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中华脊梁] 这个同学会,为什么能相聚11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3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同学会,为什么能相聚110年?

 谷安桔 国家人文历史 2023-11-01 05:50 


0.png

本 文 约 6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分 钟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 ... 40?wx_fmt=png");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size: 19px 16px;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visibility: visible;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10月21日,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致贺信,向广大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总书记在信中强调,新征程上,欧美同学会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继续发挥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作用,强调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广聚天下英才、广集创造伟力。110年以来,欧美同学会作为中国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且延续至今的中国留学人员群团组织,见证了近代一大批中华儿女的奋斗史,为数百万留学生提供归属感的同时,也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更迭历史使命。


近代留学生的先驱是黄胜、黄宽和容闳。1847年,三人随香港马里逊学堂的校长布朗赴美读书,由于身体原因,黄胜在中途不得不提前回国。黄宽只身前往英国就读爱丁堡大学,容闳留在美国进入了耶鲁大学,他们二人分别成为中国留欧和留美的第一人。


学成归来后,容闳协助曾国藩督办洋务,期间他多次向洋务派官员提议从海关收入中拨出经费,选派少年出洋求学。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听后,联名上奏清廷,获得清政府批准。


1.png

容闳像。来源/ 容闳著,恽铁樵、徐凤石译《容闳自传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 中英文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这样难得的公费出国机会,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人选肯定来自官家子弟。然而事实上,官宦子弟的家庭往往抱有传统的守旧思想,认为科举之路才是正道。况且,那时的中国大多数人都认为美国是蛮夷之地,出海留学长路漫漫,危机四伏,少年出发前还要签字画押,生死难料且听天命,一时之间竟无人报名。容闳不得不回到老家香山县,动员乡亲们报名,又前往香港招生,才凑足学生。


终于,1872年,经“中国留学之父”容闳组织,清政府派30名幼童官费赴美留学,开启了近代中国人海外求学的历史篇章。4年间,清廷前后4次共派出120名留学生,“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


2.png

容闳与部分留美幼童多年后的合影。左起吴其藻、杨昌龄、容闳、吴仰曾。来源/许睢宁著《民国时期北京的欧美同学会 1913-1949》,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


同学会雏形


他们之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2岁,而最大的也不过15岁。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旧金山登陆后,乘坐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开始长达15年的留学生涯。为了缓解乡愁,留学生们在海外建立了同学会。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同学会团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成了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可以依靠与信任的组织和力量。待中国首批留美学子学成归国后,同学会也随之搬到了中国大陆上,在京津沪等多地成立了留美、留德、留法、留英的同窗组织。


据欧美同学会发起人之一顾维钧回忆,在当时中国各地已有留学生社团,但社团活动局限于聚餐、下午茶,参与范围也多是留洋期间的同窗,人数少圈子小。而此时的中国早已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越来越多的新青年渴望找到与自己有相同理想、相同信仰的伙伴,团结力量为这个祖国做些什么。这时,留美学者顾维钧率先提出“把各国留学生联合在一起”,讨论学术、筹谋报国,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周诒春深表赞同。


在他的赞助支持下,顾维钧组织了“留美同学会”,会员包括美国大专院校毕业的中国学生,不设年龄限制。紧接着,他们想到也可以联合留英归国学生。于是顾维钧积极与伍朝枢等留英学生接洽,讨论合作,征得大家同意后,将留英归国学生扩大吸纳,组成了“欧美同学会”组织。


3.png

顾维钧。来源/ 顾维钧著,金光耀、马建标选编《顾维钧外交演讲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此时的“欧美同学会”算是之后“欧美同学会”的雏形。几个月后,在顾维钧、周诒春等人的多番劝说下,将由在欧洲大陆国家留学的归国学生组成的“留法比德会”联合进来,组成一个“西方留学生大型组织”,即大型的“欧美同学会”。在“举行三个同学会联合大会”上,经多次讨论,大家一致决定采用“欧美同学会”这个名称,同时商定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通过举办演讲会、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使得公众收益。


1913年10月19日北京《大自由报》刊登一篇名为《欧美同学会之盛会》的报道,记载了欧美同学会成立的相关信息。1913年10月20日,上海《申报》也刊登了此报道。全文如下:


欧美同学之盛会:欧美同学会于昨晚在西交民巷本会所欢迎外交孙总长、教育汪总长。到者王赓君、王正廷君等约百人,皆一时俊杰。席半,由主任干事顾维钧举觞进欢迎词。孙外交起席致答:略谓欧美诸同学学问深造,久为侪辈所景仰。惟当此世风颓败之际,应格外讲求道德,为国人之倡。诸君子虽未能今日置身青云,然果于学问之外益以道德,则他日享大名、建大业者,非诸君必莫属。孔子云:不患无位,患无以立。大总统受任宣言,亦谆谆以道德为重。故讲求道德一事,予于诸君有厚望焉。诸君子在欧美留学之时,大率皆寄居于某博士、某教习之家,平昔感情皆极亲,今日遇有外人来华者,亦应有投琼报李之谊,导之使观我国数千年之良风美俗,及一切旧时之宝贵建筑、美术。半使中外感情日益敦笃,半使外人尊重我国之观念日益隆厚,此予于诸君尤有厚望焉。言毕,同座鼓掌示欢。继有汪教育致答。汪与欧美同学感情最佳,而与英国留学更为亲挚,执杯而起,同座者即已欢声雷动。汪云:予与留学诸君,缘分最好。计第一次出洋,即充日本留学监督;往美国时,适值暑假期内,我国学生集于某海岸大会,予亦躬逢其盛;及往法、德各国,亦荷开会欢迎;而奉使英国时,尤得与诸君昼夜聚首。遥忆当时孤身远客,同学者每可直达卧室,握手言事,其情形亲厚如同家人。故关于“留学”二字,颇有特别感觉。回国之后,察见各处留学皆有团体,而欧美学者则如散沙,心中颇为疑虑。今见此会成立,又荷设讌欢迎,实得我心,曷胜欣佩,愿祝诸君福寿康宁。同座者又鼓掌如雷,移席后以电光摄影纪念,宾主尽欢而散。


可以看出,报道原文中并没有具体记录北京欧美学生此次开的是什么会议,但由出席人员可以推论,此次“盛会”是欧美同学会成立以来举办的一次大型聚会。


在《顾维钧回忆录》中曾提到,新欧美同学会中留美的有85至90人,留英的约55人,留欧洲大陆三个国家的约100人。欧美同学会最初的成员很多都是当时社会中的中流砥柱,梁敦彦、周诒春、颜惠庆、王正廷、顾维钧、詹天佑、蔡元培、陆征祥、孙宝琦、伍廷芳、施肇基等人均为同学会早期会员,他们中不乏多位被后世冠以中国近现代外交家、中国近代教育家、“中国铁路之父”“中国奥运之父”等等诸如此类的称谓,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关键人物,遍布政界、军界、外交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


4.png

光绪二十年(1894)中秋节詹天佑等留美同学在王家宅花园内的合影。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存的最早欧美同学会会员录编制于1914年,封面题为《欧美同学会会员录》(以下简称《会员录》),共收录会员273人。1915年2月出版《会员录》修订版,共收录会员344人,其中80%以上的会员为当时北京政府的官员。


据修订版记载,留美人数最多,为90人,其余依次为留英60人、留法37人、留德31人、留比利时28人,其他国家留学生为个位数。会员的年龄跨度较大,其中最小的22岁,年纪最大的为75岁,多数会员为中青年。会员籍贯在全国覆盖较为广泛,江苏(含上海)人数最多为82人,其他依次为浙江44人、广东34人、福建31人、湖北28人、直隶(含京津)21人、安徽12人,其余省份地区较少。会员中,学习工程技术、工商实业和财经等实务性学科人数最多,共90余人,学习西方政治、法律的有30余人,学习军事和教科文卫类别的分别均有20余人。

5.png

欧美同学会会员1915年的合影。来源/许睢宁著《民国时期北京的欧美同学会 1913-1949》,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丁仲礼曾在采访中提到,欧美同学会成立有两个目的,一是相互联谊、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二是推动科学民主在中国的落地。


活动场所难寻


在当时,北京东交民巷的北京俱乐部经常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但只允许外国人士出入,拒绝中国人入内,被激怒的欧美同学会广大会员决计自办会所与之抗衡。最初,他们在西交民巷租了一座可容纳百人就餐的四合院作为会所,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租房并不稳妥。


1915年,经会员商议,欧美同学会主任干事王景春禀请北洋政府内务部,要求将位于东华门东南的石达子庙拨给欧美同学会作为办公处。按照当时拥有管辖权的北洋政府蒙藏院意见,1916年2月1日,内务部批复欧美同学会,“石达子庙如需拨用应购房互换”。同年5月,北洋政府时任大总统袁世凯批准此事。

时任会长梁敦彦见此,只得倡导会员筹资2000两白银,购买了南河沿大街111号的石达子庙。最初的院落可以用破败来形容,初期会员们当即决定大修,拆除了三间破败危险的庙屋,其余房间进行修缮,终于在1917年2月竣工,历时半年。尽管设施落后、规模不大,欧美同学会会所初具模型。


1923年春,颜惠庆等新一届职员决定动工改扩建会所,这个艰巨又光荣的设计任务落到了时任欧美同学会干事、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先驱——贝寿同的肩上。1923年春开始设计筹划,同年10月正式动工,1924年底初步竣工,而后又改扩了三四年,直到1928年彻底完工。


新会所在保留了原有的东方传统建筑之美的同时,增添了西方结构美学元素,中西结合,用现代的眼光看也并不过时。会所涵盖会议厅、餐厅、图书馆、游艺室、招待所等多个功能房间,会员们在此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交际舞会,这里甚至成了当时举办西式婚礼的场地之一。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评价道:“欧美同学会就石达子庙重修改造,保留东方建筑之美者也。”而这座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河沿大街111号,满是青砖琉璃瓦古色古香的院子,历经百年沧桑迭代,至今仍旧是欧美同学会的会址所在地。


