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单元展现出编剧超级厉害的历史知识储备。
我尤其想说一下天子这个角色。
大家应该都知道天子--其实就是李隆基吧。
网上不是有梗说李隆基如果死于天宝初年,他就是圣君中的圣君。
因为他是史载的最前明后暗的皇帝,他亲手带大唐到达历史巅峰,又亲手葬送了大唐。
他明明前期能够任贤纳谏、轻徭薄赋、以身作则吃蝗虫抗灾,他前期真的堪称明君典范。
这样的人后期却「一日杀三子」,任用奸佞、奢华无度、听信谗言纵容安禄山之流,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杨玉环这个人物其实历史上是存疑的,包括所谓「寿王妃」是不是真的也是疑点,这边就不提杨玉环了。)
令人寒心的是他一天之内以谋反处死的三子都是他前期的宠妃所生,他的凉薄残忍可见一斑。
我个人猜测,他不是前明后暗,他是一直就是暗,只是披了一层厚厚的明君皮,所以他前期可以穿着这皮表演明君,也许演着演着他自己就真的信了他自己是明君。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越来越不想演了。
于是他的残忍、多疑、阴损、贪婪、好大喜功等等一系列最真实的特质一口气全涌出来了。
我看微博很多人说天子演的太阴气,不够有少年气,我简直惊呆了,首先不说李隆基差不多这时候三十了,少年气这东西还存不存在。
李隆基的性格本来就不是开朗大男孩,他从小生长在各种政变各种血案的宫廷,他亲生母亲得罪了武皇被处死后连尸首都找不着,这种环境下怎么可能长出阳光大男孩?
我从唐诡第一季看到天子时我就觉得把他写的太伟光正了。
到了第三季,味道对了。
我看过很多有关李隆基的电视剧,但是就质感来说,唐诡里面这个天子的味道非常对,完全符合这个时期李隆基的形象。
除了画面、人设等宏观层面的优缺点以外,《唐诡之长安》里也有许多值得细细推敲的剧情和历史知识,答主 @斯嘉丽聊电影 和 @南行兮 分别就 剧中的「金桃」和「博士」两个细节展开趣味解读。
《唐诡之长安》中太平大长公主为什么能分得那么多金桃?
奇怪就对了,这叫做「事出反常必有妖」。
每次看到大长公主家堆积如山的金桃,你就应该在心里默念一句,繁花似锦,烈火烹油,大长公主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要分析大长公主的金桃,首先我们要看看皇上和太上皇的金桃……
分桃。这个典故大家知道吧?
《韩非子》曾经记载过:卫灵公感受自己的男宠对自己的爱的方法,就是人家吃了一半的桃子给自己,那就是爱。
从此以后,分桃就成为这种感情的表述方式之一。
皇帝不可能不知道。
但是,我们不能枉做小人,毕竟人家卢凌风不要的那一半桃子,天子转眼就给了金吾卫的将军。
这是天子对下属的笼络之意。
……
《唐诡 3》苏无名被封「刑狱博士」,博士这个词那么早就有了吗?起源于哪里?
挺有意思的一个提问。
先秦就有博士了,掌管史料典籍和图书,由于他们见多识广,所以参政议政。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似乎征询和采纳博士的意见是明君的象征。
比如秦始皇统一四海,李斯等上书为彰显他的功劳,自己和博士们一起商议,从此尊称他为泰皇等: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史书中秦始皇是「暴君」,所以他似乎除了这个,其他都不怎么尊重博士。
秦朝一共设置了七十个博士,方士讨论秦始皇独断专行,就是说的这七十个博士形同虚设。
……
秦始皇不重视博士,而汉代皇帝则重视特别重视。这是史书中的汉朝有别于暴秦的一大特色。通过博士来实行儒学教化,治理盛世
……
唐宋以来,一直到明清。博士都一直存在。唐宋时候的博士可以说是最丰富的。比如唐朝除了传统的经学博士以外,还有医学博士、算历博士、音乐博士等各种各样的博士。
今天夏天的热播电影《长安的荔枝》,主角李善德就是算历博士……