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转贴] 丹尼尔·卡尼曼:聪明的投资者不相信直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4 08: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丹尼尔·卡尼曼:聪明的投资者不相信直觉

阿信 巴伦周刊 2024-04-13 23:01 
成功的投资者往往在利益与风险面前,更加善于做出理性科学的决策。

刚刚过去的3月,又一位传奇陨落了。丹尼尔·卡尼曼,一位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评价为:“现今在世的最重要的心理学家”。

丹尼尔·卡尼曼一生的际遇堪称传奇,对于他学术生涯的总结或许用“著名的决策心理学家”最为贴切,可却因为对人类决策偏差和直觉思维的研究而启发了众多经济学家,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同时,他也被誉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理论和发现包括框架效应、锚定效应、损失厌恶、基率忽视等等。尤其是“前景理论”,不仅引发了一场心理学革命,更是打破了学科的藩篱,对经济学、市场营销、公共政策等领域造成了深刻影响。

在经济学领域,卡尼曼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过程。决策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的活动,但对于商人来说,决策的正确与否与利益和风险高度相关,因此正确、科学的决策显得格外重要。

在面对利益与风险双重困难选择的时候,成功人士往往具有更强的冒险精神,这其实就是商人的思维模式在发挥作用。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真的要总结一下成功的投资者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恐怕就是,成功的投资者往往在利益与风险面前,更加善于做出理性科学的决策。

10.jpg

从思维偏误到“前景理论”

一个不太恰当却相对直观的比方是,在经济学领域,“理性经济人”假设的重要性,不亚于“1+1=2”之于数学的重要性。

因此,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总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上,即认为人们作为决策的行为主体是理性的,不会被外界因素和内部感情所影响,同时还能精于判断和计算。

但卡尼曼和他的好友阿莫斯·特沃斯基的研究驳斥了这一点,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很多都是非理性的。在卡尼曼看来,人类是非理性的,我们都会犯很多不合理的错误。

在此基础上,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将他们的研究兴趣逐渐拓展到了人类思维领域:在对不确定的世界进行概率判断时,思维是如何运行的?人类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判断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关于人类判断之谜的探讨,他们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他们认为,面对不确定性的事件,人的大脑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去计算正确概率,而是用经验法则代替了机会法则,他们把这些经验法则称为“启发性”的。

紧接着,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又挑战了经济学中著名的“期望效用理论”,这一理论同样假定人是理性的,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总是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但“效用最大化”可以解释购买保险等看似有悖于期望值最大化原则的经济行为,但仍然无法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买彩票。

卡尼曼首先提出“后悔理论”来解释这个悖论以及人类的其他行为。但是卡尼曼和阿莫斯同样看到,“后悔理论”仍有无法解释的现象:为什么面对损失时人们会甘冒风险赌一把。于是他们完成自我否定,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也就是著名的“前景理论”。

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在面临获利时,往往不愿承担风险;但在面临损失时,又很愿意冒险,也就是说,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由此可见,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投资行为倾向也是可以预测的。

“前景理论”不仅完全颠覆了人类理性决策的经济学经典假设,也对世界带来了深刻改变。经济学方面,理查德·塞勒受此启发,开创了“行为经济学”,后来,连巴菲特和芒格都受益其中。

2011年,卡尼曼将自己的思想精华写成了《思考,快与慢》。中信出版于2012年翻译出版了其中文版。这是一本对人类自身根本性问题的全面探究,并进一步讨论了“思考”这一活动背后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

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会在不同场景下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来看看这本书中是如何分析了思维?以及如何才能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偏见如何影响决策?

假设有一个低风险的外科手术,手术期间发生了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故,病人因此死亡。事后,陪审团更倾向于相信手术本来就存在风险,而且主刀医生应该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一点。即使在制定决策时其想法是合理的,这一结果偏见也会使人们几乎不可能对他的决策作出正确评估。

巴鲁克·费斯科霍夫(霍华德·海因茨大学教授)率先揭示了“后见之明”现象,当时他还在耶路撒冷读书。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后见之明对那些决策制定者而言尤其无情。他们的工作就像是为他人做代理人,这些人包括医生、金融顾问、教练、执行总裁、外交家以及政治家等。

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些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得到什么赞扬。这便是典型的“结果偏见”。

认为人类“对过去了然于心”这一错觉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错觉,以为人类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这些错觉会让人感到安适,这些错觉还会减轻自己将要体验的焦虑。

我们都需要一颗定心丸,想知道我们的行动会有恰当的结果,想知道智慧和勇气一定会带来成功。明明是同一个人和同样的行为,在事情进展顺利时就是讲究方法。而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就成了死板,这便是一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由于光环效应,我们将因果关系抛到脑后。我们很容易相信公司的失败是因为其执行总裁僵化死板,而真实情况是因为这家公司正每况愈下。

