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时评] 莫斯科恐袭迷雾重重,全球反恐走向何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6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斯科恐袭迷雾重重,全球反恐走向何处?

 报姐talk 全球报姐 2024-03-26 04:47 

IMG_6227.JPG

◆“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怖袭击发生现场。
丨胡毓堃
编辑丨漆菲

“我们知道这起针对俄罗斯及其人民的暴行是出自谁之手。我们感兴趣的是,谁是策划者。”“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三天后,当地时间3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主持召开视频会议,听取相关部门的调查进展情况,并部署后续措施。

莫斯科近郊的这场恐袭,是俄罗斯近20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的恐袭事件。尽管俄方在短短一天内迅速逮捕所有恐袭实施人员——4名涉嫌实施此次恐袭者均已认罪并提供了详细口供,另有3名涉嫌向其提供帮助的人员也已被拘捕,但留下的种种疑问却更加“细思极恐”、不容忽视。

IMG_6228.JPG

◆3月25日,俄罗斯莫斯科巴斯曼区法院批准逮捕全部4名涉嫌直接参与莫斯科州“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怖袭击的人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如今主权国家深度陷入地区热点冲突、集团对立加剧的大背景下,国际恐怖主义找到加速回潮的可乘之机。“伊斯兰国”早就把目光投向俄罗斯,可后者与乌克兰、西方世界仍基于传统国家博弈的逻辑,在“幕后黑手”与“责任归因”的问题上隔空交火。

可以说,本次恐袭事件所放大的,是一个更加严峻、事关深远影响的问题:随着狭义的主权国家安全观在地缘冲突中甚嚣尘上,反恐斗争是否早已在潜移默化间遭到异化,国际反恐合作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IMG_6229.JPG

◆“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外,有不少警察和应急车辆。


“伊斯兰国”早就盯上俄罗斯


仅从已确认的伤亡人数(至少137人死亡、182人受伤)来看,发生在“克罗库斯城”音乐厅的大规模枪击,是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334人死亡,超过800人受伤)以来,俄罗斯遭遇的最严重、最血腥的一起恐袭事件。尤其选择在周五晚间人群密集时刻下手,恐怖分子显然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因此遭到国际社会一致的严厉谴责。

事发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分支“伊斯兰国呼罗珊省”(ISIS-K)声称对此事件负责。3月23日,“伊斯兰国”在社交网络平台Telegram上发布四名蒙面恐袭者的照片和现场枪击视频(不少国际主流媒体验证了视频的真实性)。

IMG_6230.JPG

“伊斯兰国”发布视频中所谓蒙面的“恐袭枪手”。

不少国家相信“伊斯兰国”所言非虚,例如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里娜·让-皮埃尔强烈谴责此次“令人发指的恐怖袭击”,其声明最后一句话便是“‘伊斯兰国’是共同的恐怖主义敌人,必须要在世界各地予以击溃”。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亦在新闻发布会上呼吁全球合作:“‘伊斯兰国’是在世界不同地区活动的恐怖组织,对我们所有人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我们鼓励所有国家相互合作,从而确保‘伊斯兰国’没有能力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再次发起恐袭。”

对此,普京在视频会议上提到,这起罪行是由激进伊斯兰主义者犯下的。他同时指出,美国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让其盟友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信,根据他们的情报,此次恐袭与乌克兰无关,这一血腥恐袭是由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成员实施的,但俄方更关心雇主是谁。他还表示,调查必须以最专业、客观、没有任何政治偏见的方式进行。

根据目前已经确定的公开信息,此次恐袭事件的确存在很多迷雾和值得推敲的疑点。而俄方披露的四名枪击者逃跑路线(试图逃亡乌克兰,并在俄乌边境的布良斯克州被捕)、凶手的外籍身份与供词、如何获得武器和弹药以及俄有关部门事前的安保漏洞、事发后的迟缓反应(恐袭地点距离俄特种部队大楼步行20分钟可达,但特种部队迟滞一个多小时才抵达现场),也给外界留下各种“阴谋论”的想象空间。

