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0

[哲史艺丛] “开局最差,得国最正”:朱元璋为何从不避讳自己的寒微出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7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局最差,得国最正”:朱元璋为何从不避讳自己的寒微出身?

 陈昊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2-26 23:25 


0.png


本 文 约 6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分 钟


大臣A:年兄,您喝过珍珠翡翠白玉汤吗?

大臣B:没有,您喝过?

大臣A:我也没有。虽然是没喝过,但是我听家父说过,家父是听徐达丞相说的。据徐达丞相说,这个珍珠翡翠白玉汤,真是非同小可。据说里头有山珍海味,凤肝龙髓,真是穷天下之奇珍异宝,九蒸九炼才得制成此汤。今天我辈深受皇恩亲尝此味,真是咱们的祖德——不浅呐!

1.png
珍珠翡翠白玉汤片段。来源/CCTV-4中文国际频道快乐驿站栏目《珍珠翡翠白玉汤》截图

这段文字是刘宝瑞大师《珍珠翡翠白玉汤》中经典桥段。在这段单口相声中,朱元璋落难昏迷不醒,为两个乞丐常先弟和来某,以剩菜汤儿救起,苏醒后询问汤名,乞丐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称为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登基后,食腻山珍海味,日思夜想当初救命的“美味”,遂访得乞丐,命其重制,最终引发了满朝文武捏着鼻子共饮杂合菜剩菜汤儿的笑料。

而据凤阳民间传说,朱元璋四处讨饭之际,饿晕路边,是一位老婆婆用馊豆腐、烂菜叶、剩米饭烩成一锅汤,救他性命,此汤即珍珠翡翠白玉汤。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虽是传说,却无疑体现出朱元璋行乞时的落魄。那么,他是如何沦落成乞丐的?成为皇帝后,又该如何面对当年的乞丐经历呢?

从放牛娃到游方僧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未时,在濠州钟离东乡燃灯集金桥坎的一个破落汉族农民家里,伴随一声清脆的啼哭,朱元璋降生人世。不过此时他并不叫朱元璋,而叫朱重八。

2.jpeg
朱元璋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当时,平民百姓一般不取名字,只用行辈或出生日期,又或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字,作为称呼。按家族大排行,朱元璋是重字辈,行八,故名重八。他的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皆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姥爷陈公是一个风水先生,曾在张世杰帐下做亲兵,兵败后靠给人看风水度日,不时向后人讲起崖山海战的故事。


朱元璋自小体弱多病,虽识得些字,却终因家贫而辍读,后来为地主看牛放羊,一同的伙伴还有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皆是后来明代的开国功臣。在这些孩子中,朱元璋独具领袖气质,一次给地主放牛时,突遭大雨,饥寒交迫之下,众伙伴都感叹不知肉味,若如此冻饿而死,真是白来一生。朱元璋遂带领他们宰杀牛犊,分而食之。事后,还向地主说突然山崩地裂,牛犊钻到地缝里,所以只剩下牛尾一条。这种荒诞的解释虽然拙劣,难免遭受毒打,但也展现出他与众不凡的气质与勇敢精神。

至正四年(1344),一场瘟疫席卷元朝大江南北。据学者研究,元末瘟疫很可能就是曾夺走欧洲2500万人生命的黑死病。在这场罕见的灾难中,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先后死去,家中尚活着的人也陷入绝境:大嫂带着儿子驴儿(朱文正)和女儿回娘家避难,二哥二嫂打算和朱元璋分头逃荒,以免悉数饿死。多年之后,朱元璋想起此景依旧泪下潸然,感慨“我为兄哭,兄为我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邻居干妈汪大娘闻听此事,说当年朱五四曾允诺将朱元璋舍给寺院为僧,朱元璋年纪尚小,逃荒未必有出路,不如出家为僧。朱元璋遂进了孤庄村附近的皇觉寺(当时称於皇寺),做起小沙弥。

3.png

乞丐时期朱元璋的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朱元璋》截图


由于年纪太小,他在寺内只是一名行僧,平时负责打扫佛堂,敲钟击鼓,做饭洗衣,承担起一切杂活,还要忍受长老和师兄们的白眼,根本没学到多少佛法。传说,在打扫伽蓝殿时,他被伽蓝神的大腿绊倒,遂举起扫帚狠揍伽蓝神。又有一天,佛堂上的蜡烛被老鼠啃坏,他又将怨气发泄到伽蓝神身上,在伽蓝神背上写下“发配三千里”。


