙王琼,太初始为典侍令,例降为伯。在魏孝文帝定姓族时,根基不深的太原王氏一跃成为“四姓”之一,与崔、卢、郑等高门齐名。能做到这一点,在当时并不容易。

太原王氏之所以可以让人刮目相看,凭借的不止是军功以及太原王氏的金字招牌,还有他们深厚的家学渊源。王慧龙“撰帝王制度十八篇,号曰《国典》”。王慧龙的后代也很争气,魏孝文帝时,“黄门侍郎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典领《仪注》”。王延业为太学博士、著作佐郎,监典校书。尽管经历了河阴之变的巨灾,太原王氏依然没有受到太大伤害,族人依旧在朝中大量出任官职。就这样,经过了初期的苦难后,太原王氏再次崛起,并根植于北朝,这也为后来的又一次大爆发奠定了根基。

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再次活跃起来。太原王氏还以其特有的好学家风,在科举制兴起的唐代如鱼得水,大批王氏族人因学问渊博,很多人通过科举入仕。到了德宗之后更是势力强盛,王播、王铎等人都出任过宰相一职。同时,太原王氏还利用自身的豪门优势,努力与李氏皇族通婚。比如唐高祖李渊的亲妹妹同安公主嫁给了太原王氏的王裕,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南平公主嫁给了太原王氏的王敬直,李治娶太原王氏一女为妃即后来的王皇后,李治的孙子李隆基在失意之时娶了太原王氏女为妻……可以说,此时无论是朝中还是后宫,王氏族人的势力如日中天,这也成就了天下王氏都在向太原王氏靠拢的局面,“天下王氏出太原”正式为天下人默认。历经沉浮的太原王氏,终于在此时扬眉吐气。

12.png

中国家谱族谱库中收录的现存山西地区家谱分布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王氏的“开枝散叶”。来源/中国家谱族谱库


太原王氏发迹于东汉末年,在两晋时期一度辉煌,在南北朝几经沉浮,最后在唐代权倾天下。上千年的时间里,无数大族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但太原王氏却几起几落而坚韧不拔,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即使是太原王氏落魄之际,世人也多对其倍加尊重,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觉得十分惊诧。而后来太原王氏博学多才的家风,又让他们在科举制盛行的唐代再次崛起。

随着士族阶层的衰落,太原王氏也跟着一起成为历史。但历经千年,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氏的太原王氏留给人们的思考,从来没有散去。

参考书籍:
《三国志》,陈寿,中华书局
《名门望族与中古社会——太原王氏研究》,王洪军,2005.4
《太原王氏北方宗支世系居地考》,王洪军 曲阜师范大学
《太子晋与王子乔的融合——兼论“天下王氏出太原”的形成》,魏代富,西北师范大学

a.png
END
作者 | 郭歆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4 07:19 AM , Processed in 0.0831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