错觉就是这样产生的,一本书,通过提供人类大脑所需的故事(比如关于企业成败的原因,但是忽略了运气的决定性力量和回归的不可避免性),与读者形成共鸣。这些故事引起并维持了错觉,同时给读者上了一些没有什么持久价值的课,但这些读者却偏偏愿意相信这些内容。

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你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

直觉有时不可信

遵从“眼见即为事实”原则的大脑,可通过忽略自己所不知道的事而变得过于自信。因此,许多人容易对没有事实根据的直觉怀有高度的自信也就不足为奇了。

卡尼曼和克莱因(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最终就一个重要的原则达成了共识:人们对直觉的自信心不能作为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的可靠指标。换句话说,当有人告诉你你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时,不要相信他们,也不要相信自己。

如果主观自信不可信的话,我们该怎样评估直觉判断的有效性呢?

回答这个需考虑到技能习得的两个基本条件:① 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② 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当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就可以培养出直觉来了。

象棋这个活动就需要在极具规律的环境下进行,桥牌和扑克也提供了有力的、能支撑技能的统计学规律。

医生、护士、运动员以及消防员面对的都是复杂但却基本有序的情境。相反,作长期预测的股票投资者以及政治学者是在有效性为零的环境中进行的。

他们的失败反映了他们尝试预测的事物基本是不可预见的。在这样一个不可预知的世界里,人们出现预测错误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摘。

在一个不可预知的环境下声称自己有正确的直觉至少也会被称做自我妄想,有时则更难听。如果缺乏有效的线索,直觉的“准确性”不是因为巧合就是在撒谎。

如果这个结论让你惊讶,那说明你仍然相信直觉是不可思议的。请记住这条规则:在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

规划谬误

规划谬误只是普遍存在的乐观偏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但世界却没有想象般美好;我们觉得自己的贡献很大,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我们认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但其实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那么大。

我们还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进而导致乐观的过度自信,这可能会影响到决策在解读过去和预测未来时,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却忽视了运气的影响。因此,我们产生了“控制错觉”。

我们只重视自己已知的,却忽视自己未知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信念过度自信。

科林·卡莫若和丹·洛瓦洛创造了“竞争忽略”这个概念,并用迪士尼制片厂董事长的一段话阐述了这一概念。

当有人问为什么有这么多高投资的大制作会同期上映时,他回答道:一切都是因为自负。

如果只关心自己的生意,你就会想:“我有一个优秀的编辑部,还有个很棒的市场部,我们会做好电影的。”你还认为其他人肯定都不会这样想。但是在一年中的某个周末,你可能就会发现竟然有5部电影同时公映,那么来看你那部电影的人肯定就不会很多。

这个坦率的回答提到了自负,但这种自负不是指傲慢或比其他制片厂更有优越感。

人们只是在决策时没有将竞争因素考虑在内,因为困难的问题再次被简单的问题替代了。

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想想别的人会怎么做,有多少人会看我们的电影。

诸位制片厂的主管考虑的问题则更为简单,无须多虑:我们的电影怎么样,有强大的部门为其作推广吗?

竞争忽略的结果是产生了许多额外入口:众多竞争者进入市场,导致市场不能保证赢利,所以平均下来,其结果就是亏损。

对于新进入市场的公司来说,这样的结果会令其失望,但是这对总体经济的影响却可能是积极的。

事实上,一些创新型企业的失败标志着新的市场需要更有能力的竞争者。有学者称这些创新型企业为“乐观主义烈士”,对经济有益,对投资者有害。

如何理性决策?

如何才能纠正偏见,真正理性决策呢?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思考作决定的方式。快思考为“系统1”,慢思考为“系统2”。

按部就班的运算过程便是慢思考,这个计算过程是脑力工作,需要刻意、努力并且有序地进行,这也是慢思考的一个特征。

而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其实就是慢下来,主动激活慢系统,弥补快系统的缺陷。书中还给出了两条建议。

建议一:不要闷头做决策,多听听其他人的建议和批评。因为在重大决策时,自我批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痛苦,但质疑别人就要轻松得多。这也是“旁观者清”的心理学依据。

建议二:“事前验尸”。听起来有点恐怖,其实是说: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会失败,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失败的可能原因。以此来提醒自己,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本书中的金句:人有两套思考系统:直觉系统和理性系统。非理性,才是我们大多数行动的依据。

书名:《思考,快与慢》

原名:Thinking, Fast and Slow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译者:胡晓姣 / 李爱民 / 何梦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Screenshot 2024-04-14 at 8.15.26 PM.png

文|阿信

编辑|喻舟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9 12:38 PM , Processed in 0.0434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