这样的日子也未能维持多久。瘟疫日渐严重,百姓大量逃荒,皇觉寺的地租越发难以收齐,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更无法给寺庙布施,皇觉寺的生计也难以维持。长老只好遣散僧众,让他们有家者回家,能投奔他处者投奔他处,实无去处便命他们化缘为生。而朱元璋“家道零落,归无所恃,出无所怙”,只好硬着头皮四海漂流,成为游方僧。事实上,与其说是游方僧,在战火纷飞、灾祸横行的年代,倒不如说就是乞丐叫花子。

据文献记载,他先是南去庐州,又向西走到固始、信阳,又北走汝州,东折陈州,最后经过鹿邑、亳州,再向南到达颍州。史书虽未详细记载这三年乞丐生涯,但完全可以推想他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必然尝遍世间冷暖。据传,他曾作诗一首,名曰《野卧》,称“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伸长脚,恐踏山河社稷穿”。其凄苦悲凉,跃然纸上。《在田录》还记载他封柿子树为侯的事迹:某年秋天,他数日未食,行乞到剩柴村,村中已无一人,惟荒园之中剩一棵柿子树,遂摘取柿子饱餐一顿,得以活命。投身义军后,率部南渡长江,连克采石、太平,回到此地,竟发现柿子树尚在。遂向部下讲起当年故事,并将披挂的红色战袍罩在树上,说“封尔为凌霜侯”,旌表柿子树的功绩。

据明清地方志记载,朱元璋游食颍州时,还曾驻留北照寺(又名善现寺)。当地至今尚有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传说。比如,北照寺的菩萨像一腿抬起,一腿坐卧。传说是因当年朱元璋在此为僧,日夜打扫寺院,百般辛苦,便发牢骚说如果菩萨抬起一条腿,打扫就方便了,结果菩萨竟真的将一条腿抬起,遂变成一腿抬起、一腿坐卧的样子。又据说,北照寺的方丈对游食而来的朱元璋管教极严,一日,朱元璋陪方丈散步,走到寺旁秫秸秆堆,遂向方丈说“师父若想成佛,只要坐在秫秸秆堆里,便能立刻成佛”。方丈照此而行,果然坐地圆寂,和尚们遂将方丈塑为金身,供在寺中罗汉堂。

当然,这些故事只是民间传说而已,如果朱元璋没能成为开国皇帝,恐怕这些故事也不会衍生出来。它们虽非真实历史,却展现出人们对朱元璋行乞生涯的好奇与想象。于朱元璋而言,三年淮西行乞生涯,让他备知人间冷暖,丰富了见闻,锻炼了意志,更体察到百姓的疾苦,这造就了他勇敢坚强的性格,也为其性格中猜忌、残忍的一面埋下伏笔。无疑,这段经历对于他走上反元道路、开创新朝并打造洪武政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4-compressed.jpg

朱元璋雕塑。来源/pixabay

至正六年(1346),苦于思乡之情,他曾回过家乡,祭扫坟墓,拜访亲友,但迫于灾情,又再次走上行乞之路,终于在至正八年(1348)返回皇觉寺。重返寺院后,香客稀少,僧众寥寥,他遂捡起寺中不多的书本,励志勤学。

三年后,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至正十二年(1352),定远人郭子兴率领红巾军割据濠州。儿时的好友汤和遂给朱元璋寄信,称自己已在郭子兴帐下升为军官,劝朱元璋皇觉寺并非久留之地,兵荒马乱之时还是投奔义军更为安全。不久,这封来信被人发现,威逼要告发朱元璋,朱元璋遂向伽蓝神占卜,卜逃卜留皆凶,卜“从雄”而大吉,遂下定决心投奔义军。自此,他完成了僧人向义军战士的转变,并在之后十余年,凭借卓越的个人素质,与团队在元末群雄中脱颖而出,缔造了大明王朝,创造了“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的传奇。

行乞生涯的叙说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此前四十年的人生中,他由放牛娃沦落为游方僧,由游方僧成为义军战士,继而成为红巾军大帅、吴国公、吴王,最后成为皇帝。从草根逆袭为九五至尊的他,被后世称为传奇皇帝。但是,朱元璋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呢?