IMG_6231.JPG

3月23日,普京就恐袭事件发表电视讲话。

考虑到“伊斯兰国”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吸纳更多极端分子入伙,在宣称对恐袭负责的问题上虚虚实实,这种自我主动宣示的真实性自然会引发怀疑的声音。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并未“夸大其词”,该组织在3月24日发布了一段长达1分31秒的“第一视角视频”,近距离显示枪手进入音乐厅后同时向多人开火,无疑是要释放与俄政府针锋相对的说法:我们参与了袭击,并携带现场视频安全返回。

尽管尚无一致结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伊斯兰国”早已盯上俄罗斯,在其心脏腹地发动恐怖袭击,是该组织迟早会致力于实施的计划。事实上,除了美国和西方世界,基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势力同样长期敌视俄罗斯。

IMG_6232.JPG

3月23日,莫斯科地铁上的乘客。地铁列车的屏幕在袭击发生后显示着安全指南。

1979年至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就有担心原教旨主义势力北上渗透中亚的考量,但遭到多个地区“圣战”组织武装抵抗,还催生出塔利班。俄罗斯独立以来,由于北高加索地区车臣势力的因素,更多次成为大型恐袭活动的受害者(包括1999年莫斯科公寓楼爆炸事件、2002年杜布罗夫卡剧院人质事件、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

“伊斯兰国”的成立与发展壮大,恰逢俄罗斯军事介入中东地区事务,尤其是在叙利亚内战期间对巴沙尔·阿萨德政府的支持,更令该组织充满忌恨。加上俄罗斯与上合组织坚持严厉打击“三股势力”,被原教旨主义者视为打压俄境内和地区的穆斯林群体,新仇旧恨之下,“伊斯兰国”自然把俄罗斯纳入主要打击目标。

2015年至2019年,“伊斯兰国”旗下的不同分支通过民航飞机和地铁爆炸案等多种形式,在俄境内多地(包括俄罗斯航空器内)发动恐袭。

其中的ISIS-K于2014年底崛起于阿富汗东部,以极端残暴为人所知。它曾是伊斯兰国组织最活跃的区域分支之一,在2018年进入全盛时期,过后因屡遭塔利班和美军重创,成员数量持续下降。

2021年成为转折之年: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塔利班掌权,长期受到压制的ISIS-K虽然活动受限,但重新壮大力量,活动范围遍布阿富汗全国34个省,目光也不再局限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近两年来,伊朗与俄罗斯成为该组织的目标。今年1月初,在伊朗举行苏莱曼尼周年悼念活动期间,ISIS-K在该国南部克尔曼制造连环爆炸事件。早在2022年9月,该组织在俄罗斯驻阿富汗大使馆门前制造了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两名俄罗斯人员和四名阿富汗平民死亡。今年3月初,俄联邦安全局先是在印古什消灭了6名该组织的武装分子,又在莫斯科破获其针对一所犹太教堂的恐袭阴谋。

IMG_6233.JPG

今年一月伊朗连环恐袭事件后,伊朗举行公开葬礼。

同一时期,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也发布预警信息,直接点名ISIS-K即将在莫斯科针对大规模聚集场所发动袭击(包括音乐厅),建议美国公民“未来48小时内避免参加大规模集会”。美国智库苏凡中心(Soufan Center)高级研究员科林·克拉克指出:“ISIS-K过去两年一直在关注俄罗斯,经常在其宣传中批评普京。”

IMG_6234.JPG

◆3月23日,遭到恐袭后的“克罗库斯城”音乐厅。

加上,乌克兰前线的胶着战事吸纳了俄国防与安全部门的主要资源与注意力,让早有准备的“伊斯兰国”有了趁虚而入的良机。


围绕幕后黑手引发口水战


恐袭惨剧发生之时,正值俄乌战火之下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关系紧张、高度对立之时。如此背景之下,出现了罕见的场景:国际社会一致反恐的声音不再铿锵有力,但围绕这一事件的话语论述之争,居然成为事发后舆论场上的主旋律,尤其是幕后黑手的责任归因之辩。

事实上,在追究真凶是谁之前,要不要“谴责”这个问题,率先点燃俄罗斯与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隔空交火。恐袭当天,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Farhan Haq)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对俄罗斯发生“枪击事件”的新闻报道感到“悲伤”(saddened)。此话一出,便遭到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猛烈回击。

“感到悲伤?对枪击事件?是射击场发生了斗殴闹事还是什么事?”扎哈罗娃在Telegram上质疑说,这些引起的不是“悲伤”,而是“恐怖、震惊、惊愕、无条件的谴责、正义的愤怒,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她指出,联合国应该感到“惊骇”(appalled)而不是“悲伤”。

