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哲史艺丛] 行、趋、奔、翔……古人到底怎么走路?一不小心就学废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5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趋、奔、翔……古人到底怎么走路?一不小心就学废了

 林生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3-14 00:59 

 

0.png

本 文 约 3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分 钟


像古人一样走路,那可不简单。


在刚刚上映的电影《沙丘2》中,男主角保罗为了躲避可怕的沙虫生存下去,重现蹩脚的沙丘舞步,再次被身为弗雷曼人的女主吐槽。相信不少观众会纳闷,男主角扭捏的一步两步,一步两步……一整个邯郸学步的翻版,到底是怎么活到电影第二部的。

1.jpeg

电影《沙丘2》上映。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走路,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每天出门办事、参加活动,走法都不一样,但跟古人比起来,那可差远了。古人走路,分得比咱们细多了。从朝堂上的皇帝,到那些达官贵人,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心情,走起路来都各有不同。

五种步态,古人这样走路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里,罗敷夸赞她老公那段说:“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自家府里溜达用“步”,出官府大门则换成“趋”。这“步”和“趋”,作为古代行走的两种标准姿势,在《释名·释姿容》中说得更细:

“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

“步、趋、走、奔”各种步态,把行走分得明明白白。节奏、速度、幅度、轻重缓急、深浅高低,那都是有讲究的。

“步”又叫“行”,也就是慢慢悠悠地走。比如说,古人送别时,“行行重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心里那叫一个舍不得啊,看上去优哉游哉,不急不躁。

“疾行曰趋”,就是小步快走。贾谊在《新书·容经》里描述得相当形象:

“趋以微磬之容,飘然翼然。肩状若流,足如射箭。”

想象一下,趋行的时候,头稍微低一点,上身微微前倾,就像要鞠躬似的,然后迈着小碎步快走。虽然步幅不大,但脚底抹油,步频可是嗖嗖的快。

2-compressed.jpg

《仕女消闲图》轴,清,任熊绘,生动地表现出仕女紧裹衣袍趋步而行的动感。来源/故宫博物院


比较微妙的地方是,古人又根据趋行的步频,把趋细分为“疾趋”和“徐趋”两种。“疾趋”,就是走得飞快,脚后跟都离地了;另一种“徐趋”则是脚后跟得贴着地,就像拖着脚后跟跑,看上去快但不失稳重,表达敬意的同时又不失谨慎。所以晚辈见到尊长或贵宾时,都会用徐趋。想象一下,老子叫儿子,就得屁颠屁颠赶紧趋过去,那种慢吞吞的,可就不礼貌了。


《论语》里记载了孔鲤两次“趋庭”受教的故事:

有一天,孔鲤经过庭院,正好看见父亲孔子立于庭,于是便趋而过庭。孔子叫住鲤,询问道:“学《诗》乎?”鲤答道:“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鲤退而学《诗》。他日,鲤又趋而过庭,孔子再次问道:“学《礼》乎?”鲤对曰:“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鲤退而学《礼》。


此后,“趋庭”就成了接受父亲家庭教育的代名词,“鲤对”则指子答父问。王勃《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即源于此。趋礼不仅针对家中长辈和宾客,有时遇到值得尊敬之人也行趋礼。据说孔子遇到居丧者、穿朝服的公务员、盲人,都会小步趋行,以示同情与尊敬。

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趋礼尚且如此频繁,更不用说在朝堂之上了。国君召见,臣子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或走或趋,以示恭敬。汉初,叔孙通制定朝廷的礼仪制度就明文规定,臣子不仅入朝要行趋礼,退朝也要,当趋不趋,非挨罚不可。

3.jpeg
《平定廓尔喀战图》册之《廓尔喀使臣至京》,清乾隆,佚名绘。来源/故宫博物院

也不是没有例外,据《史记》记载,刘邦批准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萧何不仅获准上朝不趋,还可以不用脱鞋,带剑上殿。这种殊荣,可以说史无前例了。

4.jpeg

萧何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礼记》里还记载了一些不趋的场合:比如空间狭小,趋来趋去,容易磕碰。拿贵重器物时,万不可趋行。一是显得不庄重,二是担心一旦发生意外,被绊倒有可能摔坏器物。

总之是否趋、如何趋,皆依场合、情境而定。

而古人所说的“走”,相对于“趋”,速度更快,态度更为谦卑、恭敬。“奔”很好理解,就是快速地奔跑,一般适用于非常紧急的情况,“奔”得毫无美感,也就不作详述了。

最后一种,翔(行而张拱曰翔)。张开手臂,如同鸟儿展翅,飘飘欲飞。张艺谋的影片《影》中,就有一场翔行的画面:大臣们整整齐齐展开双臂,小碎步趋进朝堂,宽袍大袖朝服随之飘飘荡荡。乍一看,像极了鸟儿在展翅飞翔,镜头语言美不胜收。

