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0

[中华脊梁] 抗战时期的延安,为何让美国人大吃一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1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抗战时期的延安,为何让美国人大吃一惊?

 郭歆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2-08 22:53 Posted on 北京


10.png

本 文 约 4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对历史稍有常识的人肯定知道,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的现代化水平至少比中国高出一个档次。在中国各个政治力量之间比较,肯定是财大气粗的中央军最现代化,条件好的地方实力派次之,共产党则因装备简陋被称为“土八路”。但实际上,当美国人到延安考察时,惊讶地发现这里竟是中国的现代化高地,很多成就远超他们的想象!

11.png
美国人观察团。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第三卷》

1940年,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艰难的时刻。战斗难,后勤更难,边区根据地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又连续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再加上日军意识到敌后根据地的壮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他们,双方都开始了对各敌后根据地疯狂的封锁与围攻。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写道:

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一九四〇年和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这些困难正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群众,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绝招”。人的问题可以解决,但终究还是要靠工业的力量。1938年元旦,毛泽东在延安工人制造品展览会上说:“过去抗战的部分失败,我们的国防工业不如敌人也是一个原因,将来要战胜敌人,一定要发展国防工业。”就这样,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应运而生,统一规划和发展根据地的工业建设。

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是李富春。后来,徐特立从长沙历尽千难万险来到延安,接任了院长职位。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协助边区发展工业生产。在研究员的带领下,后人眼里宛如“穿越”一样的根据地建设,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12.png
徐特立。来源/钟年仁、单正平《民国人物写真》

解决粮食问题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任何时候,粮食都是重中之重。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将根据地进行封锁围攻,号称“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都不准送进根据地”,就是要把根据地军民统统饿死。

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无非两种办法:开荒种地,“南泥湾精神”就是代表;育种,即想办法找到高产的农作物。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了专门负责育种的光华农场,搜集各种农作物的种子进行育种栽培。在他们的努力下,培育出的“八一一”谷和“燕一五”号谷,不但比当地品种增收36.8%-58.2%,且高度抗旱。这些品种被推广后,大大增加了边区的粮食产量。除了谷物,光华农场还推广了由美籍教师穆懿尔带来的金皇后玉米,这种高产玉米的单位产量比本地的玉米高了一倍多。他们推广的美国白皮洋芋产量也很惊人,每垧地的产出比本地洋芋多了1000多斤。

13.png
延安干部学校的学员在垦荒。来源/李书源 《见证:四亿人的抗战》

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推出这些高产作物后,立刻向整个根据地进行推广,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根据地缺粮的问题。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历来都以极度贫困缺粮而闻名的陕北地区,在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中,不但没有遭到波及,反而调集了大量粮食前往河南赈灾。当然,此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积极救灾,反而对八路军进行各种污蔑。按照国民党河南的军政首领蒋鼎文的密报:“(中国共产党)窜至道清路以北、沿太行山,近放振发粮以麻醉人心……太行山中,(中国共产党)贮粮现共有仓库一八零个,仅五台军区所贮足供两万人八个月之用……”

解决穿衣问题


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接下来就是穿衣。当时的根据地,棉花种植并不广泛,一是因为种的粮食都不够吃,哪有闲心种棉花;二是因为种了棉花产量也不高,农民们没有积极性。当粮食产量上来后,解决穿衣的问题就被提上日程。

此时的粮食既然够吃,开辟棉花种植就成了必然选项。经过光华农场的努力,汉花、洋花和四号斯字棉等几种新培育的棉花作物也试验成功,并很快推广到根据地。不久,大量棉花从地里生长出来。但是,有了棉花,也得有相应的织布、制衣产业。

在根据地遭到封锁的情况下,共产党人想尽一切办法从全国各地购买机器和零部件,并通过各种渠道运往根据地。除了现成的机器,还广泛发动群众,从废弃的汽车中拆取可用零部件自行制造机器和车床,甚至还从各处收购自行车来改造成纺车使用。日本侵略者发现后,曾在沦陷区四处抢夺摧毁自行车,企图打击根据地的纺织业。尽管如此,根据地的纺织业还是发展起来了。

有了棉花,有了机器,印染又成了一大难题。根据地便成立了印染实验室,大力研究解决印染问题。在中国共产党跟人民群众的努力下,边区成立了被服厂、服装厂、染料厂等各种工厂,生产出的衣物基本满足了边区的需求。

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吃穿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大量的技术工人,而对根据地来说,这实在是个大问题。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抗战前平均100人里面找不到一个或两个识字的,文盲是没办法操作复杂机器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派出大量的文化教育委员会的教员进行广泛的扫盲运动,还在其他地区大量张贴告示招募合适人选。一开始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在敌人的封锁和污蔑下,许多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对根据地的情况并不了解,不愿前往根据地工作。但在共产党人地积极劝说下,开始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往根据地。

