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地能挣多少钱 近几年我的确专门走访过这个问题。让我们再次回到2022年的8月。 在广西河池大化县的红水河边,那位曾经在东莞玩具厂打工20多年、后来因为年纪大了被工厂辞退的大叔给我算了一笔账。
以他当时正在种的玉米为例,种子、农药、化肥加起来的成本在400元左右一亩,风调雨顺的时候亩产量在1000斤左右,收购价通常在1块2到1块5之间,算下来一亩玉米的纯收入在800块到1100块之间。当然如果种两季的话,这个收入可以乘以2。 不过,大叔特意跟我强调说,这是没有把种植、日常管护还有收获玉米的人工成本算进去的。后来我才知道,种地不能算人工成本是东南西北的个体农户的共识,因为越算越觉得不划算。 大叔所在的广西河池,喀斯特地貌占了总面积的65%,对于游客来说很漂亮,但对于农民来说全是种不了任何作物的石头山。耕地在这里非常稀缺,甚至玉米只能见缝插针地种在石头缝里。
我忍不住在想,如果是可以大规模机械化操作的平原地带,农民种地的收益又会如何? 2022年10月,我们去到了华北平原。 同样是种玉米,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实现了全机械化种植,对于南方农民而言,乍看上去简直是梦幻般的农业剧本。
我们走访的是河北石家庄一带,经过正定县时,我们被一个粮站吸引了,里面堆满了金黄的玉米。玉米的主人是一位59岁的大叔,作为收购商,当天上午刚发了一批玉米到内蒙古。
我跟他说,河北比广西种玉米要轻松多了。他说,我们这里靠机械,的确没那么辛苦,但问题是人均耕地也就一亩,要想靠种地挣钱,就必须大规模包地。 事实上,这个结论放到全国也同样成立。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按一家四口人计算,也只有5.44亩。 所以大叔跟我说,石家庄一带的普遍情况就是,绝大部分人都选择把耕地出租给种植大户或者农业公司,自己就靠外出打工为生。因为你在地里耗,也耗不起。 他用了“耗”这个字,“耗”是一个动词,也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一亩三分地的确很难养家,但如果是在地广人稀的东北,情况又会是怎么样? 2023年8月,我们第一次踏上了东北大地,在齐齐哈尔的拜泉县遇见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树林后面就是他家的地。
他家有50亩地,一户50亩地在南方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的确有50亩地,而且还是肥沃的黑土地,他一半用来种玉米,一半用来种大豆。在没旱没涝的情况下,一亩玉米的纯收入是七八百块钱,一亩大豆的纯收入是四五百块钱。但因为气候寒冷,一年只能种一季,所以这50亩地一年的纯收入就是3万多块钱。 老人说,他的子女早早就离开了家,有往城里走的,也有离开东北往南方走的。
种粮食收益有限,那么 种经济作物呢? 从2023年4月开始,我和贞贞决定开启一个系列纪录片:中国经济作物观察。目前已经更新到了第14集。我们想以经济作物为切入点,去理解土地、农民和农作物。
经济作物其实也分很多种,第一种我把它总结为“老天爷赏饭吃”。比如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还有黄山的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区。 我们在和当地茶农的直接对话中了解到,收益的确非常不错。特别是在猴坑村,今年4月我们进村的时候,看到张贴出来的村情介绍里非常骄傲地写到,2019年猴村组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 不过,这只是山顶少数茶农的故事,山脚下的大多数茶农糊口都难,还要靠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除了看天吃饭,经济作物还要看市场吃饭。 比如茉莉花,可以用来做花茶,也可以用来做精油和香包。2024年8月,我们去到了广西横州,这只是一个县级市,但茉莉花产量占全球的60%。
茉莉花的收购价像股价一样是实时变动的,当时的收购价超过了40元一斤,所有的花农都向我确认,这就是历史最高价。 花价好花农自然高兴,但一位大哥又有点担忧,他跟我说,今年价格好是好,就是不知道明年行不行。
结果一语成谶,到了今年2025年,茉莉花价长期在10块以下低位运行,直到8月中旬我们再去横州回访时,才回暖到10几元一斤。 价格不好的话,花农要么选择低价把它给采摘出来,要么只能让它在地里开放。茉莉花一开放,它的香气就会逸散,成为经济价值为零的废花。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其实,不管农产品的价格是高还是低,整个产业链里面最开始也最辛苦的农民是毫无还手之力的,没有任何的议价权。
一旦价格不理想,收购商可以不收,厂商可以不要,消费者可以不买,但花农却早已经把成本都投入了进去。 除了看天、看市场,种植经济作物还要看技术和成本吃饭。 广东茂名是全世界最大的荔枝产地,但我在这几年的走访中发现,荔农的老龄化现象非常突出。 这位老人头发已经花白,他已经76岁了,种了40多年荔枝。
他原本有100多棵荔枝树,但现在年纪大了,只能把山坡上的荔枝树都抛荒,留下平地上好打理的30几棵荔枝树。 因为山坡上的荔枝树是这样的,坡度应该有四五十度。荔农是用简易的滑轨把摘下来的荔枝运下去的。
但如果是在更高更陡的山坡,那就只能靠纯人工。 这些荔农的后代都跑去珠三角工作了,等到老人种不动时,荔枝树要么抛荒,要么出租给种植大户或者农业公司。 种荔枝最关键的环节一个是采摘,另一个是打药。个体荔农往往是人工打药,但农业公司这几年已经普及了无人机打药,可以节约大量人工成本。并且因为是规模化种植,农药和化肥的单位面积成本都比个体荔农低,在销售方面也比个体荔农拥有更多线上和线下的渠道。
所以总结一下,个体小农种粮食作物不挣钱,种经济作物又缺乏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难以和农业公司竞争,所以在老人种不动之后,家里的土地就只能选择被承包。
包括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家来自村镇的话,很可能你家的地也以几百块钱到一千块钱左右的租金,正在被别的人承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