对于寒微的出身,他其实抱有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希望进行美化,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附会得到天助。后世子孙编写《明太祖实录》《天潢玉牒》即在洪武朝美化基础上继续神乎其神,制造出红光满室(称其母亲陈氏生产朱元璋时,红光满室)等故事。此外,据《明朝小史》等文献记载,朱元璋很想将自己追为圣贤之后,一度希望将本家族同朱熹建立联系。他曾问一位朱姓官员是否为朱熹后人,也有记载称他曾问朱姓小贩是否为朱熹之后,二人皆予以否认,并表示朱熹乃大贤,自己家族无才无德,不敢高攀。见官员和贩夫走卒尚不敢冒认亲戚,朱元璋遂作罢追祖之事。

5.jpeg

朱熹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另一方面,也可发现他并不避讳寒微出身,如在诏谕群臣百姓时,特别喜欢自称“淮右布衣”“淮右庶民”“起自草莱”。自割据一方开始,他本人也时常提及寒微时的境遇。


朱元璋称吴王后,撰《朱氏世德碑》,历叙家族成员关系与流徙情况,碑文称“父母长兄俱丧,次兄守家,三兄出赘刘氏,某托迹缁流”。“缁流”(“缁”是黑衣的意思,古代僧人常穿黑衣)就是僧人别称。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作《纪梦》一文,宣传自起兵以来天神眷顾的经历,也称早年“尚潜草野,托身缁流”。可见,他本人在很多场合并不避讳出家为僧的经历。虽然一些史料显示他因臣民提及往日为僧、行乞等经历而起屠刀,但实际上他所在意的并不是过去这段经历,而是不愿臣民以此作为挖苦、讽刺他的工具。

对于早年行乞生涯,他也并未避讳,《御制皇陵碑文》有相当直观的描写。在今天安徽凤阳城南约七里处,有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这里安葬着朱元璋的父母兄嫂。进封吴王后,朱元璋即命工匠为死去的父母和兄嫂修陵,至洪武十二年(1379)竣工建成。其间,命老臣翰林学士危素撰写碑文,洪武二年(1369)二月十日碑文撰成,遂命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谒陵立碑。

6.jpeg
《大军帖》,明,朱元璋书,纸本。来源/故宫博物院

危素此人大有来历,在元朝时便担任礼部尚书、参知政事,修宋、辽、金三史,备受时人推崇,乃文坛领袖。明军克大都时,他一度要投井殉国,在友人“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的劝告下,才放弃自杀。明朝建立后,负责编纂《元史》的宋濂素仰其名,力荐他参与修史。不过,朱元璋始终对危素要为元死节的事耿耿于怀。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摆驾东阁侧室,危素从旁路过,朱元璋听到脚步声遂询问来者何人,危素回答“老臣素”,朱元璋遂揶揄“朕谓文天祥也,乃尔乎”。除此之外,其所撰碑文的内容也未能让朱元璋完全满意。洪武十一年(1378)四月,江阴侯吴良督造皇陵皇堂之际,朱元璋称危素所撰碑文“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遂亲自动笔。其御制碑文虽不及文臣辞藻华丽,但言之有物,情真意切,写出了出身之悲惨、历事之艰难: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朝暮辗转于村落、寺庙之间,翻山越水之际,环顾四周,只有猿鸣与孤月相伴。风吹雨打,身如飘萍,仰天望月想寻得归宿,却父母双亡、兄弟离散,无处可依。其行乞时的落魄跃然纸上,若未亲身经历这种痛苦,绝无法写出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

7.jpeg
周府造铜鎏金佛坐像,明洪武二十九年。来源/故宫博物院

另外,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下令重建皇觉寺,并赐名为龙兴寺,特撰《御制龙兴寺碑》,也称自己“家道零落,归无所恃,出无所怙。虽如是,亦飘然西游庐、六、光、固、汝、颍,三年后归”,承认当年流徙的落魄生涯。

总的来看,朱元璋并未刻意隐瞒出身寒微的事实,即便当年落魄行乞的日子,也被他公之于众,甚至被写入希望万世永存的皇陵碑中。那么,他为什么要保留这段看似并不光彩的历史呢?