IMG_6235.JPG

3月23日,人们聚集在克罗库斯市政厅旁献花、点蜡烛。

很快,联合国在其官方网站更新了声明,指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以最强烈的言辞谴责今日发生在莫斯科城外音乐厅的恐怖袭击”。扎哈罗娃也顺势退了一步,感谢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及时改正并形成了鲜明的立场”。参加“俄罗斯-24”电视频道节目时,她不无得意地表示,西方国家最初只打算泛泛地表示遗憾和同情,但联合国和全世界多数国家的表态迫使它们“匆忙改写了新闻稿”。

如果说对恐袭的表态之争只是一时的插曲、转瞬即逝,关于“幕后黑手是谁”的争吵,不仅短时间内无法消弭,而且表明当前反恐斗争的性质出现了异化迹象,势必对全球反恐事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伊斯兰国”第一时间宣布负责,联合国没有提出异议,主要西方国家也顺势接受了这一说法。当日有美国官员指出,华盛顿没有理由质疑“伊斯兰国”的负责声明。但俄方之所以对“伊斯兰国”接二连三地“发声明”、“晒证据”视而不见,显然有别的考量。

普京在3月23日的电视讲话中,除了誓言“所有的罪犯、组织者和该罪行的下令者都将不可避免地遭到公正的处罚”外,还意有所指地指出:“他们(恐袭嫌疑犯)试图藏匿,向乌克兰转移。根据初步数据,乌克兰方面有一个为他们准备好的越境‘窗口’。”其言外之意是:乌克兰方面至少有此次恐袭事件的“同谋”。

被普京公开点名的乌克兰当即坐不住了,泽连斯基在晚间电视讲话中反击说:“这个无足轻重的普京,不去处理他俄罗斯公民的问题,跟他们讲话,而是一天时间保持沉默——想着怎么把它(恐袭事件)甩给乌克兰。”

IMG_6236.JPG

工作人员从恐袭现场抬出遇难者遗体。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对此回应:“此刻没有迹象表明乌克兰、乌克兰人牵涉其中。”扎哈罗娃则反唇相讥:“华盛顿的官员有什么根据在一场悲剧之中得出某人无辜的结论?”按照她的论点,如果华盛顿方面掌握相关信息,应该与俄方共享;如果不掌握信息,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谈论问题。

围绕幕后黑手的争论难以达成共识,但这番口水战背后的信息令人不安:一起大规模恐袭事件,不但没能成为不同国家跨越分歧、合作反恐的动力,反而成为彼此之间相互利用、加剧国家和集团对抗的手段。

后续事态的发展加剧了这种担心。在普京宣布为全国哀悼日的3月24日清晨,俄罗斯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和利沃夫等西部多个地区发起空袭,俄空天军使用高精度武器对乌克兰境内电力和天然气生产设施发动集体打击。由于其巡航导弹越过了乌波边界、一度进入波兰领空,波兰外交部为此召见俄驻波兰大使要求解释,并向北约盟国通报了俄导弹“侵犯北约边界”的事件。

乌克兰不遑多让。乌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同一天在社交媒体表示,乌国防军使用“暗影风暴”巡航导弹击中了俄黑海舰队的“亚马尔”号和“亚速”号两艘两栖登陆舰,以及通信中心和多处基础设施。恐袭事件后,俄乌两国又一轮军事交火,加剧了一些分析人士的怀疑:俄政府是否刻意要将“恐袭”罪名安在乌克兰头上,从而加强自己发动对乌军事行动的正当性?

塔吉克斯坦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在俄方指出参与实施恐袭的四名嫌疑人为塔公民后,塔外交部迅速发表否认声明,与恐怖分子撇清关系。毕竟按照上述怀疑论述,如果乌克兰是同谋就应当遭到俄方的打击报复,那么塔吉克斯坦也不例外。

发生恐怖袭击,且有极端组织主动认领,可旋即发生的不是对极端组织和恐怖分子的直接调查与回击,而是主权国家间升温的交火。从全球反恐事业的角度看,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兆头。


