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被建筑师杨圣晨设计出了4间卧室、1间客厅、1个厨房和2个卫生间,安顿下了一家6口人。
屋子设计脱胎于原有的四合院,
伸手就能摸到老宅的房梁与檩条,
在露台可以俯瞰老城区的瓦海。
让儿时土楼中的“大家族”氛围完美重现。
编辑:邓涵竹
责编:鲁雨涵
“一间宅”是设计师杨圣晨做过的最小,也是最有挑战性的改造项目:在30平的空间里,做出4室1厅、1个厨房和2个卫生间。屋子坐落在北京的二环以内,前身是一间老胡同的民房。侧边的整个山墙面没有任何窗户,采光极昏暗,通风也不好。“第一次进来,我感觉这里都不太适合人居住。” 杨圣晨说。
但屋主的需求很明确:他们一对夫妻,两个孩子,老人有时候也会过来一起照顾——这里要能住下横跨三代的6口人。
尽管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里仍有一些特别之处吸引了杨圣晨,比如屋内暴露出来的举架、檩条,都是原有的木质结构,非常有年代感。于是,他最终决定接下这个项目。
这些独特元素,其实也是“一间宅”这个名字的来源。“传统建筑里,两个木结构'一跨'之间的空间,叫做一间。我们经常说的三间房,就是指一栋房屋,被‘四梁八柱’分成了三个开间。” 杨圣晨解释。
然而,这座房子只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间”。房屋的整个面宽只有三米,而进深有十米长。刨去走廊,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空间了。
既然横向的摆不开,杨圣晨决定通过不同的纵向标高去设计:把所有大的、开放性的空间,比如客厅、厨房,留在中间悬空的位置。
他把客厅往上抬了一米多,形成室内外的高差。在客厅下方形成的空腔能解决两间卧室的住宿需求,同时还能做出一个卫生间,“处理手法有点像马赛公寓,” 杨圣晨告诉我们。
他希望把这里打造成对全家人来说最舒服的空间:小朋友学习、画画,还能摆下一架钢琴,日常也可以在这里练琴。
1952年落成的马赛公寓,柯布西耶在此打造了一座“垂直花园街区”,也启发了一间宅的设计
之前是劣势的采光,改造后反而成了“一间宅”最大的亮点之一:在拆除了一部分不需要的墙体,以玻璃、穿孔板等透明和半透明的材料替代后,空间内的光线变得恰到好处,既通透又轻薄。此外,厨房顶部也用了玻璃做了一个“围合”,窗外可以看到瓦当和檩条,四合院风格的古建制式。
“所以我们也开玩笑说,这就是在做一个传统建筑的博物馆。” 杨圣晨说。
走上透明的楼梯,就来到了两个小朋友的“地盘”。杨圣晨告诉我们,“一间宅”的很多尺度和设计理念,本身就是以小朋友为主的。有些空间成人进入可能需要低下头,但是小朋友不需要,他们在家到处疯跑也不会被撞到。“北京有句老话,叫“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种状态反而就是小朋友的天性,不愿意在一个小小的封闭的空间里生活,而是有一种原始的冲动,希望去冲破这个空间。”所以杨圣晨索性把屋顶“捅破”,在最顶层做了一个露台,站在屋脊,能看到整个二环周围的瓦海,“就跟姜文拍的电影一样,上房揭瓦、在屋檐飞奔”。80后的杨圣晨觉得自己这代人可能是最后一批童年在平房度过的小孩了——推门就来到院子,在泥巴地里摸爬滚打,跑去胡同里来回蹿,都是很自然的场景。而现在的小朋友“都是在钢筋混凝土的盒子里长大”,不管住得多豪华,他觉得“都少了点温度”。通过“一间宅”这个作品,杨圣晨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之后,依然还能回到返璞归真的状态”:在“上房”的过程中,寻找、获得自己对天空、对室外、对自然的向往。除了能让小朋友更多在室外嬉戏,将自然融入生活空间本也是杨圣晨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中国人讲究二十四节气,寻求人本身和自然的联通。”透过“一间宅”的天光,能感受到春雨、夏花、秋实、冬雪,整个四季的变化,这是住在高楼大厦里很难体验到的。
有一次杨圣晨来访,无意中抬头,发现天窗上趴了一只猫。“这种不经意的、出人意料的惊喜瞬间,是我觉得让一间宅很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