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0

[哲史艺丛] 文史知识丨颜振遥:文言文教学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6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史知识丨颜振遥:文言文教学札记

 颜振遥 文史知识 2023-11-28 17:23    

0.png


“主”与“客”
黄宗羲《原君》中有这样两句: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其中“主”“客”二字,学生往往误解为今天所说的“主人”“客人”的意思,因而觉得这句话不合逻辑。在日常生活习惯中,都是主人招待客人,哪有客人为主人服务的!而这两句话说的恰恰相反,客为主服务。学生由于不理解这两个词,便不能理解这个句子,便不能理解这一段话。有的教学参考资料上把这两个字解释为“主体”“客体”。这是用哲学术语硬套,于义理也是不通的。“客体”并没有为“主体”服务的必然性。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今人之指佣工者曰客作,三国时已有此语。”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凡言客作儿者,佣夫也。”《高士传》云:“后汉复馥为中常侍所诬,乃自翦须变服,易形入山中为冶工客作。”《后汉书》云:“公沙穆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转引自修订版《辞海》和旧版《辞源》中的“客作儿”“客作”“客佣”诸条。)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断定《原君》中的“客”即是“客作”或“客佣”,也就是佣工、仆人的意思。这么一来,“客”为“主”服务的关系就容易解释了。
“客佣”或“客作”,有时亦称“客”。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


这里的“主”与“客”,正是《原君》里的“主”与“客”的含义。因为主是主子,客是仆佣,所以主贵客贱,“主客原是对待之义”。由此可以看出黄宗羲在《原君》中所反映的思想,正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                                                
容易误解的“上”字
《察今》中有“有过于江上者”,《荆轲传》中有“至易水之上”,《苏武》中有“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石钟山记》中有“得双石于潭上”,《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引《论语·子罕》的“子在川上曰”,这些地方的“上”字,学生很容易不假思索地解释为“上面”。
“上”字的另一义是“侧畔”。上面所举的“江上”“易水之上”“北海上”“潭上”“川上”,都应解释为江边、易水边、北海边、潭边、川边。“上”字的这一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用的,如“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上述这些地方,课本往往不加注释,学生又自以为很明白,如果教师不注意到这一点,就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误解。有的“上”字被误解为“上面”之后,在本句中就出现矛盾,如“徙武北海上”,若解释为北海上面,显然是不通的,因为不能把苏武流放到水面上,那样他怎么牧羊呢!有的却不然,在本句中是可以通过的,如“得双石于潭上”,可以解释为在潭水上面得到双石。但是联系后文,便觉不通。因为李渤并没有乘舟至水面考察,只是在岸边择石“扣而聆之”,所以被苏轼讥为“陋者”。李渤所得的双石是在潭边,有他自己写的《辨石钟山记》为证。该文叙述得石经过曰:“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日石钟也。”(《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一百四十六卷石钟山部艺文一之一)                                                                    
费解的“亭午”
《水经注·江水》中有这样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中“亭午”二字,课本解释为“正午”,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亭午”可以解释为“正午”呢?教师需要进一步掌握有关资料,才能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解释清楚。
“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这句话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名》谓“亭,停也”。《文选》刘良注《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由此可见“亭”可以解释为“停”或“至”,它是这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本来是易解的,后来被紧缩成一个词,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费解之处在于“亭”字。主语“羲和”既不出现,动词“亭”字便无所依附,况且现代汉语中的“亭”字是名词而非动词,这就愈觉此词费解。如果在教学中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补上主语,再重点解释“亭”字的古义,学生将会变“死记”为“活记”,容易掌握“亭午”的含义。当然,怎样向学生解释,还得因年级而异。如果是对高年级学生,可以讲讲这个词的来源;如果是对低年级学生,只要告诉他们这个词是“日亭于午”的省略说法,“亭”即“停”,就够了。学生由此进而掌握“正午”这个意思就不难了,也许还能记得牢实。
至于“羲和亭午”这个句子,如何被诗文家欣赏,终于紧缩成一个词,料与“掷地当作金石声”的这篇《游天台山赋》的声誉有关,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用了它。李白也在《古风》第二十四首中用了它,其诗句曰:“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利用汉砖图案解释“缴”“矰”“弋”
“射猎农作图”是在宝成铁路沿线成都一带发现的东汉时代画像砖上的图案。我国邮电部一九五六年十月一日发行的一套“东汉画像砖”特种邮票中的第三枚印的就是这个图案。图的上半部绘的是射猎,下半部绘的是农作。射猎图中有两个人在池边猎取鸿鹄(黄鹄),用的是弓箭。这种箭拴有长线。池里有莲花和游鱼。

0a.jpeg

 东汉画像砖上的射猎农作图

看到这个图,想到《奕秋》《庄辛说楚襄王》《晏子谏杀烛邹》三篇文章中的三个字:缴、矰、弋。这三个字,课本虽有注释,学生还不免感到抽象。这幅射猎图对理解这三个字能起直观作用。解词要正确还要清楚。讲得清楚则学生易懂难忘。利用这块汉砖上的图案来解释缴、赠、弋,用古人的生活实际来印证词义,学生易懂。教师用很少时间就可以讲清楚这样三个意思:
缴:是拴在箭上的长长的丝线。
矰:是一种拖着长丝线的箭。
弋:用矰这种箭来射鸟叫做弋。
学生不必抄笔记,也不必背课本上的注释,就能把这三个词掌握,而且学得有趣,记得牢实,因为把抽象的词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了。

   ① 《弈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庄辛说楚襄王》:黄鹄……乎大沼,……射者……治其矰缴。《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81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5:15 PM , Processed in 0.0775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