6.png

今天的欧美同学会会址。来源/欧美同学会110周年官方宣传片《新征程》截图


担强国之任


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们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欧美同学会团结了一大批中国留学生,组织会员参与爱国民主运动,使之成为爱国的进步力量。作为社团组织,它曾经电请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坚决反对签订“二十一条”,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勤工俭学运动”,声援“五卅惨案”,参加抗日救国。


7.png

1919年5月6日上海《申报》关于欧美同学会反对巴黎和会的报道——《都人对青岛问题之奋起》。来源/许睢宁著《民国时期北京的欧美同学会 1913-1949》,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早期的领导人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同志先后赴法、德、比、苏等国家学习,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所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旅欧勤工俭学和留苏学习的进步青年相继回国,在火热的斗争中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欧美同学会积极号召和动员海外学人回到祖国,组织会员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1950年前后,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严济慈、气象学家竺可桢、桥梁专家茅以升、声学家马大猷、建筑学家梁思成、教育家陈岱孙等一大批科学家和学者,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条件,返回祖国参加建设。


1949年,时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的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之后,立刻决定回国。但美当局对其归国计划百般阻挠,他们认为钱学森一个人能够抵挡5个师的力量,因此监视着钱学森的一举一动。有一天,钱学森被汽车拉走,美当局将其关在一个单独房子里,用一个高度数的探照灯24小时照明不让他睡觉。半个月后,当钱学森被放出来时已经无法发音说话,只会点头摇头。


从此,钱学森开始努力寻求各种途径回国,在妻子蒋英的帮助下,把信寄到在比利时妹妹家,再转寄给北京的陈叔通,由他送到周总理手中。经过和美国当局的交涉和斗争,美当局同意战俘换回钱学森。终于,钱学森带着妻子蒋英和一双儿女,在1955年9月踏上回国之路。一个多月后,他于10月1日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据统计,到1957年,回国的留学生共有3000多人。


这一时期的归国留学人员,由于历史原因,科研条件、生活条件与国外相比甚为艰苦,但他们没有丝毫怨言,无条件接受国家的安排,他们将多年的刻苦努力全力付出,为国奉献,保障了国家安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1位是留学生,其中有10位是欧美同学会会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决策推动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20世纪90年代,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等政策背景下,留学大潮更加高涨。欧美同学会会员也从1990年底的5800余人增加到2003年11月底的11700余人,登上了万人的台阶,留学日本等欧美之外国家的归国留学生开始大量加入。2003年,经中央批准,欧美同学会增冠了“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名,工作领域拓宽到全国,工作对象扩展至全球,成为归国留学人员之家。


据统计,改革开放前100多年,我国累计留学人员约13万人,改革开放40多年,留学人数迅速增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国和回国留学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截止2021年底,累计共有625万余人出国留学,近500万人在完成学业后回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生物学家饶毅,结构生物学家、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量子信息研究的创新者潘建伟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欧美同学会也在一轮又一轮的留学热潮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定位。


索我理想之中华


2013年10月21日,欧美同学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集会,庆祝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同时指出要“努力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为欧美同学会赋予了全新的使命。


8.png

2013年10月21日,欧美同学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集会,庆祝成立100周年。来源/欧美同学会110周年官方宣传片《新征程》截图


归国的留学人员,有的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勇挑重担,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有的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成果,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方面实现新作为,使中国挺立世界潮头;有的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献计献策,贡献智慧;有的以探索世界,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为己任,创办了包括中法文化论坛、中德科技论坛等一系列民间外交的品牌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新时代10年,欧美同学会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截至目前现有地方组织429个,团体会员484个,国别分会15个,会员近30万人,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欧美同学会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聚集人才的组织机构。百余年的欧美同学会,是一代代留学人员赓续留学报国光荣传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如今,欧美同学会历经110周年,对外交流的渠道日益顺畅,合作领域更加广泛,与主要留学国家的100多个海外留学人员团体建立密切联系,在民间外交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一代代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留学人员,他们始终深耕于各行各业,不断写就励志的动人故事,秉持留学报国的初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北京东城区南河沿大街111号内,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由顾维钧、蔡元培等人亲手种下的两棵参天大树,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黄金树叶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见证了百年风雨,也定将会看到新时代新征程上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蓝图。


9.png

北京东城区南河沿大街111号内,两棵百年黄金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沉淀。来源/欧美同学会110周年官方宣传片《新征程》截图


参考文献:

[1]《大自由报》,1913年10月19日。除了北京《大自由报》的这篇报道外,第二天(10月20日)上海的《申报》也刊登了此文,内容几乎与《大自由报》报道无异,只开会时间由“昨日”变成了“前日晚间”,足见此次盛会之重要意义。

[2]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中译本第1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5~138页。

[3]张世飞,方来武.欧美同学会的早期活动及与中共之关系纪略[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05):78-86.

[4]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J].中国人才,2013(21):5-7

[5]王兰顺.百年欧美同学会[J].北京档案,2013(12):43-46

[6]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欧美同学会简史》,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谷安桔
编辑 | 胡心雅 张田阳(实习)
校对 |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12:43 PM , Processed in 0.1255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