他们到了根据地,被彻底震撼了。他们以为根据地是个一无所有的地方,去了才发现,根据地不但能吃饱肚子,还有他们梦寐以求的科研气氛和民主氛围。在延安的土窑洞和土棚子里,各种实验室的电流噼啪作响,农场里面各种农作物蓬勃生长,工厂里的机器轰鸣震耳欲聋……这些场景瞬间征服了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很多人立刻投入工作和实验当中。

聂荣臻缴获了日本军大衣后,就给知识分子送去。更重要的是,受益的也不只是知识分子,为改进生产立下功劳的技术工人一样会得到奖励,比如一位叫朱次复的劳动模范,他在实际工作中发明了铣梭机、打毛机,9头打毛机等创意发明,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在1941年的表彰大会上,一次性奖励他300元,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才二十元……在这样的氛围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加班加点工作,为根据地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更有人经组织批准后,冒着枪林弹雨跑回去,现身说法给别人听,带着更多被说服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来到根据地。这些人的加入让根据地获得了更多的人才,更大规模的建设开始了。

14.png
延安的文化机关。来源/《东方画刊》

吃穿问题解决了,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医疗问题。

解决医疗问题


为了对根据地进行破坏,日军使用了大量的细菌武器和病毒武器,一度造成根据地疫病流行,不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更让大量的牲畜死于非命。根据地成立了专门针对疫病的边区防疫委员会,开展了广泛的卫生运动。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大量的卫生所和巡回医疗队,在广大的根据地进行医疗活动。更惊人的是,延安医院还通过各种渠道运进来先进的医疗设备,比如延安医院拥有在日占区和国统区都很少见的X光机。这简直是只有来自现代的“穿越者”能做到的事情了。

为了对抗敌人的封锁,根据地还动员技术人员的力量,成立制药厂,自行生产各种药品以供需求。比如胶东新华制药厂,在以“制药英雄”董永芳同志为代表的科研集体努力下,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生产出了30多种药物,为根据地输送了大量急需的药品,大大缓解了根据地伤病员问题的压力。

15.png
1939年陕西延安中央医院。来源/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文体·教育·卫生)

  • 生产工业用品


即使今天,我们也很难想象,抗日根据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还能生产石油。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没有石油,很多行业根本没办法启动。延安地区在1907年时打出了第一口油井,但产量和质量都很差,美国专家甚至声称这里的石油基本没有工业价值。共产党接手后,1943年延长油田的原油产量已经达到6.34万余桶。生产的石油制品包含了汽油、特甲油、普甲油等,不但满足了根据地的需要,连当时去往延安的美国观察团带来的吉普车和摩托车,都可以使用延安的汽油。更夸张的是,连围困延安的国民党军,也曾厚着脸皮向延安购买汽油来发动他们的车辆。

给群众扫盲,需要大量的书籍、传单。为了解决根据地缺乏纸张的问题,根据地派出华寿俊和王士珍等人用当地特产的马兰草作为原料,建立起造纸厂,一年的时间就解决了书本印刷的问题。他们还再接再厉,利用当地出产的苎麻为原料,建立起边区印钞厂,生产了大量边区币,为边区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纸张,还有玻璃。当时全中国都没几家玻璃厂,还基本被日军占领,为了解决根据地急需的玻璃制品,本是油类工业专家的林华带领团队寻找原材料和研究设备。他们用了各种方式和渠道购进其他设备,从难民中招募工人,最后成立边区玻璃厂。到了1942年,玻璃厂已经可以年产14万支以上的玻璃针管以及数十万件各种其他玻璃制品,为根据地医院和兵工厂的运转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现有的资料看,放眼当时的全中国,延安的现代化水平算得上是一块现代化高地。在抗日战争艰苦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创造了人间奇迹,简直比现在流行的历史穿越小说还精彩,更何况这些成就并不是网文小说的幻想,而是中国军民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带领下,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的恢宏史诗。

16.png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第三卷》

上面说的只是根据地的一部分工农业和医疗事业的建设成就,历史上,根据地还建设了各种食品厂、炼钢厂、制碱厂、化工厂、兵工厂……这些工厂不但支撑起根据地的经济、解决了根据地的民生问题,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看着美国驻延安的观察报告,真是不得不感慨:在中国偏僻的山沟里,住着世界上十分先进的一群中国人。

参考资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第三卷》,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
钟年仁编、单正平文:《民国人物写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003年版
李书源:《见证:四亿人的抗战》,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
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年版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雷云峰主编:《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万立明:《论抗日根据地科技社团的发展及其作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期

a.png
END
作者 | 郭歆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1:07 AM , Processed in 0.0444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