全球反恐合作挑战加剧


全球反恐斗争的挑战越来越大,这一点在此次莫斯科恐袭事件爆发前便有迹可循。
美国国务院在3月23日发表声明称,美国政府掌握了ISIS-K可能对莫斯科发动恐袭的计划后,便基于“提醒义务”的要求,将这一情报告知俄方官员。然而俄驻美大使阿纳托利·安东诺夫对俄塔斯社表示否认说:“没有实质性信息,什么都没有告诉我们。”
对于美驻俄大使馆的警告,普京将其抨击为“极具挑衅性”:“这些行为很像直接的勒索,似乎企图威胁我们的社会,破坏我们的社会稳定。”彼时距离俄总统大选投票日开始只有一周时间,在高度紧张和敏感的氛围之下,俄罗斯显然警惕作为敌对国家的美国发布的警告是否“别有用心”。

IMG_6237.JPG

社交平台流传的视频显示,进入音乐厅的枪手。

即便恐袭的爆发看起来印证了美方的警告,俄方仍持怀疑态度。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称,美俄之间的不信任导致莫斯科不想倾听美方的警告,而将此视为“威胁俄罗斯的一部分”,尽管除了时间,美方警告的其他细节的确与3月22日的(恐袭)事件非常吻合——华盛顿显然拥有某种情报。
因为阵营不同、立场和利益诉求不同,美俄作为对手无法在恐袭的事前预防工作中互信、互通,更谈不上事后合作调查与打击恐怖分子。与之相反,悲剧的爆发加剧了两国的彼此质疑与敌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伟认为,正是由于国际社会以俄乌、巴以为代表的多个热点地区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各方力量更有可能利用恐袭的信息实现自己的政治军事目的,导致当前的国际反恐合作很大程度上“名存实亡”。
与此同时,大国合作的缺失、国际反恐领导力量的“真空”、不同国家基于本国利益的“选择性反恐”,被地区热点冲突进一步放大。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移民和难民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推波助澜”,此消彼长之间,恐怖主义和极端组织抓住了“回潮”的契机。
假如“伊斯兰国”这次没有夸大其词,莫斯科恐袭案中极端组织的一些改变,不得不令国际社会警惕。
从袭击手段来看,“伊斯兰国”不再以自杀式袭击的方式来“殉道”,不让核心成员冒险牺牲,而是保存有生力量。该组织发布的视频和图片信息,便是要告诉外界:他们已经成功掩护恐袭实施者“脱身回巢”,即至少俄方逮捕的不是他们的“骨干成员”。
从过去三年“伊斯兰国”发动的52起恐袭事件来看,ISIS-K在当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北接中亚、南连巴基斯坦、西邻伊朗的地缘位置,该组织积极发展周边国家的极端分子网络,借助中东和俄乌处于热点冲突、难以兼顾本地区内部安全的漏洞,成功实施渗透和恐怖袭击。

IMG_6238.JPG

去年12月,普京在莫斯科会见伊朗总统莱西。

更重要的改变在于,“伊斯兰国”不再以“开疆拓土”、占领地区国家领土为战略目标,而是灵活转进、“去中心化”,在多地发动恐怖袭击,尤其是在大国采取高烈度的极端行动,维系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作为继续吸纳新鲜血液、保持实力的基础。

此时“吃定”俄罗斯,似乎也是“伊斯兰国”精明盘算的决策:深陷俄乌战事的俄罗斯,很难同时兼顾大规模对乌军事行动和武装反恐。如果俄当局响应“伊斯兰国”的责任声明,基于基本的道义和国家义务,那就不得不正式对后者实施打击报复。
对于处在暗处的“伊斯兰国”来说,发动袭击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极端分子的基本盘本就是被边缘化、别无出路、思想激进的各国社会群体,最不怕的是各国政府的武力报复——越是打击报复,越能激发极端分子及其支持者的仇恨,而仇恨恰恰是恐怖主义的力量源泉。两难困境的现状,或许解释了俄方为何在幕后黑手的指认和调查问题上显得既意有所指,又有所保留。
无论如何,莫斯科郊外的恐袭,无异于给国际社会敲响一记警钟: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从未远离,当安全与发展的“共同底线”面临直接威胁,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又能在何种程度上搁置分歧、合作反恐?

IMG_6239.JPG

3月23日,俄民众在“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前献花悼念。

(作者系国际政治专栏作家、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09:33 AM , Processed in 0.0412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