首先,这与他个人心性有关。清代史学家赵翼称,朱元璋集圣贤、豪杰、盗贼于一身。出身寒微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正是这贫贱的出身,才养成了他特殊的心性。前文提到他一度追祖朱熹,听到官员和商贩的言辞后,遂幡然悔悟,大搞“朕本布衣”的叙述。或者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流行歌曲《我》来理解,“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我朱元璋就是出身寒微,但我做到了膏粱子弟、江湖豪杰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保留并不光彩的出身,充分展示了其豪杰之气。

8.jpeg
朱元璋的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朱元璋》截图

其次,借助曾为乞丐、僧人的寒微出身,可以更好地宣扬君权神授,增强大明王朝的合法性。民国时期,史学家孟森(1869-1938)在《明史讲义》中称“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普通人逆袭的典范,常被后人并列而称。如果说刘邦尚有亭长这一身份,那么朱元璋则是纯粹的草根阶级。他出身布衣,并无其他因素加持,惟靠个人奋斗推翻了前朝暴政。朱元璋在写给天下臣民的敕谕中,多次提及布衣草莱的寒微出身,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往往在布衣草莱之后,就是上天、天命、天意的叙述。比如,《即位诏》称:

“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

《谕中书却高丽请谥》称:

“朕起寒微,实膺天命……”

《祭元幼主文》称:

“朕起寒微,托身缁流。朝暮起居,不过侣影而已。安有三军六师以威天下?岂料应图谶,有天命,众会云从,代君家而主民。”

明清交替之际,清太祖努尔哈赤还认为“明太祖早丧父母,栖身佛寺,历尽艰危,卒成帝业。此皆天眷有德,不以微贱而弃之也”。可见,宣传出身寒微,是为了说明朱元璋不出身于任何豪门势族,也没有朝廷亲贵的加持,这种叙事能更好地宣扬得国最正、天命为君,进而增强对朱元璋的神化。

最后,寒微的经历使他倍尝人世艰辛,熟知世间情伪,而宣传这种出身,有利于他培养皇亲国戚、文武百僚的奋斗精神,更有利于他督促、警告官员要克勤克俭、遵守国法。吴元年(1367),朱元璋命世子朱标、次子朱樉前往濠州拜谒父母陵墓,特别嘱咐要访求当地父老,听父老讲述朱元璋出身及起兵情况,将这些历史内化于心,感受起兵创业的艰苦。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命免去应天、徽州等十六府,河南、北平、山东三省税粮,对有司官员称“朕自布衣起事,故知黎庶之艰难”,虽然减免税粮会影响地方运转,仍希望地方官员体谅朝廷难处,不要作奸犯科、阳奉阴违。

洪武六年(1373),《昭鉴录》成书。朱元璋在序文中宣扬“朕昔居淮右,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希望诸藩王以历代藩王善恶事迹为鉴,端正行为。在其制定的祖训中,也直称“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寒微出身和丰富阅历使得他“人之情伪,亦颇知之”,希望后世子孙按照祖训处理国政,惟其如此,方能使得天地祖宗“孚佑于无穷”。总之,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其寒微出身成为一种特殊历史,甚至被书写成宝贵经验,用以鞭策诸王群臣,加强统治。

9.jpeg
金“奉天之宝”玺,清初,“奉天”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祖训》“奉天法祖”之典。来源/故宫博物院

当代学者商传(1945-2017)教授认为: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

追寻朱元璋早年落魄的生涯,我们不禁扼腕叹息,感慨其出身之悲苦、创业之艰辛。而通过研讨他对寒微经历的叙述、宣传,我们又可以加深对这位传奇帝王的理解,理解他身上那份被后人评价为“怪杰”的独特气质。

参考文献:

1.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2. 张德信、毛佩琦主编:《洪武御制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3. 吴晗:《朱元璋传》,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年。

4. 商传:《明太祖朱元璋》,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

5. 陈梧桐:《朱元璋大传》,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6. 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7. 李强:《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与驻留北照寺的历史考证》,《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8. 李明阳:《明朱元璋〈御制龙兴寺碑〉考释》,《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陈昊
编辑 | 胡心雅 郝芮(实习)
校对 | 古月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9 07:59 AM , Processed in 0.1439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