当然,身姿再美,古人也不会处处都翔行,《礼记》同样规定了,父母有病在身时,参加葬礼时,还有在狭小的室内都不宜翔行。

5.jpeg

臂戴黑纱的人们步出追悼会礼堂的情景。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行走步法,像古人一样优雅


搞懂了“步、趋、走、奔、翔”这些行走礼节,那它们分别用在哪些地方呢?古人说啦,室内就慢慢“时”(徘徊),堂上正常“行”,堂下可以悠闲“步”,门外小步快“趋”,宫廷大庭才“走”,到了大路就撒欢儿“奔”。

日常嘛,就是“安步”,即平常走路,不急不躁。

6.png
《步辇图》(局部),唐,阎立本作。来源/故宫博物院

到登阶时就有讲究了,得前脚登上一级,后脚再与之并齐。接着再迈第二级台阶,显得特别尊重;而历阶就像咱们现在爬楼梯,一步一个台阶,双脚不并立。有急事时才用的;越阶?那除非是火烧眉毛了!

到了庙堂上,走路更得小心翼翼。贵族们的身份地位,也体现在优雅的步态上。还特意搞出“接武”“继武”“布武”这些步法,小步慢走、中步快走、大步正常走,各有各的范儿。

身也有规矩,得走出圆形或方形,像画画一样。古人走路,真的是“行之有礼,走之有仪”,每一步都有讲究。不像咱们现在,走路就图个快!

气质拿捏,男女走姿的不同


古代女子与现代女性走姿相比,两者气质完全不同。

7.png

现代人走路。来源/pixabay

现代女性行走时,抬头收腹挺胸,立腰平肩,目光平视,以挺拔为美。手臂自然摆动,自信大方。古代女子恰恰相反,行走时要微微含胸、挺着小肚,手搭在身前,视线低垂,莲步轻移。主打一个温柔含蓄之美。


这样一比,古代女子这般温婉柔美的步态,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恐怕很难做到。

更不要说古代贵族女子的发髻上,常会戴钗冠。《长恨歌》里写道:“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因钗的顶端有垂珠,随着脚步的移动,会一步一摇,因此这种形制的钗冠,又称为“步摇”。步摇除了造型需要,也起到端正身姿,调节步伐的作用。

8.jpeg

《人物故事图》册之贵妃晓妆,明,仇英作。来源/故宫博物院

走慢了,便没有了摇曳生姿的美态,走快了,步摇的坠子、珠子打架,咣当作响,特别不稳重。要让发髻上的步摇,恰到好处地轻轻摆动,特别考验功夫。古代越是尊贵的女性,尤其那些地位显赫的皇后妃嫔,头上拼命堆砌首饰。要想走出母仪天下的姿态,难度系数就更大了。

女子有那么多首饰,古代男子的行头只多不少。那些“比德于玉”的男子,为了体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形象,常常玉不离身。上至天子诸侯,下至有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或有财力的富商,都有用玉装饰的风尚。这些挂在身上的佩玉,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另有用途,意在“节步”。身份越高的人,腰间挂的组玉佩就越长,行走时就越慢,慢中才会体现高雅。

9.jpeg
《仕女簪花图》轴,清,金廷标绘。来源/故宫博物院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说:“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将翱将翔,佩玉将将”。男女同车出游,身上佩戴的各式各样、叮当作响的佩玉和姑娘说话的声音,都是如此让人难忘。

共行礼仪,文明你我他


共行的礼仪,《礼记》里也写得明明白白。

走路时,如果碰到和父亲差不多年纪的,咱就得跟在后头,速度也别太快,得配合长辈。上车、下车、进门、出门,都得先请长辈。遇到和兄长年纪相仿的,咱得走在他们旁边稍后点,像大雁飞行那样。跟朋友走时,也别抢在前头,狭窄地方得互相让行。要是遇见老师,得赶紧走上前去,立正拱手,如果正在驾车或骑马,也得放慢速度或下马打招呼,以示尊重长辈。

10.jpeg
《明宣宗行乐图》轴,明。来源/故宫博物院

如果多人同行还带了行李,轻的自己担,重的得大家分担,尤其不能让老人拿。对年纪大、行动不便的,得扶着点,别让他们摔着了。遇到有两人并排坐或站时,别从人家中间插进去,这是打扰人家。在狭窄的地方走,多人别并排,得按顺序来,两人一排,一人在后……

如此细化、规范的行为准则,虽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今天仍然很适用,可以作为我们的行动准则。这么看来,自诩“文明”的现代人,在古人面前,也很难说自己已经会走路了。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林生
编辑 | 胡心雅 郝芮(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11:10 AM , Processed in 0.0573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